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與《一間自己的房間》

弗吉尼亞·伍爾夫《達洛維夫人》與《一間自己的房間》

伍爾夫是英國現代主義文學中的重要作家之一。在布拉德伯里1989年出版的《現代世界:十位偉大的作家》中,伍爾夫是其中唯一的女作家。

自19世紀末期以來,現代社會的階級關係、社會結構、道德觀念、家庭、宗教、政治、婦女地位等方面的重大變化,傳統的文學藝術表現形式已無法滿足新的需要,因此出現了試驗和創新。伍爾夫的特點是漠視傳統的小說形式,用象徵和意象將片段經歷貫穿起來,她的達洛維夫人正是其寫作特點的集中表現。該作品文筆優美而深刻,是「意識流」小說的奠基之作。

內容推薦

故事圍繞達洛維夫人籌備一個上流社會派對而展開。讀者視角穿梭時間跨度,並穿插於主人公的思維與現實之間,通過對達洛維夫人一天中生活細節的描述,來塑造她一生的經歷以及一戰前後整個英國社會。

在1997年,取材於本書的同名電影由荷蘭女導演瑪琳·戈瑞斯(MaleenGorris)搬上銀幕。其中達洛維夫人由愛琳?阿特金斯(EileenAtkins)扮演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伍爾夫,英國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紀現代主義作家與女性主義文學先鋒。其代表作包括: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以及非虛構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

姜向明,日本靜岡大學歐美文學系畢業,上海翻譯家協會會員。譯著有菲茲傑拉德的《那些憂傷的年輕人》,菲利普 羅斯的《退場的鬼魂》等,譯文多次發表於《魏國文藝》《譯文》等雜誌。

前言:深刻而絕望的詩意

弗吉尼亞伍爾夫(1882—1941),英國女作家,現代派及意識流文學的先鋒,著名的文藝團體「布魯姆茨伯里派」的核心人物。《達洛維夫人》《去燈塔》和《海浪》等作品都是其名作。此次「悅經典」之伍爾夫作品系列收入兩種,除《達洛維夫人》之外,還有被後世視為女權主義著作範本的《一間自己的房間》。

伍爾夫不算漫長的一生經歷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衰亡、大英帝國的沒落和兩次世界大戰,在思想上深受弗洛伊德心理學、女權主義及同性戀運動的影響,這些經歷和思想在她的作品中都留下了很深的印記。

伍爾夫出生於書香世家,從小喜愛閱讀,而她父親龐大的藏書庫正好滿足了她那無底洞般的求知慾。在伍爾夫十三歲時,她摯愛的母親突然離世,此後父親也變得鬱鬱寡歡、脾氣暴躁,這些導致了伍爾夫一生中的第一次精神崩潰。在治療期間,她得到了一位女性的悉心照顧,並愛上了這位與自己同性別的人。在《達洛維夫人》一書中有對這種同性戀關係的極為細膩絕妙的描寫。而父親性格的大變也直接導致了她對傳統社會的父權的深刻反思,這些都反映在了《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本理論性名著中。僅從書名來看,我們就不難看出作者的用意——一個從事文藝創作的女性必須擁有「一間自己的房間」——這精妙地寫出了女性要有自己獨立的思考空間這樣一種女權主義思想。

父親去世後,伍爾夫經歷了第二次精神崩潰,之後全家搬遷至布魯姆茨伯里區居住,並在那裡與朋友們漸漸開始了每周四夜晚的固定聚會,這就是後來著名的布魯姆茨伯里文藝圈。在這個圈子裡,有當時知名的畫家、文學家、哲學家、評論家等等,其中還有後來成為伍爾夫丈夫的作家倫納德伍爾夫。這些思想前衛、風流倜儻的才子佳人們聚在一起無所不談,話題里也包含了許多開放的性內容,甚至還舉行了一系列可謂駭世驚俗的活動,在社會上產生了重大影響。1912年,弗吉尼亞史蒂芬(伍爾夫的婚前名)與倫納德伍爾夫成婚。婚後不久,倫納德就發現妻子極度厭惡房事,更令他苦惱的是,弗吉尼亞還患有嚴重的精神疾病,反覆出現自殺傾向。不知道可不可以說倫納德是一個偉大的男人,他默默地承受了這一切,一次又一次地把她從絕望的邊緣、死神的手裡拉了回來,成為弗吉尼亞生活上的真正依靠。而且,他還是弗吉尼亞的文學知己,對妻子的每一部作品他都會拿出自己誠懇的意見和她一起討論。後來,夫婦倆還在自家的地下室里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並出版了伍爾夫的所有作品。1913年,伍爾夫完成了第一部長篇小說《遠航》,這部作品與其後的意識流小說全然不同,完全採用傳統的寫作手法,行文流暢明晰,而且伍爾夫的許多思想在這本書里已有所反映。

從1922到1924年,伍爾夫花了兩年時間創作了她的傑作《達洛維夫人》。不論是從技法還是從思想性來說,這本書都達到了堪稱完美的境地,在意識流小說中建立了不可動搖的崇高地位。首先是這本書的精妙結構,故事情節設置在同一地點的同一天——倫敦市區,主人公克拉麗莎達洛維夫人舉行宴會的一天。時間以倫敦的標誌性建築大本鐘的嘹亮鐘聲為標誌。與這種簡潔明了的結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一個個充滿鮮明個性的人物,一大段一大段迂迴曲折的心理描寫,在不同層面上展開的豐富情節,這些特色使這本書就像「萬花筒」一樣,讓人閱盡人間百態。從這個意義上說,這本書跟很多名著一樣,值得反覆閱讀,而且常讀常新。

