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玉帶鉤:古人的身份象徵,男人的腰間風采

玉帶鉤:古人的身份象徵,男人的腰間風采

玉帶鉤早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出現,考古出土古玉中未發現夏商西周玉帶鉤。直到春秋晚期玉帶鉤重新出現,但考古出土春秋玉帶鉤數量並不多,形制與後來的帶鉤也有明顯區別。

到了戰國中晚期,玉帶鉤數量較多,且形制確立, 從鉤首、鉤體到鉤鈕, 一般都仿照銅帶鉤的樣式。這一時期玉帶鉤鉤鈕多數位於距鉤尾三分之一處, 帶鉤長度超過10厘米的已屢見不鮮, 也有個別長度超過20厘米者。玉帶鉤的類型主要有四類:即琵琶形、扁棒形、短方形和寬牌形。多為長條形和飾有幾何紋飾的琵琶形,小的玉帶鉤長只有4~5厘米,均以優質和田玉製成,顯得凝重精巧。其中龍形玉帶鉤的特色鮮明,成為戰國時期代表作品和斷代標準器形。

琵琶形,整器若琵琶,故得名。表面裝飾有勾雲紋等幾何形紋飾。與此期其他類型帶鉤不同,此類鉤體較小,長度在5-6厘米上下,少有超過10厘米的。一般製作比較簡練。

戰國早期 鵝首玉帶鉤 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

曲頸琵琶形玉帶鉤,鉤頭細小,多琢成鳥頭、獸首;背面較平,有一個圓形柱鈕;鉤腹上凸,上琢小雲紋、變形雲雷紋、連雲紋等。如戰國早期曾侯乙墓出土的鵝首玉帶鉤,其形體與後世相比,渾圓粗短,鑿制較為質樸,為戰國初期玉帶鉤的標準器;寬腹式玉帶鉤,鉤身短而寬,鉤腹整體似為方形或有委角,局部或整體帶有鏤雕;扁擔形玉帶鉤,鉤體較長,腹部凸起,形如扁擔,背有長方形鈕;獸頭鉤首雕琢較細;鉤腹或起方棱或加飾勾雲紋、饕餮紋,鉤身側面或飾細陰線紋。

扁棒形玉帶鉤,體長而扁寬,有的腹部呈扁柱狀,鉤首多為龍首形,龍首刻琢簡約,嘴短寬,圓眼外凸,僅見輪廓,腹面為素麵或上刻幾何、獸面紋;帶鉤背後,隨著龍首彎勢而下的頸背兩側邊沿也有切削成斜坡的現象,光滑平整,帶鉤兩側常陰刻連續的「S」形紋。鈕端部多方扁狀, 寬度約等同鉤身。

戰國中期 扁擔形獸首玉帶鉤

短方形玉帶鉤,鉤首略呈方形,頸腹部同寬,多素麵,有的在鉤首或腹面刻有凸起的弦紋。

寬牌形玉帶鉤製作精緻, 採用了透雕工藝,這樣的帶鉤為社會上層所擁有。

戰國 寬腹式玉帶鉤

戰國 方牌形玉帶鉤

考古發掘的玉帶鉤規格大小不等,長者達20多厘米,短者僅2厘米左右。如這件方牌形玉帶鉤,通長只有5厘米,由整塊長方形和田青白玉雕鑿而成;鉤身弧凸,四角打磨成弧圓,底棱鋒利;鉤身上部雕對稱的雲紋和菱形,下部雕獸面,正面紋飾邊緣雕鑿成對稱內切雲紋邊;背面正中有圓形鈕,鈕面刻有5條同心圓旋紋;鉤首作長頸螭龍頭形,與頸等寬。

漢代玉帶鉤進入製作、使用的鼎盛時期。漢代玉帶鉤在承襲戰國玉帶鉤工藝基礎上有了長足的發展與創新。

漢代玉帶鉤主要特點:

一是用料講究。漢代玉帶鉤製作用料考究,刀法簡約大氣,琢磨拋光細膩,紋飾線條或粗獷挺勁、簡潔精整, 或嫻熟自然、圓潤流暢, 盡顯獨特藝術神韻。

二是數量較多。漢代玉帶鉤出土的數量之豐、形制的多變及分布區域的廣泛是前所未有的。

三是形態多變。戰國玉帶鉤中琵琶形、扁棒形在漢代都得到明顯延續,但形態亦有變化。漢代還出現了曲棒形玉帶鉤,以及相當多的異形鉤。鉤體變化多端, 附加雕飾非常精美。

四是紋飾豐富。漢代玉帶鉤的鉤首較之戰國多數大且長,也是以龍首和禽首為主,鉤體裝飾除陰刻幾何紋飾, 龍首形狀也漸從抽象發展為寫實,並且出現淺浮雕與透雕蟠螭和鳳鳥等紋飾,鈕逐漸向鉤體中部移動。深淺浮雕手法的運用,以及多節鑲嵌的玉帶鉤,令人耳目一新。

漢代 鳳首玉帶鉤

漢代 龍首玉帶鉤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一針見血的19句粗話,話粗理不粗!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