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學林巨擘張政烺

學林巨擘張政烺

【核心提示】張政烺博大精深的學識與他勤奮讀書是分不開的。早在當年在北大攻讀本科期間,他就遨遊書海,及至進入「中研院」史語所,由於對知識的渴求和工作的需要,他幾乎看完了史語所的全部藏書,有的甚至能夠背誦。此後也手不釋卷,有「活字典」之稱。郭沫若曾不無感嘆地說:「這個人學問真好,比我看過的書還多。」

「以牛的勤懇、踏實的精神,為兩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這是著名史學家張政烺對社科工作者的勉勵,也是他學術生涯的寫照。他博大精深的學識、驚人的記憶力、嚴謹紮實的學風,令人敬佩;對學生盡心儘力的教誨,以及他樂於助人、提攜後學的精神,令人難以忘懷。

博大精深的學識

張政烺博大精深的學識,表現在科研、教學和古籍整理等多個方面。

在研究方面,他發表了不少論著,其內容涉及中國古代史、考古學、古文字學、古器物學、版本目錄學、通俗小說等諸多領域。這些論著都是典型的厚積薄發,具有開拓性、原創性,解決了許多疑難問題。如《平陵(陳得)立事歲陶考證》一文,開拓了用陶文結合銅器銘文來考證歷史的新途徑。《〈封神演義〉的作者》一文,考定明時道士陸西星(字長庚)為《封神演義》作者,解決了中國文學史上一個不小的問題。又如,《講史與詠史詩》以探究講史起源為主旨,考證詠史詩為講史之祖,認為「講史一藝蓋出於晚唐之詠史詩,初由童蒙諷誦,既而宮廷進講,以至於走上十字街頭」,「平話即由詠史詩演變而來」。而「通俗演義始於羅貫中,乃仿平話而作之大眾讀物」,理清了通俗小說的源流。《六書古義》徵引大量先秦兩漢時的文獻和甲骨、漢簡六甲刻辭,論述《說文解字》的「造字六書」實為劉歆的一家之說,找到了許慎改定劉說的依據。他的論著得到了郭沫若、胡適、傅斯年等學術大家的肯定與讚揚,並給予「小王國維」、 「先秦史泰斗」等美譽。

在教學上,張政烺先後為北京大學開設「中國上古史」(亦稱「先秦史」)、「金石學」、「中國史學史」、「古文字」、「古器物學」、「文化史」等課程,為清華大學開設「古文字」等課程,還為全國考古工作人員訓練班講授「古文字學」、「中國考古學史」。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工作期間,他給研究生院的學生開設了「版本目錄學」、「古文字學」、「中國古代史」、「金史」、「古文獻學」等課程。他博古通今,對古文獻、古文字、古器物都有深度闡發。他將自己多年來的研究心得毫不保留地傳授給學生,培養了一大批科研人才,如寧可、鄒衡、張守常、吳榮曾、黃展岳、俞偉超、張忠培、嚴文明、高明、徐蘋芳、王世民、李伯謙、任式楠、何齡修、陳高華、郭松義、王曾瑜、張顯清、林沄、李零、王震中等,可謂桃李滿天下。

張政烺還承擔了《資治通鑒》、《二十四史》點校和出土文獻(雲夢秦簡、馬王堆帛書、銀雀山漢簡等)整理等重大學術任務。其中,點校本《二十四史》被稱為「新中國最偉大的古籍整理工程」。

張政烺博大精深的學識與他勤奮讀書是分不開的。早在當年在北大攻讀本科期間,他就遨遊書海,及至進入「中研院」史語所,由於對知識的渴求和工作的需要,他幾乎看完了史語所的全部藏書,有的甚至能夠背誦。此後也手不釋卷,有「活字典」之稱。郭沫若曾不無感嘆地說:「這個人學問真好,比我看過的書還多。」

嚴謹紮實的學風

張政烺治學嚴謹紮實,一絲不苟。

他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廣泛搜集和綜合利用甲骨文、金文、陶文、石刻、簡牘、帛書等出土的古文字資料,結合古文獻記載來研究中國古代歷史,儘力得出符合我國歷史實際的科學結論。考釋甲骨文、金文,皆遵循科學途徑,根據充分,觸類旁通。

