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平線余凱:邊緣計算的AI處理器,是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的核心技術基石
雷鋒網按:9月18日,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邊緣智能主題論壇在上海召開,論壇以「邊緣計算,智能未來」為主題,是2018世界人工智慧大會的重要主題論壇之一。
地平線創始人兼CEO余凱在當天的演講中強調:人類正從大數據時代走向大計算時代,邊緣計算的趨勢是全球互聯網科技趨勢「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的結果。
「在PC時代,所有的計算都是在電腦上,是本地計算。隨著互聯網發展,數據越來越往雲端、中央上轉,計算慢慢從邊緣集中到了雲端。而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到現在物聯網時代到來,我們逐漸看到另外一個趨勢——更多的計算又從中央往邊緣遷移。」
同時他還預測,到2025年,每一千美金能夠買到的算力相當於1000個T,足以支撐五級無人駕駛所需要的計算需求。如果基於此繼續開發與之匹配的軟體系統,預計到2030年,真正的五級的無人駕駛將成為可能。而技術趨勢有趣的地方在於——1000個T的算力正好和人類大腦的算力相當,這也是摩爾定律一個值得玩味的發展結果。
以下是余凱演講全文,分享地平線在邊緣計算方面的工作和思考,本文由雷鋒網編輯(有刪減):
今天我們在這裡一起探討邊緣智能,邊緣計算——這個現在看起來已經越來越廣受關注的行業共識。
城市是人工智慧非常重要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有交通、有駕駛、有大量的人機交互,計算一定是發生在數據爆發的場景里,而現在數據大量產生和爆發的地方就是在城市。
邊緣計算之所以這麼重要,是因為它確實會讓城市的生活變得更加安全,更加美好。
更多的計算正從中央往邊緣遷移
AI未來的發展,必然會促進智慧城市的建設。邊緣計算,會覆蓋生活的每一天——從家裡出發,在路上,在工作的場景里。毫無疑問,這裡會產生大量場景和數據。
分享一個報告數據,預計到2025年,全球數據量將以10倍速劇增至163ZB,這個數據量遠超過任何互聯網公司現在所儲備的數據量。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在計算上也在發生。
在PC時代,所有的計算都是在電腦上,是本地邊緣計算。後來隨著互聯網發展,數據越來越往雲端、中央上轉,計算慢慢轉移到了雲端,轉移到了雲端計算。而從移動互聯網開始到現在物聯網,我們看到另外一個趨勢,更多的計算從中央往邊緣遷移。這帶來的好處就是實時性、可靠性,設備在離線的情況下還可以正常運作。
比如,自動駕駛汽車在路上跑的時候,過隧道的時候沒有信號,車如何自動駕駛?一定要靠不依賴網路和雲端的邊緣計算。很多安防類的企業,他們有一些現在是靠WIFI聯網處理,但是受信號和帶寬影響很大,也需要邊緣計算。
這裡核心的一點,大量的計算要在邊緣,並不在數據中心。數據中心需要強大的供電系統,經常建在例如內蒙古等一些用電需求比較少的地方。而邊緣計算一定要求低能耗,這就對邊緣計算的處理器要求非常高。
邊緣計算的AI處理器,可以說是今天我們整個智慧城市,自動駕駛的核心的技術基石。
邊緣計算的五大優勢
我們強調邊緣計算,是不是意味著我們的算力要打折扣?其實不是。
拿自動駕駛來說,自動駕駛分為 Level 到 Level 5 共 5 級,5 級就是全天全路況,全工況的無人駕駛。在這裡有一個很有趣的趨勢,自動駕駛每往上升一級,它的計算量就增加了一個數量級。
比如,產業界當前所處的階段是三級自動駕駛,匹配的產業化的人工智慧處理器處於差不多10T的算力階段,而四級的自動駕駛到百T量級,再到五級的完全的無人駕駛的話,要到1000T。
這是什麼概念?我們稍微回顧一下摩爾定律,過去一百年,平均來講每一千美金大概能買到的算力是這樣的增長的曲線(如上圖)。
今天一千美金相當於一個iPhone可以買到的算力。從2017年開始,實際上摩爾定律也發生了新的變化,因為我們的物理製程已經開始變化,最近行業在攻克五納米這樣的製程。但是繼續往上的話,會越來越難,因為原子是0.1納米,人類在晶元製造工藝上已經逼近原子的極限,物理製程就不能繼續推進摩爾定律往前發展。
進入「新摩爾定律」時代
今天,我們可以說是進入了「新摩爾定律」時代,要通過場景驅動,場景與任務、軟體演算法去驅動,這種架構模型使得摩爾定律能夠繼續往前奔跑。
