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蟹效應,必然還是巧合?
如果說都教授是懷春少女的夢中情人,那麼鄭少秋則是萬千股民的白日噩夢。近日,隨著股市的不斷上漲,「丁蟹效應」這一名詞重見天日,成為了股民關注和媒體炒作的對象。丁蟹是1992年的TVB劇《大時代》中由鄭少秋扮演的男主角的名字,由於他在劇中以做空香港恒生指數而聞名,在《大時代》播出後,恆指大跌,丁蟹效應這一名詞便油然而出——凡是播出由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電影等,恒生指數或A股均有不同程度下跌、股民損失慘重的現象。那麼,丁蟹效應導致股市下跌的現象是必然還是巧合呢?
從科學的角度來說,丁蟹效應不可能具有必然性,決定股市的牛、熊因素涉及到方方面面,不論是經濟的基本面,大資金的流向以及全球經濟的基本狀況等,這些決定著股市走向的因素都具有不可測以及難以預估性,綜合起來更是讓人摸不著頭腦,沒有任何技術含量的「丁蟹效應」就更加沒有任何左右股市漲跌的可能。所以,這一效應只是一個巧合嗎?
從1992年到2013年,共有「丁蟹效應」顯靈了32次,排除掉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2000年的科技股泡沫、2007年的全球金融風暴,假設股市遵循隨機漫步理論,漲跌概率五五分,即跌的概率為0.5,那麼在巧合的情況下,丁蟹效應完全靈驗的簡單概率為0.5∧29(29個0.5相乘)<0.001%,也就是遠小於十萬分之一,幾乎不可能發生。所以,這不僅僅只是一個巧合現象。
「丁蟹效應」一詞早在1992年時出現,《大時代》的迅速爆紅也導致了「丁蟹效應」一詞伴隨了鄭少秋的一生。1984年,中英簽署《中英聯合聲明》,宣布中國於1997年收回香港後,香港人一直處於迷茫狀態,經濟狀況更加動蕩不安,期間一有風吹草動,股市便動蕩不安,加之1992年的《大時代》的劇情與當時的恆指大跌相符,所以人們自然而然的自動聯想,將兩者聯繫起來。無風不起浪的媒體更甚。三人成虎,說著說著,所有人就都信了。群眾盲目從眾無可厚非,那麼作為聞名全球的跨國金融機構——里昂證券為何著迷於「丁蟹效應」?難道智者如雲的機構也有犯大迷糊的時候?
當然不是。丁蟹效應從1992年出現至今,人們早就對此深信不疑,每逢鄭少秋主演的電視劇或者電影上映前,在媒體配合金融機構輪番炒作的情況下,股民們爭先恐後地減持股票,造成眾多股票股價大跌,於是恒生指數便隨之大跌,這時,金融機構悄悄買進大跌後的股票,在「丁蟹效應」過去後,股指再次回歸正常水平,笑到最後當然是金融大鱷們,也許他們天天燒高香祈求TVB上映更多鄭少秋出演的影視劇呢。另外,鄭少秋出演的影視劇多在八、九月份上映,此時恰逢一年中的股市低迷時期,股市下挫不足為奇。
所以,「丁蟹效應」不過是一種自我選擇偏好的非理性心理現象。如今,《大時代》重返熒幕,結束播出後,A股和恒生指數是漲是跌呢?讓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楓子)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