張政烺崇尚實學,寫文章,內容充實豐富,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不論長短,必有新意和深度。例如,《宋江考》考證出宋江起義時僅有36位英雄。50年後,學界也只找到一條補充材料。《中國古代十進位的氏族組織》,論證了商周時農村公社普遍存在,社會結構的特點是貴族與平民對立,居民組織或軍隊編製均以十進位等。這一成果對於認識商周社會結構具有重要推進作用,多被後人徵引。《試釋周初青銅器銘文中的易卦》,破譯了困惑學界數十年的銅器銘文,他認為甲骨片上出現的一行三個或六個的數目字組為古老的數佔法易卦符號,這在易學研究中有開創之功,帶動了有關八卦起源的深入研究。又如,他寫作《「十又二公」及其相關問題》一文,歷時近50年,論證了東周時期秦國銅器銘文常見的「十又二公」和《春秋經》的十二公,都是「公取十二,法天之數」的迷信表現,當是虛數。

惜墨如金,是張政烺嚴謹學風的又一方面。他常說,文章寫清楚明白,讓人看得懂就行了。他的文章都是自己潛心研究和冥思苦想的結晶,沒有成為過眼煙雲。

張政烺更尊重學術規範,從不搶先使用他人尚未發表的資料。例如,1984年,他發表的《易卦——近幾年來我用考古材料研究〈周易〉問題的綜述》一文,綜合敘述了甲骨文、金文、簡帛等多種文字,其中還有隨單卦、重卦、變卦、互卦等的論述。但論述未能遂心盡意,其原因就在於作為最重要資料的江陵天星觀楚墓出土的竹簡發掘報告當時尚未發表,他雖曾目睹有易卦的竹簡資料,但出於尊重他人的勞動而忍痛割愛,捨棄了對資料的引用,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

感念恩師教誨

樂於助人,延攬人才,無私地提攜後學,是張政烺為人、為學最感人之處。由於他的人品學問皆稱楷模,所以慕名求教者甚多。他對來者一視同仁,熱情接待,從無門戶之分、親疏之別,甚至對不認識者也有求必應,有問必答,還會親自將所查資料寫在紙上送予對方。他是學林中的一棵參天大樹,對於其盡心儘力的教誨和扶持,作為他的學生,至今仍歷歷在目。

1959年,我考入北京大學歷史系,有幸聽他講授中國通史先秦史。他身材魁偉,常穿一身褪了色的中山裝。他備課認真,每次上課時都用布包袱包一大堆資料帶到課堂上,講課時引經據典,實證性強,極富吸引力。同學們都說,他人品好、學問好,對先秦史的造詣尤深。

後來,張政烺調到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現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我於1964年畢業後考取了他的研究生。那時研究生的理論課、外語課由哲學社會科學學部統一教授,專業課由導師負責。第一次拜見導師,他便以聊天的方式,向我布置了學習任務和方法。他明確指出,要先讀書打基礎,從先秦的基本史料讀起,精讀、細讀。打好基礎後,再練習寫學術論文。為了幫助我讀懂古籍,他還親自帶我到琉璃廠購買了一套殿本的《十三經註疏》。

1976年,歷史所的業務逐漸得到恢復,但是我的業務已荒廢多年。他對我這個老學生依然精心栽培,指點迷津。我參與了《中國古代歷史圖譜》編寫的集體工作,其間,他給予了全面而細緻的指導,並親自擬定提綱、體例,指定參考書,甚至親手修改我寫的文稿。當我每有些許的進步,他必會給予熱情的鼓勵。

他諄諄教導我如何做研究工作。他常說:學術研究就像接力賽跑,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做進一步深入的研究,「更上一層樓」,最忌諱人云亦云,做重複勞動。為此,就要選擇那些前人沒有研究過,或研究薄弱,而又有大量新材料的題目去做。他的真知灼見,對我日後的研究工作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高山景行」,恩師的品格永遠激勵著後輩前行。

張政烺(1912—2005),中國著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版本目錄學家。曾任中國史學會理事、中國考古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古文字學會理事,先後被聘為國務院古籍出版規劃小組成員、文化部中國文物委員會委員等。

原標題:學林巨擘張政烺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第324期

責任編輯:劉淼排版編輯:劉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社會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2018年地方志與地方史理論研討會」在滬召開
作家社推出「青·科幻」叢書

TAG:中國社會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