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篆雖古雅,其實不難學!
【釋文】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於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於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於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關於臨習碑帖,孫過庭在其《書譜》提出「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 觀察時務求精細,摹擬時貴在相似——筆者注)」的要求和標準,學習篆書也是如此。
第一步,在臨寫之前,觀察要準確、要精細,把握好筆畫和結構的特點。
第二步,要「得其形」。臨寫要像,像其形方能存其神,相貌不像,精神就會偏離。千萬不要用「得意忘形」來欺騙自己。
《嶧山石刻》運筆堅勁暢達,線條圓潤,結構勻稱,點畫粗細均勻,既具圖案之美,又有飛動之勢。因為《嶧山刻石》線條粗細勻稱,如果用排筆、禿筆或將筆尖剪掉書寫,就會失去線條自然的粗細變化及書寫時的節奏變化,缺乏書法的生動性,從而把靈動的篆書寫成板滯僵硬的美術字。臨習者需要學會「透過刀鋒看筆鋒」,看出墨跡的鮮活和跳動,發現在圓勻的筆致中凝結著敦厚的力量,滋潤而不軟沓、流暢而不浮滑的中和之美。臨習時,要注意很好地體現這些特點。
第三步,要「得其勢」。處理好點畫之間的呼應關係,切忌將每個字視為點畫的機械組合,必須考慮到隱藏在「形」之中的「筋脈相連」,即「勢」。當第一個點畫書寫完畢,應順勢使筆鋒迅速地找到下一個「落點」。也就是說,上一筆的「收筆」就是下一筆的「逆鋒起筆」,而下一筆的「收筆」又緊接再下一筆的「起筆」,這樣承上啟下,環環相扣,循環往複,自然意氣連貫,顧盼生情,神氣活現。
在臨習之時,切不可自以為是,不上規矩,縱筆所如,盲目創新。有其形,得其勢,再加上天長日久的功夫,自然就會得心應手,有意無意之間更把自己的性情灌注其中,就能寫出屬於自己的活潑潑的篆書作品來了。
※米芾《蕭閑堂記》行書,這字讓人陶醉!
※古代皇帝的楷書教材,是什麼樣?
TAG:書法之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