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

最有格調的心學微刊

作者:Windy Liu

來源:自言稚語(ID:selfgrowth-handbook)

在生活中,我們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選擇題。

你是計劃本科畢業直接工作,還是準備留校繼續讀研?

你是願意留在大城市裡打拚,還是打算退居小城鎮里享受安逸?

你是選擇呆在熟悉的職場里奮鬥,還是敢於走出來自己創業?

不一樣的選擇造就了每個人不一樣的人生,那如何在生活中做出最優的決策呢?

01

當一種選擇比另一種明顯要好的時候,面對這種簡單的二選一,我們輕而易舉就能做出判斷,根本無需決策。

而一個抉擇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一種選擇在這方面較好,而另一種選擇在那方面更好,兩者各有千秋讓人無法定奪。

就像你可以輕鬆地決定今天吃米飯還是吃麵條,但卻很難決定到底是繼續一份有些厭倦的工作,還是追求自己感興趣的愛好。

所以,決策,是面對優劣相當不容易判斷的多個選項,從中做出正確的選擇。

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部分人做決策的機會並不多,無非就是選擇什麼專業,做什麼樣的工作,跟誰結婚,跳不跳槽等等。

即使是這些少量的決策機會,很多人也只是隨波逐流,不具有決策意識,反而異常草率地做出選擇。

就像之前和一位朋友聊天,她說起自己對現在的婚姻生活並不滿意,認為幾年前結婚的決定有些倉促,因為那時候年近30,周圍人都結婚了,當時焦慮而無知的她根本沒有辦法做出一個明晰的選擇。

決策之所以重要,就是因為它最終會讓我們做出一個決定生活走向,改變人生命運的選擇。

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三個學生向他求教:我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人生伴侶呢?

蘇格拉底沒有直接回答他們,而是把他們帶到了一片麥田,說:「你們走進麥田,只許前進,不許回頭,途中摘下一支,只能摘下一支,最大的麥穗。」

第一個學生進入麥田,沒走幾步就看見了一支又大又漂亮的麥穗,於是很高興地摘了下來。可是,當他繼續往前走,發現前面有許多比他摘的那隻大得多,結果他很後悔自己下手早了,只好遺憾地走完了全程。

第二個學生吸取了教訓,每當他要摘的時候,總是提醒自己,後面還有更好的。可是,不知不覺他就走到了終點,手上卻一支麥穗也沒有。他也很後悔,沒有把握住機會,總覺得有更大的在後面,結果錯過了全世界。

第三個學生吸取了前面兩者的教訓,當他走到三分之一的時候,只觀察不下手,在心中把麥穗分為大,中,小三類;再走三分之一的時候,他還是只觀察不下手,驗證前面的判斷是否正確;等走到最後一段,他摘下了遇到的第一支屬於大類中的麥穗。這可能不是最大的一支,但他卻心滿意足地走完了全程。

第一個學生的決策很隨意,第二個學生非常糾結,毫無決策可言,而只有第三位學生擁有決策意識,系統地分析了當下的情況,最後做出了滿意的選擇。

很多人的問題,不僅僅是不懂如何去做決策,更嚴重的是不重視自己的選擇權,對決策毫無頭緒。

比起不加思索地隨意選擇,具有決策意識的人,往往能夠在生活中做出更好的選擇。

02

意識到自己需要做出選擇,並且慎重對待,這是做出更優決策的第一步。

當我們認識到自己擁有人生決策的主動權,那我們該如何在生活做選擇呢?

斯坦福大學商學院教授奇普·希斯和杜克大學CASE中心的研究員丹·希斯,他們在《決斷》這本書中提出了一種科學的決策方法,主要分為以下四個步驟:

1

看看有哪些選項

在需要做出決策的時候,我們往往只會看到眼下的選項,卻很少去關注那些看不見的選項,所以我們常常憑直覺行事,缺乏理性的分析。

就像有人厭倦了自己的工作,然後認為只有兩個選項,要麼不開心地留下來,要麼瀟洒地離開公司。他從來不曾想過其實是有第三個選項,就是給自己設定一個新的職場目標,創造性地改變工作方式,從而讓自己重拾工作熱情。

而蘇格拉底的前兩個學生,他們都只盯著當前看到的麥穗,卻從來不站在一個全局去考量自己有哪些麥穗可以選擇。

而只有第三個學生,是通過觀察來看看自己到底有什麼樣的麥穗可以選擇,並且把麥穗分成了大,中,小三類。

2

在現實中檢驗你的想法

很多人在決策的時候,容易犯的錯誤是「確認偏誤」,就是你會先入為主地喜歡某個選項,然後就可能不顧事實堅持這個選擇。

當我們了解了自己當前的選擇,並且有了初步選擇的想法,那就要在現實中去獲得反饋,從而對自己的看法有一個客觀的評估——你可以向很多人尋求意見,也可以小步試錯觀察結果。

而蘇格拉底的第三個學生,他心中已經有了決策的標準和看法,這時候他沒有急著立馬去實施這個想法,而是繼續走過三分之一的麥田來驗證自己的判斷是否正確。

3

從長遠來考量你的選擇

生活中的大部分人是短視的,無法從更長遠來考慮問題。

希斯兄弟提出了一個叫「10/10/10法則」的方法,它可以讓我們跳出自身狹隘的視角,以旁觀者的角度來觀察自己。

它會要求你從三個時間尺度去考慮一個問題:

10分鐘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10個月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10年之後,你會對這個選擇作何感想?

