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神,求月老,中秋佳節氤氳著濃郁的道教味道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根據我國的曆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仲秋」,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中秋節在八月十五,所以又稱「八月節」、「八月半」;中秋節的主要活動是圍繞「月」進行的,又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又叫「團圓節。」
據史籍的記載,「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中。到魏晉時,有「諭尚書鎮牛淆,中秋夕與左右微服泛江」的記載。直到唐朝初年,中秋節才成為固定的節日。《唐書·太宗本紀》記載有「八月十五中秋節。」
因為此時正值秋高氣爽的時節,天上的一輪圓月便成為了人間相思的寄託。我國拜月習俗由來已久。拜月,也稱祭月、禮月和供月,是一種禮拜月亮的信仰風俗。作為中秋節俗的拜月活動大體形成於唐代。
民間信仰以月為月神,稱為月神、月姑、月亮姑娘。道教尊稱月神為「太陰星君」,其聖號全稱為「月府結磷皇君妙果素月天尊」,其宮闕為垣下、素曜大宮。農曆八月十五為太陰聖誕。是夜夜月升時,各地道教宮觀均要設壇祭月。在民間,至今仍保存了八月十五拜月的風俗。一般以月餅、瓜果、豆腐作為供品,一些地方在祭拜時還要念《太陰經》和《太陽經》,以祈禱月神保佑全家興旺平安。
「月,闕也,言滿則復缺也。」日,為太陽之精;月,為太陰之精。主皇后大臣之象。古人早有「水氣之精者為月」、「月之精生水」的觀念。月亮,跟太陽,金、木、水、火、土星、羅睺、月孛、計都、紫炁,合稱為「十一大曜」,是對人類生活,乃至宇宙有極大影響的星體。
《太上洞真五星秘授經》記載太陰星君,「主肅靜八荒,明明輝盛,如世人運炁逢遇,多有慘慘之憂,宜弘善以迎之。」關於其形象則是「戴星冠,躡朱履,衣素紗之衣,手執玉簡,懸七星金劍,垂白玉環佩」。至於世人如何供奉,則是「宜圖形供養,以異花珍果,凈水名香,燈燭清醴,虔心瞻敬,至心而咒曰:太陰真君,常弘正道。陰德不愆,福我億兆。」
《正統道藏》洞玄部方法類收錄有《高上月宮太陰元君孝道仙王靈寶凈明黃素書》一書,為凈明道著名經典,有十卷。書中有「至陽之精為日,至陰之精為月,一陰一陽之謂道。……上帝憫生靈之夭折,故召日月二宮天尊,為說靈寶大法、黃素法、凈明法、度人法各一也。」因「其文皆廣一丈,而此書,有黃素交光,垂芒照耀,映於月宮」。遂以此付之,故號月宮太陰元君孝道仙王靈寶凈明黃素天尊。
除了月神外,嫦娥和月老是另外兩位與太陰信仰有關的聖真。嫦娥的故事老幼皆知,而「月下老人」則典出唐朝李復言所著《續玄怪錄·定婚店》。其中寫道:
唐朝韋固年少未娶,某日夜宿宋城,在旅店遇一老人,靠著一口布袋,坐在月光下,翻看著一本書,像在查找什麼。韋固問老人家在翻查什麼,老人答到:「天下人的婚書。」韋固又問袋中何物,老人說:「袋內都是紅繩,用來系住夫婦之足。雖仇敵之家,貧富懸殊,天涯海角,吳楚異鄉,此繩一系,便定終身。」
這個故事流傳甚廣,自此也形成了月下老人系紅繩的信仰風俗,世人更是把撮合婚姻的媒人統稱為「月老」。《幽夢影》說:「物之能感人者:在天莫如月,在樂莫如琴,在動物莫如鵑,在植物莫如柳。」又說:「月下看美人,情義宜篤。」月老掌管世人因緣,想來是因為很多美好的故事都發生在「花前月下」吧。
據《太上老君說月老仙師禳婚姻真經》記載, 「男無妻子。女無丈夫。尚未配偶。單身者多。陰陽失調。如何禳解。老君曰:誦唸月老禳婚真經。」由此可知,念誦此經具有促進婚姻的效用,世人可效法之。
【太陰星君寶誥】
志心皈命禮:廣寒至聖,紫光上真。主北極之陰關,掌人身之魄體。明分長短,致吉凶有缺有圓。顯示災祥,降禍福無差無忒。巡遊不住,月碧亘古常明。輝耀無邊,素魂普施大化。凡承運照,實荷生成。大悲大願,大聖大慈。月宮太陰皇君普照大天尊。
【月老仙師寶誥】
志心皈命禮:團圓月下,相思樹底,訂婚殿中。執掌天下之婚牘,維繫千里之姻緣。慈眉一點,有情人終成眷屬;紅繩一牽,逃不過三世宿緣。拄杖巾囊,奔波於煙霧雲霞間;童顏鶴髮,超脫於愛恨情仇外。大聖大慈,大仁大願,牽緣引線,月下老者,合婚聯姻,正緣尊神。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人生總有起落,要保持一顆平靜心
※修行要先「降心」,才能見得虛靈不昧的真性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