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政府為什麼要設立總理衙門?

清政府為什麼要設立總理衙門?

季我努學社

整理出版中國近代史料,傳播歷史知識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郭小鳳

1861年3月11日,也就是咸豐十一年二月初一日,清政府正式成立了總理衙門,其全稱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也可稱之為「總署」、「譯署」。從嚴格意義上說,總理衙門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正式的外交機構。此前直至鴉片戰爭,在清朝的中央政府體制中根本就沒有任何一個專門執掌外交事務的機構。

鴉片戰爭以前的中國閉關鎖國,是一個以專制皇權為中心的封閉社會體系,封建統治者耳充目塞,妄自尊大,將除中原腹地之外的華夏四邊之民皆貶為東夷、南蠻、西戎、北狄,將西方各國則稱為「藩屬」,他們認為與之交往「無所謂外交,理藩而已」,因此清政府並沒有專門設置外交機構接待「貢使」,僅僅是在1631年成立禮部和在1638年清朝首創理藩院,使之統管清政府與「藩屬國」的朝貢事宜。

可以說,在鴉片戰爭以前,傳統中國對外關係不是建立在對等關係上,而是建立在主屬關係上,外國想要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必須自居為「藩屬國」或「朝貢國」,這就是傳統中外關係——「朝貢制度」,所以此前清廷對外交關係沒有平等的概念。西方來華使臣為了便於通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積極爭取,希望能夠建立正式的外交機構,然而一直不能如願。

(總理衙門辦公場景)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的沉重打擊後,中外關係發生了重大變化,清政府的外交體制也被迫進行相應的調整。1861年代表清政府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的恭親王奕忻、桂良、文祥等向清廷提出,外國侵略者只是「肢體之患」、「肘腋之患」,而太平天國反清起義則是「心腹之患」,因此對於列強應該以「信義籠絡」。他們建議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以適應新的對外交涉的需要。

(1900年,北京,總理衙門大臣合影)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使清政府開始拋棄傳統的外交體制,步入近代意義上的外交行列。一方面,它有利於資本主義國家控制清朝政府的內政外交,是清朝中央機構開始半殖民地化的標誌。另一方面,它促進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總理衙門在中國近代化過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領導作用,組織作用和促進作用。總而言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作為中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一個產物,是清政府被迫適應時代潮流而設立的, 但它的設立客觀上開啟了中國外事機構近代化之門,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

華 興 春 秋

小編 :季我努學社青年會會員胡一舟 楊培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季我努學社 的精彩文章:

戊戌變法時,翁同龢為何被罷官?
民國縣長選拔考試,你能否考過?

TAG:季我努學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