一旦你的視角中加入了時間這個維度,你眼前的選擇往往就會更清晰,迷茫糾結的複雜情緒反而少了許多。

就像你喜歡某個人,不知道該不該去表白,內心非常糾結和苦惱。這時候,你可以考慮,如果直接表白,自己十分鐘,十個月和十年之後會怎麼看待這次的決定。

往往當你從十年之後的視角來回看,這次的表白可能根本就不是個事兒。

4

為決策錯誤做好準備

這個世界是多變的,任何決策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正確,我們不是上帝,所以選擇錯誤也很可能發生。

關鍵是我們能夠在事先想好決策出錯的後果,並且為未來的意外情況做好一定的準備。

如果你打算離開職場出來創業,那幾年下來假設創業失敗,你該如何維持生活呢?

你是會在創業階段繼續積累職場資源和技能,以防萬一,還是會在創業的同時學習理財投資,給自己買一份失業保險,讓自己沒有後顧之憂呢?

如果你在炒股,在買股票之前,你是不是要設置一個「止損點」,當事實證明自己判斷失誤,那麼一旦損失達到這個點,就接受失敗,立即賣出。

只有把很多可能性都想清楚了之後,我們才能夠為自己的決策負責,敢於承擔選擇的後果。

生活中的大部分時候,我們都是自動駕駛狀態,對於選擇往往憑感覺,草草了事。

但面對艱難抉擇的時候,決策就是一件戰略性的事情,需要我們停下來,想一想,仔細評估,如此才能做出更好的選擇。

03

有了科學的決策方法,我們就可以客觀理性地分析各種選擇背後的得失利弊。

不過,任何的理性分析都是有限的,也許最後我們會發現,自己依然會面臨一個理性分析已經無法判斷優劣的局面。

就像有位讀者是公務員,在體制內有份穩定的工作,但是卻特別想走出來到大城市發展,這往往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因為有的人當公務員就當得很好,但也有人在大城市打拚也生活得很精彩。

這時候,僅憑科學的決策,往往很難得出一個結果,你需要考慮的,是你個人的「價值觀」——

你認為什麼重要,什麼不重要。

從「價值觀」出發的決策,並沒有是非對錯,也沒有一個確定的答案,而只是一個人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之後所做出的順勢而為。

在「價值觀」的世界裡,衡量選擇的標準就不再是科學決策中的各種數據,比較和分析,而是你「該不該」,「想不想」,「要不要」。

在這種艱難抉擇的時刻,我們需要去為自己的選擇決策創造理由。

你認為安逸平淡對你最重要,還是挑戰折騰對你最重要?

你認為事業成功對你最重要,還是家庭幸福對你最重要?

你認為追隨世俗對你最重要,還是堅持自我對你最重要?

這些都沒有正確答案,完全是個人的選擇,但你選擇背後的理由,卻是你能夠實實在在去把握的。

有太多人的價值觀,不是來自於認識自己了解自己,而是來自於父母,朋友和社會。所以很多時候,我們看似做出了讓人稱羨的選擇,但內心卻從來不曾得到寧靜。

我們身邊總是會有一些輕輕鬆鬆就做好決定的人,他們可以快速做出判斷,不糾結,不困惑,快刀斬亂麻。

其實,他們是在「價值觀」的世界裡找到了自己的邊界——

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自己想要做什麼,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周參加了一個作者的新書分享會,她分享了自己在職業發展的經驗。

在職業選擇上,她一開始是毫無頭緒,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走,但在隨後幾年的實踐和成長過程中,在不斷地認識自己了解自己之後,她為自己的職業設置了幾個核心價值邊界:

自主權:能夠決定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成長性:能夠在工作中鍛煉自身能力

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能夠在工作之餘發展自己的興趣

而當她有了這樣的核心價值觀之後,她就可以毫不猶豫地拒絕薪資優厚卻非常忙碌的工作,而選擇能夠兼顧自己興趣的事業。

當我們建立了自己的「價值觀」,往往也就在心裡找到了自己的邊界。

所以,我們要常常捫心自問——

什麼對我來說最重要,什麼對我來說不重要?

我為什麼要做出這樣的選擇?

這些決策,這些選擇,是我真正想要的嗎?

當你開始問自己這些問題的時候,你其實就開啟了自身「價值觀」的思考。

如果科學決策背後的利益計算已經無法讓你判斷優劣,那你要記得內省一下,想想自己的核心的價值觀是什麼,而最重要的是你選擇背後的理由是什麼。

04

有決策的意識,這是我們尋求更好選擇所邁出的第一步;

採用科學的決策方法,可以讓我們客觀地看待世界,做出有效判斷,分清利弊,做出取捨;

而最後,回歸自身的價值觀,辨別各種決策選擇的優劣輕重,如此才能夠讓我們做出真正符合內心的選擇。

艱難的抉擇不是痛苦和恐懼的來源,而是難得的機會。

它讓我們有機會去鍛煉自己選擇的能力,重新審視自己能把身心和精力放在何處,自己究竟追求的是什麼,更重要的是,我們有機會去為自己的選擇創造理由,去成為與眾不同的自己,去過一種彰顯自己理想的生活。

永遠要把決策的主動權把握在自己手裡,讓自己成為生活的創造者,而不是時代的隨波逐流者。

關於開問

開問是一個文章作品發表平台、文檔協作平台、文檔類活動平台。「共同創造更美的世界」,是開問的信仰。

開問目前有網站(www.openwhy.cn)和APP,設有包括「心學」在內的多個頻道,歡迎抒寫和分享你的世界,亦可同時投稿至「心學」公眾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不怕念起 就怕覺遲 本性如水 妄心如波
命里一尺 不求一丈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