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經常進犯邊境,漢文帝重視一軍工科技的發展,最終打敗匈奴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歷史上,其科技水平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四大發明」就是最好的證據。當然,除了聞名世界的「四大發明」之外,中國古代還有其他的科學技術也值得一提。比如說冶鍊鋼鐵的技術,不過這鋼鐵冶煉技術的革新得從漢代說起。公元前169年,也就是漢文帝登基後的第十一年,大漢被匈奴打得十分慘,邊境地區戰火連天,民不聊生。心繫百姓的漢文帝為戰情而焦心,常常夜不能寐,坐立不安。他感覺到痛苦和無助,這痛苦來源於平定匈奴的巨大壓力。大漢建國之初,百廢待興,打不贏匈奴也是情有可原,但到了漢文帝這裡,已經休養生息了幾十年了,應該是國力強大的時候了,卻還是打不贏匈奴,這可就說不過去了。
每念及此,漢文帝就覺得愧對列祖列宗,便立志一定要打敗匈奴,成就一番事業!就在漢文帝憂心忡忡之時,大臣晁錯上疏言事,而此次所上的疏就是《言兵事疏》。晁錯針對邊境戰事在疏中詳細分析了「匈奴之長技「和」中國之長技「,認為既要學習匈奴的長處,又要善於發揮自己的優勢,匈奴的厲害之處就是善用騎兵,而中國的優勢就是軍工技術領先於匈奴。漢文帝對晁錯的建議深表讚許,匈奴經常進犯邊境,漢文帝重視一軍工科技的發展,這便是漢文帝下令大力革新鋼鐵冶煉技術,製造出先進的兵器,以期打敗匈奴。追根溯源可以得知,我國的冶煉技術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但當時所煉的大都是鐵器,這些器具主要是用於農事生產,並不是十分鋒利。
後來漸漸地,冶煉技術用于軍事方面,生產兵器,人們便努力地鑽研冶煉技術,最終煉出了鋼。其實,生鐵和鋼以及熟鐵的區別主要在於其中的碳含量:碳含量小於0.05%的就是熟鐵,硬度較低;碳含量大於2%的就是生鐵,硬度較高;碳含量介乎二者之間的便是鋼,鋼的韌性和硬度適中,是最合適的鑄造材料。隨即,工匠們摸索出了「塊鍊鋼「的技術,就是將熟鐵放進炭火中加熱,吸收碳,然後再反覆錘鍊除去雜質,最終煉出鋼來。不過這種方法可操作性不強,很難把握碳的含量,每次煉出來的鋼質地都不一樣。所以,匠人們又繼續探索,發明了」百鍊鋼「技術,也就是將熟鐵反反覆復地加熱,然後再錘打幾十、幾百次,減少鋼里的雜質。
這種」百鍊鋼「製造的武器已經十分鋒利了。但是,這些技術隨著時代的發展也不受用了,存在著很大缺陷。因此,漢文帝下令要革新鍊鋼技術,只有擁有了質地較好的鋼鐵才能製造出更加銳利的武器,於是「炒鋼「技術應運而生了。所謂炒鋼,就是讓生鐵熔成鐵水,再加入礦石粉,不斷攪拌,讓生鐵中所含的碳接觸空氣從而發生碳化,降低其中的碳含量,煉出鋼來。《太平經》中曾記載了炒鋼的方法,書中云:」 使工師擊冶石,求其鐵燒冶之,使成水,乃後使良工萬鍛之,乃成莫邪耶。」炒鋼技術可謂是鍊鋼技術史上的巨大進步。有了好的材料,便可製造出銳利的兵器,漢文帝可以緩口氣了,他也算是為後世子孫留下一筆財富了。
到了漢景帝時,兵器已經十分完備,有鐵戈、長矛等等,而且每一個騎兵都身披鎧甲,全副武裝。此時,漢武帝登基,他下令正式向匈奴發動攻擊。從公元前129年一直打到公元前85年,終於將匈奴勢力消滅殆盡,最終打敗匈奴。後來還有匈奴來犯,但最終都被大漢打敗了。縱觀中國古代的冶鐵鍊鋼技術,可以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並不落後,甚至是處於領先水平。中國的這些技術還傳播到外國,成為全世界的財富。總之,這些科技成果的出現與完善,體現了中國人民的智慧和積極進取的心態;這些成果的遠播,更體現了中國人民廣闊的胸襟!
※歷史上最能忍辱負重的明君,裝瘋賣傻長達36年,被唐武宗扔進糞坑
※年羹堯被處死後,官員抄家時看到一句詩,雍正知曉後氣的口吐鮮血
TAG:讀史閑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