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十大隱士書家——放逸主流之外,卻又青史留名!

十大隱士書家——放逸主流之外,卻又青史留名!

總第一二七七期;歡迎關注。

隱士,是道家哲學術語。指隱修專註研究學問的士人,民間教育家。首先是「士」,即知識分子,否則就無所謂隱士。那些留名青史的「隱士」,都非等閑之輩。《南史·隱逸》云:

「須含貞養素,文以藝業。不爾,則與夫樵者在山,何殊異也。」

可見,「隱士」群體普遍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品格高潔,並多在文學藝術上有所造詣,也就是說「隱士」多為文人墨客。說到「隱士」,其中最負盛名的當屬東晉大文學家陶淵明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寥寥數字其高逸拔俗之致就已表露無疑。

隱士書法家的出現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隱士書家的書風與傳統文人書家有較大的差異,但這正是他們表達自己內心和藝術感受的一種語言,理應得到書法史的尊重。

本文選錄歷代隱士書家精品力作,以饗書友。

01/

林逋(北宋)

字君復,宋錢塘(今浙江杭州)人。北宋著名詩人。少孤力學,不為章句。性恬淡好古,不趨榮利,家貧衣食不足,晏如也。初遊歷江淮間,久之歸杭州,結廬西源之孤山,十二年足不及城市。不娶無子,種梅養鶴,自謂「梅妻鶴子」。真宗聞其名,賜粟帛,詔長吏歲時勞問。逋嘗自為墓於其廬側。年六十二卒,州為上聞,仕宗嗟悼,賜謚「和靖先生」。

蘇軾高度讚揚林逋之詩、書及人品,並詩跋其書:「詩如東野(孟郊)不言寒,書似留台(李建中)差少肉。」黃庭堅云:「君復書法高勝絕人,予每見之,方病不藥而癒,方飢不食而飽。」明沈周詩云:「我愛翁書得瘦硬,雲腴濯盡西湖綠。西台少肉是真評,數行清瑩含冰玉。宛然風節溢其間,此字此翁俱絕俗。」

林逋作品:《松扇五詩卷》

02/

倪瓚(元)

元代畫家、詩人。原名珽,後改瓚,題名詩畫時常用雲林。元大德五年,倪瓚生於無錫。祖父為本鄉大地主,富甲一方,資雄鄉里。父早喪,弟兄三人,同父異母。倪瓚從小得長兄撫養,生活極為舒適,無憂無慮,倪昭奎又為他請來同鄉「真人」王仁輔為家庭教師。倪瓚受到這樣的家庭影響和教育,養成了他不同尋常的生活態度,清高孤傲,潔身自好,不問政治,浸習於詩文詩畫之中,和儒家的人世理想迥異其趣。故而一生未仕。

倪瓚作品:《呈久成札》

03/

黃公望(元)

中國元代畫家,書法家,元四家之一。原姓名陸堅,又名靜堅,因過繼浙江永嘉黃氏,遂改姓名,字子久,號一峰、一峰道人。關於他名與字的來歷,頗有趣味。因黃公望父親得子後,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因而黃父為其取名作「公望」,字子久。江蘇常熟人。一說浙江平陽人,因他的《山居圖》自題落款為「大痴道人平陽黃公望」。曾做過小吏,因受累入獄,出獄後隱居江湖,入道教全真派。

黃公望的山水畫,很多創作於70歲以後,在富春江畔創作的《富春山居圖》,用水墨技法描繪中國南方富春江一帶的秋天景色。在構思時,他跑遍了春江兩岸,用六、七年時間才畫成,畫面表現出秀潤淡雅的風貌,氣度不凡。他在創作風格上主張學習前人,並提出見到好山好水就隨時寫生,不被動繪畫創作。作為地位顯赫的富貴文人畫家,王原祁更關注純真的繪畫語言,他"為藝術而藝術"的迷狂心態,值得後人學習。

黃公望作品:《題富春山居圖》

04/

吳鎮(元)

吳鎮,字仲圭,號梅花道人。浙江嘉興魏塘人。晚年亦號「梅沙彌」。早年與兄從毗陵柳天驥學習《易經》,相傳他曾賣卜於魏塘。博學多才,為人孤潔清高。一生隱居不仕,所交多為文士或僧道,很少與達官顯貴來往。曾遊歷杭州、吳興等地,晚居嘉興春波門外,隱居養拙,清貧潦倒終身。工詩文,擅畫山水、梅竹、樹石。山水師董巨,墨竹宗法文同,在元代畫壇上獨具風貌,成就卓然,與黃公望、王蒙、倪瓚並稱元四家。其畫風對明清山水畫的發展,有較大的影響。書法善草書,筆法古秀蒼勁,風神瀟洒。

吳鎮作品:草書《心經》

05/

楊維禎(元)

楊維禎:字廉夫,號鐵崖。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楊維楨出身宦門,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青年時代勵學苦讀,32歲(1327年)中進士,任天台縣尹。後調任江西儒學提舉,因交通受阻,未成行。適逢反元兵亂,遂避居富春山,後徙錢塘(今浙江杭州)。明太祖召征他纂修《禮樂》及《元史》,他以年邁為辭,作《老客婦謠》一首,表其不仕兩朝之志。明太祖強之再三,賜安車進京,僅留京百餘日,待修纂敘例方定,即請歸,抵家不久即逝。為官勤政愛民,狷直忤物,多才藝,詩風奇詭,號「鐵崖體」,為元代詩壇巨匠,與陸居仁、錢惟善被稱為「元末三高士」。