在這裡我有一個預測,如果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基本上到2025年的時候,每一千美金能夠買到的算力相當於1000個T。這1000個T的算力,能夠滿足五級無人駕駛所需要的計算需求。基於此,我們繼續開發匹配的軟體系統,使得2030年的時候,真正的五級無人駕駛成為可能。
很有意思的是,我們可以看到:1000T的算力正好和人類大腦的算力相當。這裡面也不完全是巧合,因為自動駕駛需要在比較複雜的工況下,需要達到人類大腦這樣的算力才能去應對這樣的情況。所以這是摩爾定律很有意思的發展之一。
邊緣計算要實時性、低延遲,與數據中心的計算不同。但同時,它對算力的要求一點都不低。邊緣的人工智慧處理器是未來科技競爭的主戰場,是一個制高點。
我們現在處在一個大數據時代,但我想業界或多或少已經達成了一個模糊的共識:未來,我們將進入一個大計算時代。因為數據其實是無窮無盡的,關鍵是能不能通過計算讓數據產生價值。
還有一點,我們也看到一些趨勢,數據的計算很重要。去年我們看阿爾法狗升級了一代,新的阿爾法狗是不需要人類堆積的數據學習,完全通過虛擬的方案,一個形象的比喻是叫「左右互搏」,去提升它的算力。
自動駕駛也出現了這樣的情況,更多的不是在實際的路面上去採集數據,提升在各種路況下的控制反應能力。更重要的是模擬,在虛擬世界的計算。
我們正站在一個時代交替的節點上,可能我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們從大數據時代進入一個大計算時代,真正的大計算才是構成未來科技世界的根本。
以數據驅動的新工業革命時代:算力是第一生產力
地平線也是認定了這樣的未來,我們認為算力是未來社會核心技術實力的制高點。
新摩爾定律不僅僅是通過物理製程,還要通過軟體與硬體的結合。講到這一點,我們一定會回顧計算機發展歷史上很有影響力的一位人物——Alan Kay。他有一個思想,非常具有前瞻性:叫「軟體和硬體的結合」。他說如果人要想真正的做好軟體,一定要做好硬體。
絕大多數的企業覺得軟體和硬體的結合這個事情太重,不願意做。但過去只有一家公司,只有一個人這麼做了,就是喬布斯跟他領導的蘋果公司。所以我們看到整個的移動時代,唯一一家做軟硬結合的就是蘋果公司,晶元和軟體操作系統都是自己研發的。
在新的摩爾定律時代,我們相信通過軟體和硬體的結合才能夠繼續推動摩爾定律,讓人工智慧,邊緣計算真正成為可能。
毫無疑問,這也越來越成為一個時代的共識,比如今年我們看到圖靈獎發給兩位晶元架構設計專家。這樣的專家都很有意思,他們現在都在軟體公司工作,這家公司就是Google。所以我們看到這樣的趨勢——軟體和硬體的深刻的結合。
今天看中美兩個國家,到目前為止,在這方面大量投入去研發的,美國就是Google和微軟。中國真正投入這麼大力量在軟體演算法和晶元架構創新方面,現在為止地平線是走在前面的。我們希望能夠在這個領域,在公司成立十年的時候成為全球最大的AI晶元的公司。
這個應用場景,無論是智慧城市還是輔助駕駛、自動駕駛,最大的場景就是在中國,所以其實在中國做到第一的話,估計就是世界第一。我們看汽車市場,去年是2800萬輛,美國是1700萬輛,今年中國會保持2500萬輛的規模,所以中國確實是第一大的場景。
圍繞邊緣的人工智慧處理器,我們的首要核心,還是自動駕駛。在攀登這個高峰的過程中,一路都會有收穫,包括智慧城市、智慧零售、智能製造,都是邊緣處理器的應用場景。
可以說這一點上地平線已經站上了國際舞台,今年我們在四級自動駕駛已經有了訂單,競爭對手要完成這樣的海量數據計算需要幾千瓦的功耗,而我們大概只要110瓦的功耗就可以完成計算。
同時,在處理器方面,在車端以外,比如說利用攝像頭端進行人群掃描,抓拍,現在我們可以進行這種攝像頭端的計算。另一個場景,在智慧交互產品里,對車型,車牌的計算都是在我們的處理器上完成的。
我們下一代基於攝像頭端的嵌入式處理器:一兩瓦的功耗,能夠進行如此複雜的密集人群計算,所以我們可以做到將今天在伺服器端的計算全部遷移到邊緣平台。
車載端的感知的計算,未來一方面是在路端,通過感測器,邊緣計算去感知複雜的車流。同時車端也有邊緣計算,去感知周圍的情況,這種V2V通訊可以了解到全面的路況動態,從而去達到未來比較高效的交通系統。也許未來的交通路口是這樣的(如上圖)。
總結來說,未來邊緣的AI晶元實際上是未來智慧城市的底層核心技術,只有這個技術不斷往前推進,我們城市的安全、效率才會越來越高,大家在城市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
地平線通過專註於AI處理器,希望可以打造一個開放的生態。通過把我們的軟體賦能各行各業的合作夥伴,讓大家能夠享受邊緣計算所帶來的便捷。
※雲服務做橋頭堡 華為如何詮釋別樣AI之道?
※蘋果市值連續七天超過1萬億美元;三星DRAM晶元產業超越英特爾?蔚來汽車正式向美SEC提交IPO招股書
TAG:雷鋒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