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中國現在的最高學府是北大、清華,中國古代最高學府是什麼?是太學。太學是古代級別最高的學校了,古代到太學上學,就等於現在上了北大、清華。但太學和現在的大學不一樣,成績是次要,關鍵看出身,出身好的學完就為官,出身不好還得自己奔。也就是說,太學的生源分為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太學」一詞始於西周,又稱「大學」。在西周之前,「太學」有別的叫法。如五帝時叫「成均」,夏朝叫「東序」,商朝叫「右學」,周朝早期叫「上庠」。西漢之前,太學不是純粹的教育機構,還兼有祭祀、宴會、選拔武士、議定作戰計劃、獻俘、告功等等職能。漢武帝元朔五年,太學才正式規範。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漢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長安設太學。太學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設五經博士專門講授儒家經典《詩》、《書》、《禮》、《易》、《春秋》。宣帝時博士增至十二人,王莽當政時又增至三十人。學生稱為「博士弟子」或「太學弟子」, 「博士弟子」有免除賦役的特權。「博士弟子入選」,內由太常負責選擇,外由郡國察舉。

東漢建武五年(29年),漢光武帝劉秀在洛陽城東南的開陽門外興建太學。北魏、兩晉、十六國都設有太學。南北朝後期至隋,太學細分為律學、書學、算學三學。唐代設有國子監,其下有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宋代也有國子監,其下為太學,為最高學府。元明清基本上和宋代差不多,也是有國子監,其下太學。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太學的生源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官宦子弟,一類是平民學生。平民學生要經過地方推舉,官宦子弟則優先入選。東漢規定:六百石俸秩以上官員,皆可遣子受業;郡國所舉高材明經者,亦有國家所試明經下第者;郡國學明經五十以上、七十以下的耆儒,經地方選送可入太學。

太學生有住校的,也有跑校的,有住集體宿舍的,也有獨居的,有的還全家一起居住。太學沒有集體食堂,只在宿舍外設有灶釜,學生自己做飯。

太學的學製為八年,在績優異的可提前畢業。學生年齡沒有嚴格規定,12歲到70歲都可以入太學。

東漢時期,太學生學習期滿後,官宦子弟根據成績授文學掌故、太子舍人、郎中、補吏等官職,平民學生則回鄉教書,如果想當官,可通過舉孝廉等察舉方式進京為官,但相當不容易,可謂前程未卜。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唐朝以後,太學生學業期滿,可以直接參加會試,不像地方學校那樣還要經過鄉試。會試中第者為貢士,然後參加殿試,若再中第便是進士。明朝初期,由於人才奇缺,朱元璋直接在太學生中選官。但選中誰全憑運氣,明初名臣茹瑺就是朱元璋做個夢選的官,這運氣太不好碰了。

中國古代最高學府:生源分兩類,一類前程未卜,一類出校門就為官

清朝時的太學生分為貢生和蔭生,貢生是各地選拔的優秀學生,這些學生如果會試時沒有中第,則打回地方,能不能為官,由地方決定,前程未卜。蔭生是官宦子弟,到太學讀書只是走個過場,上完了經過簡單考試,就可以直接做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京津小飛俠 的精彩文章:

這刀號稱天下第一刀:136噸的只能看,二百多斤的大師能舞動如飛
世界三大邪門叉:骷髏叉最凶,中國叉最邪,沒半點鐵卻能刺入腰椎

TAG:京津小飛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