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識的關鍵是激活幼兒
人性本質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賞識、尊重、理解和愛,對於人之初的幼兒來講更是如此。賞識教育是幼兒教育過程中「承認差異、允許失敗」的體現與總結,它不僅僅是傳統的表揚和鼓勵,還包括賞識幼兒的行為結果,糾正幼兒的不良行為,讓幼兒在「我是好寶寶、我能成為好寶寶」的心理期待中快樂成長。根據筆者多年的工作實踐,在進行幼兒賞識教育時應注意把握好以下幾個關鍵問題。
賞識教育要注意幼兒的個性差異
幼兒個性能力的差異及情緒的波動會影響大人的讚賞效果。因為幼兒內心的優越感、服從性、自責傾向等因素的影響,使得表揚在不同幼兒身上發生不同的作用。性格外向、能力強、情緒穩定的幼兒對讚賞的態度顯得從容一些,個性特點與之相反的幼兒則更在乎教師的表揚。
這就要求教師理解讚賞的前提是成人與幼兒的平等關係,而不是以成人的意志控制幼兒,以成人的期待與願望作為幼兒的行為準繩。我們應基於幼兒的發展狀況,尊重幼兒的立場,充分了解其行為的前因後果,正確地評價幼兒的行為。只有不斷觀察和揣摩兒童的反應,認真反思,並與幼兒建立心靈的默契,才能追求更好的賞識教育效果。
正確認識賞識教育的出發點
傳統的批評教育主要是針對幼兒的弱點和短處——小題大做、無限誇張,容易使幼兒在「我是壞孩子」的意念中自暴自棄。雖然批評可以明確地指出錯誤的問題在哪裡,但不一定能讓幼兒馬上接受,甚至還有可能讓幼兒出現逆反心理、抵抗情緒,這樣與我們的初衷相悖。
開展賞識教育,讚賞本身不是目的,運用表揚等積極手段教育引導幼兒,幫助幼兒逐步建立一套合理的價值判斷體系,這才是讚賞的出發點。教師一句表揚的話語、一個讚賞的手勢、一個賞識的眼神,都會讓一時做錯事的幼兒感受到教師的期望和接納,產生改正、進步的勇氣。
適當的賞識教育是一種正確的愛,也是對幼兒的一種鼓勵和讚賞。幼兒藉助內心的判斷標準,可以明辨是非,約束自我,知道什麼是對的,從而養成良好行為,並成為其自覺的行動。因此,教育工作者要更多地考慮賞識教育的目的,同時避免幼兒「為了表揚而做好事」的傾向。
讚賞要在好的行為發生的當時進行,幼兒通過自己的努力取得進步或者做了正確的事情時,就是讚賞的最佳時機。及時鼓勵幼兒,讓他們知道自己哪些行為是有價值的、是積極的、是正確的,才會使幼兒產生成就感與滿足感,給幼兒帶來行為動力。如果錯過了讚賞的最佳時機,其效果會大打折扣。當然表揚並不是越多越好,少而精的誇獎更會讓幼兒產生自信與動力,也會讓他們在沒有表揚的時候自覺保持好的行為。
注意賞識教育的表達方式
好孩子是誇出來的,說的就是多給幼兒一些肯定、讚揚,幼兒會積極向上地發展。賞識的表達要客觀、準確、合理、及時,不能不用,也不能濫用,要注意避免誇大的言詞,表揚要具體化。
例如,「你真聰明」「你真棒」這種表達方式的含義籠統,幼兒聽了可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麼地方做得好、哪裡進步了。表揚幼兒的技能、知識、自我服務或集體意識等具體內容時,要明確、清晰,讓幼兒聽得清楚、明白,不要只給幼兒一個模糊的概念。例如,教師常說「這個樓房搭建得真漂亮」「你成小畫家了」……幼兒聽了可能會一時高興,但是以後碰到畫不好的時候,他很容易對自己的繪畫能力產生懷疑和失落情緒。教師其實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讚賞他,「這次畫得比上次畫得更細緻,顏色搭配得也好」。
教師在表揚幼兒時要給幼兒一個參照物,否則幼兒會盲目認為自己比誰都強,可實際情況一想就知道,托班的幼兒與大班的幼兒比跑步結果會是怎樣?幼兒會不會有明顯的失敗感或挫折感呢?其實只要幼兒比昨天的自己或比同班、同齡的夥伴有進步就好。
農民希望莊稼快快成長的心情和教育者希望幼兒早日成才的心情完全一樣,但做法卻截然不同。莊稼長勢不好時,農民從未埋怨莊稼,相反總是從自己身上找原因;我們的幼兒表現不盡如人意時,教育者是該抱怨、指責,還是該反思自己?教育工作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應更多地主動思考問題,在工作中及時採用正確、合理的賞識教育,不斷強化幼兒正面、積極的行為,形成好的教育導向。
(作者單位:山東省滕州市張汪鎮中心幼兒園)
《中國教育報》2018年09月23日第2版
※你是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兒的?新時代大學生應樹立什麼樣的學習觀
※教育頭條:挺起新時代的精神脊樑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