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忽然不上學,很少有父母這樣做
王金現
1
孩子學習一直很好,但最近忽然提出不上學了。父母問他(她)情況,他什麼也不講。甚至把自己反鎖在房間里,白天不出來吃飯,夜晚也不睡覺。還有可怕的情形是,孩子竟然出現有自殘的行為。
父母就像熱鍋上的螞蟻。
正是關鍵時期,這一耽誤,孩子的學業就完了。將來考不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學怎麼辦?
不上學?才剛剛十幾歲,輟學在家能做什麼啊?出去打工人家能收童工嗎?天天在家上網玩遊戲,也不是事啊。在外浪蕩,安全怎麼得到保障?
為了讓孩子上一所好的學校,家裡人特搬遷到某地,母親還辭職成為了陪讀。現在,他說不上就不上學了。讓父母親如何接受這個現實?
考上大學容易嗎,怎麼就說不上就不上了呢,難道就不能堅持到畢業嗎?
王老師,孩子忽然不上學校該怎麼辦?孩子拒絕溝通怎麼辦?孩子不願意接受心理諮詢怎麼辦?
2
那天,一位穿著很時尚的母親,帶著孩子來到我的諮詢室,說是受一位極重要的人士推薦找到我的。先是居高臨下地四處打量了我的工作室,問了我個人一些情況,然後開始抱怨孩子有雙向情感障礙的事情。
這位母親的言談舉止,給我的感覺是十分能幹又頗不容易。錢不是問題,是她的口頭禪。但,同時,我也感受到有強烈的壓抑及操控。
我說,現在的問題是孩子被診斷有雙向情感障礙。
孩子是在大城市讀大學,服用了藥物,感覺沒有什麼效果,實在堅持不下去,回到家裡來。孩子說,他感到痛苦的時候,就拿頭撞牆。
這個案很棘手。顯然,孩子在服藥期間需要得到較好的心理治療。於是,我問母親對我作為心理諮詢師的期待是什麼。
她說:這孩子的心理太脆弱。希望我今天能夠說服他堅強些,讓他明天就回到學校去。
我深感無能為力。我不想繼續被挫敗,就明確表示自己愛莫能助。對那個孩子說,大城市也許比本地有更好的心理服務,希望他能得到好的幫助。
我講這個故事,是想說:孩子忽然不上學,並不那麼簡單,孩子的內心,很可能已經處在痛苦的生死邊緣了。越是年齡越大的孩子,情況可能就越嚴重。
3
那麼,孩子忽然不上學的心理原因可能會是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我只能列舉一些案例。
一位高中生,為同班同學的事向班主任仗義執言,被激怒的老師狠批而輟學。回到家裡,父親的棍棒教育無效,被逐出家門,流浪在外。通過諮詢,重構了男孩的自尊,男孩重新回到學校。
一名中學生向女孩示好被拒,然後割腕,輟學。諮詢中讓男孩更多地了解青春期友誼、愛情、學業等,男孩決定以更加優秀的形象,去呈現生命,回到學校。
這些個案中的孩子,輟學原因是遇到了一些成長方面的困難。比如師生關係、同學友誼、學業成績等等方面的問題,孩子不知道怎麼應對,就以為逃離學校會比較好。
一個沉迷於遊戲的少年,輟學在家。通過諮詢發現,少年已經積攢了價值一千多元的遊戲幣。他想通過自己的能力早些自食其力,以減少父母的艱辛。通過諮詢,他有了更長遠更理性的人生方向。
還有一個小孩,母親向他隱瞞父親離世的消息若干年。他早就聽說到了真相,在學校同學中一直就有傳聞,但是,他面對母親悲泣的面容,希望學校里不再傳聞那個消息。他選擇離開學校。
是不是有種沉重的感覺?
這些孩子,人在學校,內心卻背負著家庭問題而得不到解決。已經開始形成了某種心理問題的癥狀,以這種失功能的方式應對。他們早已沒有心力在學校待下去了,比如前面提到的雙向情感障礙的男生。
總之,孩子忽然不上學,並不是簡單的、偶然的行為事件。這些行為其實是孩子在發出求救信號。一可能是他們成長中遇到了無法面對的問題並且得不到支持;二可能是他們一直背負著家庭的問題,壓得他們再也走不動了。
在成長階段,孩子需要的是被理解。需要感覺到父母是跟他站在一起的,那怕父母也沒有辦法解決問題。
那些早就背負著家庭問題的孩子,顯然需要更深層地解決家庭問題喲。
4
通常,多數父母並不能識別出孩子的求救信號。他們認為,讓孩子吃好,穿好,然後孩子把學習搞好,難道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嗎?
所以,當孩子出現一些狀況時,會認為現在的孩子太矯情,太脆弱,事兒太多。
對此,他們的感覺通常會是憤怒,挫敗,無奈。以及更深層的無能感、羞恥感。
因為,孩子的問題,似乎表示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是無能的。或者表示家庭問題自己都處理不好。
那麼,他們會無意識地把內心的羞恥、無能感,以指責的方式投射給孩子。所以,面對孩子的輟學,他們無法理解,他們只期望孩子更堅強些,內心更強大些,即使孩子已經有很嚴重的心理疾病了。
他們面對孩子輟學時,就是說服,教導,抱怨,指責。
這對孩子只能是雪上加霜。只能讓孩子變得乖僻,易怒,更沉淪。
也有些父母尋找了心理諮詢幫助。只是,他們通常想的是通過諮詢師來操控孩子,以達到自己的目的。或者把自己的挫敗感轉嫁給心理諮詢師。這些是在無意識中發生的。就像前面提到的那位母親。諮詢師的處境並不是那麼好的。沒有合作的氛圍,幫助就無法達成。當然,這是題外話。
我想說的是,父母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先要處理自己的內心感受。然後,再看看有什麼方法能夠幫到孩子。而不是否認孩子的問題(或家庭問題),也不是轉嫁自己的情緒(到孩子或諮詢師身上)。
父母需要跟自己的內心保持一致,然後去同理到孩子的內心,及孩子的實際困難處境。
父母若能傾聽孩子,然後坦誠對孩子講出自己的無奈,孩子會被激發出新的鬥志。
父母如果能夠真實面對自己內心的無助與無奈,而不是無意識地向外投射,那就營造了解決問題的好的氛圍。然後,就可能去尋找專業的幫助。幫助孩子成長,幫助家庭問題得到解決。
只不過,很少有父母能夠這樣做。
※?本想教會孩子規矩,卻帶給孩子心理創傷?
※?對方行為令人生厭,憋住不說難受,批評不合適,心理學咋解決?
TAG:王金現心理諮詢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