主人公達洛維夫人是個養尊處優,在現實生活中如魚得水的女人,本書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情節就是她舉辦宴會,而宴會本身就代表了她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取得的成功,然而這又是一個在內心深處不滿現實、渴望高尚,與生活現實矛盾重重的女人。她的舊情人彼得沃爾什從印度歸來,這是一個我行我素,幾乎不食人間煙火的高度理想化的男人,而他對世俗化的達洛維夫人的種種嘲諷更加劇了主人公內心對現實的不滿。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是戰爭的倖存者沃倫史密斯,他得了嚴重的戰爭後遺症——彈震症(shellshock),完全處於瘋狂與譫妄的狀態,在達洛維夫人的宴會正熱熱鬧鬧地舉行時,他自殺了。他的死意味深長,表面上看是一戰殘酷的持續效應,卻也折射出當時知識分子對歐洲文明的幻滅感,是寫實,也是象徵。作者本人的生活中,死亡的陰影也是無處不在,以致於她最終在1941年選擇了自沉於家附近的烏斯河中。

本書的語言最為人稱道,一個個曲折生致的長句,如一條條深邃美麗的長河,讀來時而讓人興奮,時而又讓人心生敬畏,這正是伍爾夫意識流的魅力所在。

1928年,伍爾夫分別在劍橋大學的紐納姆學院和哥頓學院做了兩次演講,演講的題目是《女性與小說》,在此基礎上,伍爾夫於1929年出版了一本散文集《一間自己的房間》。這是一本理論傑作,在這本書里,伍爾夫用風趣幽默的語言、清晰流暢的論述,強有力地闡明了自己的觀點和思想。她在本書中闡述了女性在社會中長期處於劣勢地位,遭受著種種的不公與偏見,提出了女性要有自己獨立的生活與思想空間,要強調女性與男性之間的差異,要發揮出女性的最大優勢,來完成屬於自己的宏偉事業。正是這樣鮮明的觀點,使這本書向來被視為女權主義的代表作品。論述當中,伍爾夫化身為一個名叫瑪麗的女人,在一個晴朗的十月上午坐在河岸出神發獃。瑪麗神思所及,河,河岸上的灌木叢,河面划船的大學生及河中倒影,牛津或劍橋大學校園裡的草皮,與學院及圖書館相關的那些文稿與學者,所謂信仰與理性的金本位基石,澆了奶油的鰨魚,帶土豆片、調味汁和涼拌菜的烤山鶉……聯想所及,包容內容之廣開拓了一個全新的寫作領域。不是論文,也不是散文,表面的雜沓無序卻有一股內在的詩意。

當初接到《達洛維夫人》的翻譯約稿,我既開心又惶恐。開心的是有機會能夠翻譯如此著名的一位大作家的作品,惶恐的是伍爾夫的文章素來以晦澀難懂、複雜精深著稱。出版方要求盡量用通俗流暢的語言翻出當代人能夠讀懂、理解與欣賞的伍爾夫來。歷經了半年咬文嚼字的生活,終於完成,卻如同掉了一層皮。感謝陝西師範大學出版總社有限公司與上海雅眾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能夠邀請我參與翻譯「悅經典」系列叢書的作品,能夠重新演繹「作家中的作家,經典中的經典」。譯作疏漏之處,還請讀者們批評指正。如今又勉力寫就了這樣一篇不成樣子的譯序,只能是貽笑大方了。

姜向明

2013年12月

《一間自己的房間》充分表達了作者的女性思想和對女性的整體思索,文筆細膩風趣,充滿睿智,它適合所有喜歡寫作的朋友閱讀,尤其是女子。這並非性別歧視。恐怕正如伍爾夫自己擔心的那樣,許多男子在讀完這本書後會認為她是個女權主義者,或是暗示她是個同性戀者。即使他們稱讚此書如何之優秀,也不如像女子那樣感到一種啟示,或是心靈契合。

內容推薦

本書是著名女性主義先驅作家弗吉尼亞?伍爾夫的散文、文藝評論合集,圍繞「婦女與小說」這一主題,本書收錄了伍爾夫著名的非虛構代表作《一間自己的房間》以及《普通讀者》《現代小說》《婦女與小說》《〈簡?愛〉與〈呼嘯山莊〉》《詩歌、小說和小說的未來》《論簡?奧斯汀》等8篇文章,充分闡述了伍爾夫對女性寫作的立場。作者認為,婦女若要成為偉大的作家,其先決條件是要爭取獨立的經濟基礎和社會地位——一間自己的房間。唯有這樣,女性才能敞開心扉,平心靜氣地從事文學創作,而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華得以充分展現。本書是伍爾夫最重要的非虛構作品,也是女性主義文學的宣言。

作者簡介

弗吉尼亞 伍爾夫,英國著名女作家,二十世紀現代主義作家與女性主義文學先鋒。其代表作包括:小說《達洛維夫人》《到燈塔去》《海浪》,以及非虛構作品《一間自己的房間》。

吳曉雷,北京大學中文系對外漢語專業畢業,長期從事對外漢語教學與翻譯研究。譯作有《莫迪里阿尼傳》等,譯文多次發表於《外國文藝《譯文》等雜誌。

目錄

選篇一 普通讀者

選篇二 現代小說

選篇三 一間自己的房間

選篇四 婦女與小說

選篇五 《簡 愛》與《呼嘯山莊》

選篇六 詩歌、小說和小說的未來

選篇七 貝內特先生和布朗夫人

選篇八 論簡 奧斯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首陽讀書 的精彩文章:

160集鴻篇巨製系列講座:《易經的智慧》
蓋亞那駐華大使小說《消散》自序

TAG:首陽讀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