楊維禎作品:《城南唱和詩冊》局部

06/

陸居仁(元)

陸居仁:字宅之,號巢松翁,又號雲松野褐,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元泰定三年(1326年)舉鄉試,隱居不仕,教授以終。工詩,與楊維楨、錢維善相唱和,死後與楊、錢同葬千山東麓,人稱「三高士墓」。善書法。有《雲松野褐集》傳世。

陸居仁作品:《跋鮮於詩讚紙本手卷》

07/

王蒙(元)

王蒙,字叔明,一字叔銘,號香光居士、黃鶴山樵。吳興(今浙江湖州)人。王蒙是趙孟頫的外孫,自幼受到外祖父趙孟頫、管道昇及母舅趙雍、趙奕等人的熏陶,詩文書畫皆有家傳。曾一度任官,後來棄官隱居於臨平(今浙江餘杭)的黃鶴山。元朝滅亡後,王蒙任泰安(今屬山東)知州廳事,與胡惟庸有交往,洪武十八年(1385)胡惟庸案發被捕,王蒙也受到牽連下獄,死於獄中。

王蒙博學強記,詩文書畫都有很好的功底。其繪畫主要師法五代董源、巨然的畫法,畫面構圖繁複周密,縱逸多姿,筆墨繁密松秀,自成一家。他的畫從各種手法表現江南林木的蒼鬱茂盛和濕潤感,是元代具有創造性的山水畫大師,明清及近代畫家幾乎都學過他的畫。與黃公望、吳鎮、倪瓚同稱為「元四家」。

王蒙於書法造詣極深,一是家學所傳,二是天賦超人。他主攻山水,但他自小十分重視書與畫的關係,這是他刻苦攻書的潛在因素。流傳至今的書作,風格大多似趙孟頫。倪瓚曾有詩讚其:「筆墨精妙王右軍,澄懷臥遊宗少文。王侯絕力能扛鼎,五百年來無此君。」

王蒙作品:《愛厚帖》

08/

傅山(清)

傅山:字青主、僑山、公它等,名號甚多,山西陽曲(今太原市)人。崇禎年間曾以一介布衣,發動諸生數十人上書為山西提學袁氏訟冤,勇挫閹宦權奸,後得以昭雪而名震朝野。明亡後,又與顧炎武等人秘密從事反清活動,並曾被捕。在獄中「抗詞不屈,絕食數日,幾死」。康熙年間,朝廷開設博學鴻詞科,傅山時已七十二歲,地方官逼其進京應試,他稱病不去,官吏竟然命人舁其床而行,至都門外三十里,傅山抵死不入城,清廷免試,特封「中書舍人」放還,他既不謝恩,亦不接受,出京時,送行者途為之塞,其性情志節可見一斑。

傅山通曉經史、諸子、釋老之學,著有《霜紅龕集》四十卷。長於書畫,精鑒賞,並開清代金石學之源。同時他又是一位醫術高明的醫學家,在文學藝術上他更是一位富有批判和創造精神的思想啟蒙先驅。「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真率毋安排」的藝術主張,三百多年來一直備受推崇。

傅山作品:《行草足夢中句七言詩》

09/

八大山人(清)

朱耷:號八大山人,江西南昌人,為明朝皇族江寧獻王朱權的後裔,是第九世孫。明亡後,遭國毀家亡之難,心情悲憤,便裝啞扮傻,在門上貼個大啞字,不與人語。23歲削髮為僧。由於長期積憂抑鬱,遂患顛狂之疾,顛態百出。清代著名畫家,清初畫壇「四僧」之一,八大山人是他名號之一。

朱耷是清代著名的書畫家。他的簡筆寫意花鳥畫,以獨特的面貌,開一代新風。他的書法亦與他的繪畫風格相似,極為簡練,到晚年喜用禿筆,一變銳利的筆勢而變成渾圓朴茂的風格。

八大山人作品:《行草斗方》

10/

金農(清)

金農:杭州人,久居揚州,揚州八怪之一。早年讀書於何焯家,並與丁敬相交。他嗜奇好學,工於詩文書法,詩文古奧奇特,並精於鑒別,他收藏的金石文字多至千卷,性好遊歷,「足跡半天下」。乾隆元年(1735年)薦舉博學鴻詞落選,入京未試而返。後以賣畫長期居住揚州的三祝庵、西方寺等地,至衰老窮困而死,終身布衣,生活清苦。

他創造的「漆書」,橫畫寬厚,豎畫瘦削,渴筆時見,形同刷字,別具特色,至今仍有較大影響。

金農作品:《漆書五言聯》

隱士書家群體的出現為書壇增添了勃勃生機,或反叛、或糾結、或癲狂、或放縱,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與當下的世界對話,既是合「自然之冥契」,也為一味迎合、不思突破的傳統書風敲響了警鐘。

他們的書風或高逸、或放逸、或冷逸,在當時的社會很難被人理解,但在今天卻愈顯彌足珍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書法入門 的精彩文章:

側鋒,先側筆——兼與馮亞君先生交流執筆法
文徵明、王寵為何都愛臨《樂毅論》?

TAG:書法入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