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天理即人心,莫到事上尋

天理即人心,莫到事上尋

天理即人心,莫到事上尋

作者:蘇樹華

滅除人慾,志向天理,是名克己復禮。禮者,理也,天理也。天地之間,唯獨此理,是生髮萬相的人。事親,是此天理所發。事君,是此天理所發。交友,是此天理所發。治民,是此天理所發。乃至見色聞聲,起意動念,皆是此天理所發。此理便是此心,此理便是蓋天蓋地的這一點靈明,佛教稱為普照十方的圓覺凈性。

若無此理,誰來事親?若無此理,誰來事君?若無此理,誰來交友?若無此理,誰來治民?若無此理,誰來見色聞聲?若無此理,誰來起意動念?萬事萬相,一心所發。悟得此心,即名知了天理。悟得此心,即名致了良知。此心即我,我即此心。或曰我,或曰心,或曰天理,或曰良知,名異而實同。佛家所說的佛、世尊、法身、自性、妙明真心、無相真心等等,正是此「理」,正是此「心」。

達摩大師云:

汝問吾,即是汝心。吾答汝,即是吾心。吾若無心,因何解答汝?汝若無心,因何解問吾?問吾即是汝心,從無始曠大劫以來,乃至施為運動,一切時中,一切處所,皆是汝本心,皆是汝本佛,即心是佛,亦復如是。除此心外,終無別佛可得,離此心外,覓菩提涅槃,無有是處。[1]

徹悟此心,恢復此心,則天下歸仁矣,則十方凈土矣。佛家有言,萬德莊嚴,盡歸彌陀。華嚴無盡,無非毗盧。彌陀是個比喻,毗盧是個比喻,皆喻人人本有的天理良知,皆喻人人本有的這一點靈明。這一點靈明,仰天成相,俯地成形,隨一切緣,成一切用。陽明先生說:

天,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仰他高?地,沒有我的靈明,誰去俯他深?鬼神,沒有我的靈明,誰去辨他吉凶災祥?[2]

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我的天。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我的地。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我的鬼神吉凶。沒有我的靈明,便沒有我的一切事相。這一點靈明,便是我的天地萬物的根。覺悟了這一點靈明,契合這一點靈明,即是回歸了本源的人,即是聖賢。昧卻這一點靈明,背舍這一點靈明,即是背覺合塵的人,即是凡夫。禪宗惠能大師云:「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3]

這一點靈明,即是諸人本有的天理。這一點靈明,即是諸人本有的良知。既然是本有,向外求什麼?若向外求,則如同騎牛覓牛。佛經有云,以頭覓頭。

佛告富樓那:「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於意云何,此人何因,無故狂走?」

富樓那言:「是人心狂,更無他故。」

佛言:「妙覺明圓,本圓明妙,既稱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自諸妄想,展轉相因,從迷積迷,以歷塵劫,雖佛發明,猶不能返。如是迷因,因迷自有,識迷無因,妄無所依。尚無有生,欲何為滅?得菩提者,如寤時人說夢中事,心縱精明,欲何因緣,取夢中物,況復無因,本無所有。如彼城中,演若達多,豈有因緣,自怖頭走,忽然狂歇,頭非外得,縱未歇狂,亦何遺失?富樓那!妄性如是,因何為在?汝但不隨分別世間、業果、眾生三種相續,三緣斷故,三因不生,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何藉劬勞,肯綮修證?[4]

釋迦牟尼佛告訴富樓那,每個人的心裡,都有像演若達多的狂性,他自造妄想,自己又去追逐自己的妄想,就象一個人,他自己弄出個聲音,自己又去追逐這個聲音,以妄逐妄,無有了期。其實,演若達多發狂的時候,到外面去找自己的頭的時候,他的頭也是沒有丟失的。即使他找到了自己的頭,那也不是從外面找來的,而是從自己這裡發現的。我們尋找天理,或曰尋找良知,或曰尋找佛陀,或曰尋找凈土,也是以頭找頭,也是騎牛覓牛,若向外求,那是永遠也找不到的。佛教的修行,也是這樣,故云回歸自性,或曰往生凈土,而不是從外面找一個佛來,也不是從外面找一個凈土來,更不是將自己搬遷到他方去。所謂的往生,佛教告訴我們,生則決定生,去則實不去。既然實不去,向外跑什麼?

學儒學佛,也是如此,不是從外面找來一個聖,不是從外面找來一個天理,不是從外面找來一個佛,不是從外面找來一個世尊,而是從自己的當下找回一個「本真的自己」。這個「本真的自己」,是真聖賢,是真佛祖,所以,釋迦佛說:「歇即菩提,勝凈明心,本周法界,不從人得。」

禪宗有個公案。大珠和尚前來參拜馬祖。馬祖問曰:「從何處來?」大珠曰:「趙州大雲寺來。」馬祖曰:「來這裡幹什麼?」大珠曰:「來求佛法。」馬祖曰:「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什麼?我這裡一物亦無,求什麼佛法?」大珠馬上禮拜,問曰:「哪個是我的寶藏?」馬祖曰:「問我話的,這是你的寶藏,一切具足,更無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求覓?」大珠當下見性,不由自覺,踴躍禮謝,事師六載。[5]

馬祖說:「自家寶藏不顧,拋家散走作么?」這正是讓人回頭自見,見自家的這個妙明真心。這個妙明真心,是真佛祖,是真聖賢。克己復禮,只復這個天理。復禮至極,純一無雜,則天下萬物,歸就自己,故曰「天下歸仁」。

莫到事事物物上去尋天理。過去的事,已過去。既已過去,理豈獨存?現在的事,不停留。剛說現在,已成過去。未來的事,還未來。既然未來,理豈先到?人事之相,是流變的,乃至天相地相,也是流變的,昨日是晴,今日是陰,前時是晝,今時是夜,天相豈能不變?萬相流變,皆不可靠,因此之故,到流變的事相上尋找天理,那是捕風捉影的痴漢。

大道無形,天理無相。不可見者謂之理,形而上者謂之道。一切色相,悉皆可見,能見之心,靈明無相,非大非小,非青非黃,故曰形而上,亦名道,亦名天理,亦名良知。自心無相,隨緣現相,現天現地,現青現黃,現事親、事君、交友、治民之相,現忠、孝、仁、信之相,佛家言,「自性能生萬法」。儒家言,良知生髮萬相。自性與良知,語異而實同。儒家與佛家,原來是一家。一家者,心也,良知也,法身也,自性也。

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眾生度盡,遍界極樂。事親時,純然無雜,只是這個天理。事君時,純然無雜,只是這個天理。乃至發一切用,成一切德,皆純然無雜,只是這個天理。若有人慾摻雜,若有習氣妄動,則凜然一覺,令他當下消融。如此覺照,如此保任,便是隨緣度眾生,亦名隨緣消舊業,亦名菩薩之行,亦名君子之行。



[1]《少室六門》。《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七三頁中。

[2]《王陽明全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第124頁。

[3]《六祖法寶壇經》。《大正藏》第四十八冊,第三五〇頁中。

[4]《楞嚴經》卷四。《大正藏》第十九冊,第一二一頁中。

[5]參閱《景德傳燈錄》卷六。《大正藏》第五十一冊,第二四六頁下。

天理即人心,莫到事上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禪宗文化 的精彩文章:

此心是佛,此心是土
不傳是非,不說是非

TAG:禪宗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