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技巧|它是每個人的「第二張臉」,但很多攝影師卻都不知道
原標題:攝影技巧|它是每個人的「第二張臉」,但很多攝影師卻都不知道
從肖像傳統來說,手可以被稱為人物的「第二張臉」。要讓手部參與畫面,就要使之成為「有性格的手」,而不是僅僅為了構圖或者造型需要而存在。
黑白肖像總會讓我們覺得很有力度,影調的凝聚力和被攝人物的特點異常鮮明。對人像攝影來說,只有表現出攝影師和被攝人物之間的某種結合,這才是真正的創作。除了黑白影調的凝聚力以及被攝人物的鮮明特點之外,更結合了各種手部姿態,在構圖形式及性格情緒上體現出多樣的嘗試。
緊湊的特寫構圖
緊湊的構圖使畫面重點高度集中,淺色的面部、手部與深色的服裝和背景構成強烈、直觀的對比。通過「加、減」,使白色和黑色形成恰當的構成關係,從而使攝影師的主體意識得到明確的表達。
大面積的黑調突出了人物的情緒,使人物鮮明而突出,雖然畫面構成非常簡單,但表達又很到位。
讓人物用表情說話
肖像一定要靠表情說話,特別是在充滿畫面的緊湊構圖中,更要抓住被攝者的表情,從而形成視覺的衝擊力。在人像攝影的特寫當中,表情是第一位的,這個表情並不特指眼神,我們看到的是人物臉部的一個整體,一般來說,五官的某一點會比較突出。
這一系列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手部的有力參與外,表情(五官)的某個特性是畫面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
以靜態的肢體帶動畫面動勢
對人物肖像來說,出現在畫面中的每一個部分都應該得到很好的設計和處理,而不僅僅是眼神,這樣整個畫面才是「活」的。
在這些照片中,有些手部姿態很有張力,有些則顯得非常生活化,很閑散,重點在於手的力度要和眼神聯繫在一起,從而體現出性格的力量,緊跟著人物情緒,隨著人物的表情而動。
拍好手部姿態,塑造人物性格
從肖像傳統來說,手可以被稱為人物的「第二張臉」。要讓手部參與畫面,就要使之成為「有性格的手」,而不是僅僅為了構圖或者造型需要而存在。
1.因為面部要結合手部,因此大部分人物姿態是前探的,這樣做有一個最大的好處,拉伸頸部,使下頜線清晰呈現,對人物臉型的塑造非常有利。
2.眼睛位於畫面上部三分(四分)線附近,並裁切掉頭部的一部分,使頭部下方的豎線條(頸部及手部)更具吸引力。這樣做的好處還在於,切斷背景的整體性,弱化背景的視覺印象。
3.依靠頭部、身體、手的方向與力度,在靜態中體現出運動的趨勢。人物的身體是靜止的,但是面部的表情和手的姿態帶動了人物的身體,從而在照片中體現出一種動態。
4.手臂的位置往往在面部前方,如果線條、比例及透視效果控制不好,很容易顯得突兀。很重要的一點在於,要盡量避免肘關節向前出現在鏡頭中(可裁切),否則關節會被凸顯出來,手臂也會顯得較為短小。
5.手臂成直角時,往往可以產生更具力度的視覺感受,這個姿勢會顯得更強勁,富有表現力,甚至會適度削弱觀看者對面部的關注。
當大臂與小臂保持一定角度時,可以增加畫麵線條的變化,更可以藉以塑造人物性格。觀察下面兩張照片,可以看到人物手臂彎曲程度不同會導致情緒基調的差異。
6.手臂形成的封閉線條是一種比較理想的視線引導,因為這能使觀看者的眼神停留在照片中,並使之能夠長時間地研究這張照片。這種引導線條越清晰,觀看者的視線就越容易跟隨其移動。
7.手勢可以傳達出特定的情感和視覺張力,設計手勢一定要注重細節的處理。一般來說,如果手背面向鏡頭(手指指向自己),會被認為是表達吸引、歡迎的感覺。反之,如果手掌面向鏡頭(手指遠離自己),會被認為是表達防備或疏離的感覺。
8.當手指指向某一方向,或面部五官某處時,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觀者的視線,觀眾往往會首先注意到人物面部,然後就會轉向手部,從而引起視覺的流動,增加對畫面的整體印象。
9.雙手同時做出姿態與單手姿態並沒有本質不同,即便是單手動作,也常常需要另外一隻手臂(看不見)的配合。與單手姿態比較,雙手姿態更易於呈現框架結構或是展現畫面平衡。
10.手部姿態的加入,很容易打破人物肖像的「靜態平衡」,特別是以正面姿態出現時更是如此,可以有效地增加畫面的變化與力度。同時,採用雙手姿態時,也應盡量避免畫面的過度平衡(完全對稱或一致),比如雙手不等高。
TAG:鼎極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