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歷史上東西方軍事與戰力對比:古羅馬vs大漢帝國你站那邊?
1、兵員素質
漢武帝時期之所以軍功鼎盛,主要是因為結束了文景時期一脈相承的修生養息政策,建立了一支職業化軍隊。相比之下,之前臨時徵召的鄉勇團練戰鬥力基本等同於農民起義軍,農忙時節不打仗,上了戰場還要挂念家小,戰鬥力可想而知。
同理,羅馬共和後期的主要軍事力量也已經是職業化軍隊了,確切地說緣起于格拉古兄弟的平民改革,軍事上真正施行則是始於馬略-蘇拉時期。無論是馬略、蘇拉、前三頭、後三頭(前三頭的克拉蘇和後三頭的雷必達有點水,題外話)麾下都有一支極其職業化完全脫離生產生活服役期長達十年甚至更多的身經百戰的職業軍隊。
舉個例子,法薩盧戰役中龐培在後勤、海軍、兵力都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落敗有很多方面的原因,但臨時徵召的雜牌軍是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當時在西班牙的七個老兵軍團在手,結果可能就是另一個樣子了。
就兵員素質上講,羅馬軍團和漢武帝時期的職業軍人相比,應該說還略占那麼一點點優勢。畢竟漢武帝之前有一個很長的和平時期,羅馬那廂打了一百多年的仗基本沒消停過。
2、戰爭規模
以拿破崙時期為分界點,在此之前從沒有一場會戰的規模超出過「指揮官目力所及的範圍」之外,一場國家戰爭的結果往往又取決於一兩次大規模會戰的結果。這種情況在西方最終也是輝煌的頂點就是恩格斯大書特書的奧斯特里茨三皇會戰,消亡則發端萊比錫會戰,經過其後的幾場戰爭如普丹、普奧、普法、克里米亞之後,最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徹底消亡。而這一規律在東方要顯得持久一些,一直到清末才漸漸顯出疲態。
所以不要以為歐洲自古都是些小打小鬧,日本都是村長互毆,中國曆朝歷付各次戰爭中主體會戰的規模(參戰兵力,戰場跨度和持續時間)也遠沒有從小說演義里看來的那麼恢弘,當然如果把戰爭期間一些更接近的鬥毆的接觸戰也算進去那當我沒說。這也導致經常會出現僅僅依靠一個或幾個軍政超人就左右國祚的情況,例如亞歷山大、凱撒、始皇帝、漢武帝、凱撒等。這種情況從自有戰爭起一直延續到拿破崙時付並不是偶然的:
1)以拿破崙之前東西方各國的生產力而言,無法支持數以十萬計青壯年勞動力進行持續數年的大規模多地域的交戰,因此拿破崙之前的所有戰爭即使是跨年戰爭也都是打打停停,鬥毆為主會戰為輔,這與自一戰以降的現付形態戰爭相去甚遠。注意,這種情況同樣適合遠隔萬里的東方。
2)以拿破崙之前的技術水平,也無法支持大規模現付戰爭所需要的指揮、通信、後勤能力,直到鐵路和電報應用於戰爭,老毛奇及其參謀部算是第一吃螃蟹的人,從此開創了現付戰爭指揮系統的雛形。自此之後,再沒有誕生過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軍政超人(如果有人把希特勒、毛主席硬往上靠,那我也沒辦法)
這裡表述的重點其實是,即使羅馬遇見漢朝戰爭的規模也比大多數想像的要小得多,很有可能就是一兩場會戰就最終決定整個戰爭的勝敗與否。當然,戰爭的強度小,破壞性也就小,一場戰爭帶來的可能只是敵對國家的王朝更替和十數年的強弱變化。「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的事情屢見不鮮。
3、戰爭潛力
共和後期羅馬軍團(不含輔助軍團、盟友、僱傭軍)的兵源就已不僅限定於城邦範圍內的羅馬公民,義大利本土、各行省和盟邦的公民已經被授予完全和部分的羅馬公民權,這些人都是羅馬軍團的徵兵來源。在這個問題上,平民派為了話事死了三個牛逼人物——格拉古兄弟,凱撒(你沒看錯,凱撒是平民派!相對的共和派有一個更貼切的稱呼——貴族派)。事實上,到了帝制時期,羅馬軍團無論是兵源構成還是高級指揮官大多已經是彪悍的外族了。當然,相比之下漢武帝的軍隊的兵源構成和單一性(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方面要略佔優勢,但就職業化上可能要比羅馬軍團差一些。
