古代戰爭有奇門八卦陣法:現代化海戰也要排兵布陣么?
從風帆戰艦的大航海時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戰,再到二戰時期的海戰中,艦艇編隊的陣型是相當重要的。在傳統海戰中,我方艦艇發現敵艦時,艦隊指揮官第一時間不是馬上命令發起攻擊,而是通過電台、旗語、燈光等通訊手段,要求艦隊的各艘軍艦按照此前的方案行動,排出各種作戰陣型,然後再從容不迫的與敵交戰。
即使是到了今天,我們在軍事新聞報道中,也常常聽到這一句話:「接到警報後,各艦立即出發抵達預定戰位……」。可以看出,即使是今天,艦艇編隊的陣型,各艦的戰位安排,仍然是海戰的必要條件。
那麼,對於現代海軍來說,注重「陣型」究竟有什麼作用呢?
首先,我們了解一下海軍為什麼會在作戰中講究陣型。以前的海戰都是依靠艦炮的比拼來決定勝利的,誰的艦炮口徑大,誰的艦炮數量多,誰向對方發射的炮彈多,誰就越有機會擊沉對方艦艇,也就離勝利越近了,這就是所謂的「大打小」、「眾打寡」。戰列艦就是這種思想的產物,戰列艦擁有多門大口徑艦炮,能夠對敵方艦艇進行毀天滅地的打擊,而且自身還擁有厚實的裝甲防護,以避免被對方大口徑火炮擊傷擊沉。
但是由於戰列艦主炮體積較大,只能沿著艦體中線布置,而艦艇中部又要設置艦橋指揮塔等巨大的上層建築,戰列艦的數門主炮就會被分成前後兩部分。所以戰列艦在作戰時需要用側面向著對方艦艇進行齊射,才能發揮全部的火力。戰列艦最經典的作戰陣型,應該就是T型陣型了,在艦艇實力相當的海戰中,誰能夠在第一時間搶佔到T字頭那一橫的作戰位置,就會首先擁有了發揮全部火炮數量的優勢,甚至可以說是鎖定勝局了。
到了現在,戰列艦已經退出了海戰歷史的舞台。強大海軍的艦艇編隊是圍繞著航母來展開的。航母搭載戰機,具備強大的制空制海能力,成為敵對雙方在作戰中的首要打擊目標。所以航母在作戰中,身邊總是要帶上其他作戰艦艇,例如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和核潛艇,組成規模龐大的航母戰鬥群。這些作戰艦艇會按照預定的陣型方案來確定自己在航母戰鬥群中的位置,提前把所以敵人可能來襲的海面、空中和水下通道封鎖住。
以美國航母戰鬥群為例,在真正執行作戰任務時,通常會把戰鬥群分成近層防禦圈和外層防禦圈。近層防禦圈的驅逐艦和護衛艦一般和航母保持10公里左右的距離,為航母提供「貼身」保護,其中護衛艦還要為航母提供「擋槍」服務,執行替航母挨導彈等背黑鍋任務。這不是開玩笑,這是美軍的慣例,例如佩里級導彈護衛艦的主要任務之一,是在戰時擋在航母和巡洋艦等主力艦身前,替它們挨導彈和魚雷。
航母戰鬥群的外層防禦圈,往往會在航母40公里(水面)到400公里(空中)的地方,為航母提供外圍警戒保護,如果敵人來襲,就會提前被外層防禦圈發現並攔截。值得注意的是,美國航母戰鬥群中往往還會有一到兩艘攻擊型核潛艇,攻擊型核潛艇除了為航母提供反潛保護以外,有時其會遠離航母戰鬥群超過100公里,充當開路先鋒的角色。所以陣型對於現代海軍編隊作戰來說,戰陣是不可或缺的。
※跟房價比戰爭才是吞金獸,美軍竟用110萬美元的導彈打炮樓
※飛行員內急怎麼辦?有人說可以拉褲子里,可真相比這還慘烈!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