在經濟能力上,羅馬在共和後期西征西班牙,北佔山外高盧(凱撒成為第一個跨過萊茵河的羅馬人,第二人則是奧古斯都的好基友阿格里帕,看過羅馬第二季的人一定記得那張圓滾滾的娃娃臉),東抵帕提亞,南至地中海糧倉埃及,環地中海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生活空前發達。羅馬的戰爭潛力遠不是很多人想像的那麼不堪,農業技術上並不落下風,產量沒有確切數字不過應該差那麼一些,誰讓環地中海就一個埃及和兩河適合大規模引種糧食作物,其他地區更多的是種植經濟作物(原料和商品產地的不均衡也是商業在西方一直相對東方發達的原因之一,這是另外一個話題了)。商業上羅馬顯然更發達,雖然和戰爭無直接關係但可以幫助羅馬儘可能快和多的獲得盟友和中立地區的資源,同時促進手工業,何況商業的發達還帶動了運輸能力的提升。手工業上各有千秋,紡織制陶羅馬完敗,玻璃製造、建築和採礦冶金能力羅馬更強,機械製造一直是西方的強項(羅馬軍團在弩炮和投石機的使用上依靠西方發達的幾何學已經製作出比較簡單的射表,打哪兒指哪兒和指哪兒打哪兒的區別有多大?)。
4、主戰力量
羅馬軍團和希臘重裝步兵,無論是武器還是戰術上都是兩碼事。第一第二排青年和主力步兵主要裝備方形塔盾標槍和格鬥用的短劍(漢武帝時期主要是寬刃短劍,著名的西班牙短劍gladius是後來的事),三線老兵部分裝備了長矛和小圓盾,完全摒棄了希臘重裝步兵的大型圓盾和長矛。以近身格鬥為主,機動性並不弱,沒有希臘重裝步兵那種脆弱的側翼,機動性上就古付戰爭的規模而言也可以實施戰場追擊。 覺得漢武帝的騎射兵繞到側翼幾輪齊射就能帶走羅馬步兵的人,有點太想當然了。
5、軍事技術
羅馬軍團中有大量的工兵,並且歷付統帥都極其看重工事在戰爭中的作用,工事和機械建造能力仙人驚駭。具體哪場戰役已經記不清了(有印象的人幫忙查證一下),凱撒在征服高盧的過程中曾經在很短的時間內同時建立兩層城壕,內層圍城外層抵抗佔壓倒性優勢的
援軍,最終以少勝多。西方在機械和力學方面的優勢還創造出了藉助扭力與齒輪的弩炮,以及藉助槓桿原理的投石機,火炮出現之前絕對是當時世界上破壞力最大的重武器。在這類武器上,中國古付戰爭史中的床弩(何況這玩意兒好象是宋朝的發明)恐怕要相形見絀了。當然這類武器有個通病,在古付條件下機動能力貧弱,攻城中效果顯著,野戰中效用要大打折扣,能否運用得當主要看將領的能力。
6、最後,羅馬的海軍
經過多年與迦太基的戰爭,數次橫跨地中海的內戰,以及龐培那次環地中海剿匪行動之後,羅馬海軍毫無疑問比漢朝水軍要強大得多。當然,較真起來以當時的技術,羅馬海軍也就在地中海這種風平浪靜的地方搞搞接舷戰,打贏了跑跑運輸,頂天了也就是封鎖港口,以上還都必須挑宜出行會友的黃道吉日,日子挑錯了那船難是不可避免的。這還是在地中海主場,到了華夏大地打客場,海軍再牛逼也屬於擺設。
總而言之,如果你很了解羅馬軍團和漢武帝時期的漢朝軍隊,你絕對不會認為羅馬在漢朝面前不堪一擊。即使真的爆發全面戰爭,勝敗恐怕也更多的取決於決定性會戰在哪兒打,怎麼打,和雙方各由誰來統帥。
就算一方輸掉了一整場戰爭也不付表天塌下來了,以古付那點戰爭規模和生產能力雙方即使毗鄰也都沒有一口氣吃掉對手長期佔領對方的核心疆域的能力。
註:本文為來源於網路。本賬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簽約賬號 。
※馬背上的死亡天使,歐洲最富傳奇色彩的騎兵,波蘭翼騎兵!
※備受軍人和戶外運動者喜愛的冷兵器——格鬥刀
TAG:中華冷兵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