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根據暢銷小說《盜墓筆記》改編的同名網路劇7月3日全集上線,引發眾多粉絲追捧。據說在全集上線的當晚近五分鐘內,愛奇藝上《盜墓筆記》的瞬時播放請求高達1.6億次,開通VIP會員的訂單請求也超過260萬次,整體播放量據不完全統計已逼近10億次,甚至造成了愛奇藝伺服器「大癱瘓」的局面。如此瘋狂的場面,再加上小說之前熱門的狀態,足見大家對「盜墓」這一既驚險刺激又充滿未知神秘的行當興趣之濃。

在史書中,被記載的盜墓者多是聲名顯赫的人物。無論是在古代還是近代,大凡盜墓者,都可以分為官盜和民盜。像項羽、董卓、曹操,還有那個臭名昭著的東陵大盜孫殿英,都是動用大批士兵明刀明槍地大肆挖掘古墓。他們除了取走裡面的寶物,還要毀壞掉墓葬建築,這種人通常被稱為官盜,帶有典型的軍閥流氓特徵。

除了這些明搶的,就是「暗偷」的民盜。民盜大多是來自民間的一些人,以各種方式偷偷挖開古墓,盜取財物,大發橫財。這些人有時候會結伴而行,大多會在行動前從史書、地方文獻或者民間傳說中尋覓出古墓的蹤跡。然後就會去查看地面的封土形狀來判斷墓葬的級別和年代,再之後就是靠經驗和工具進行盜墓了。

古代中國人相信死亡並非是生命的終點,死去的人只是進入另一個世界。因此古人,不管貧窮還是賦予,總希望死後能帶走一些隨身物品或者是財寶器具,方便他們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樂。越是地位崇高、家庭富裕的人,他們的墓葬隨葬品就會越多。厚葬,已經成為中國古代一個重要的文化風俗。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恰恰是這些財富,吸引著那些企圖發死人財的人。達官貴人在修建自己的墓葬時,也是處心積慮防止盜墓者。盜墓與防盜幾乎如影隨形,寸步不離。盜墓最早在什麼朝代出現,至今已無法考證,從史書中我們可以看出,在周朝時期就已經非常普遍了。在《呂氏春秋·安死》中有一段描述戰國時期的民眾生活的文字:「君之不令民,父之不孝子,兄之不悌弟,皆鄉里所釜?而逐之,憚耕稼採薪之勞,不肯官人事,而祈美衣侈食之樂。智巧窮屈,無以為之。於是聚群多之徒,以深山廣澤林藪,撲擊遏奪,又視名丘大墓葬之厚者,求舍便居,以相相之,日夜不休,必得其利,相與分之。」意思是說,君主的不良百姓,父親的不孝兒子,哥哥的不聽話弟弟,都是鄉親鄰里排斥驅逐的人。這些人厭惡耕種的辛勞,不肯管理人事,而追求華衣美食來享樂。當投機取巧的心思用盡之後,就會聚集眾多人,依靠深山、湖泊、密林和沼澤,進行偷襲和攔路搶劫。他們還查看名山丘陵中的殯葬厚重的墳墓,找房子在附近住下,每天日夜不休的挖掘這些墳墓,一定得到了所想要的好處共同分贓。如此看來,當時盜墓的盛行已經成為一種風氣。

一邊是盜墓,一邊是防盜。一邊是為了利益和生命安全,盜墓技術不斷精益求精;另一邊是為了防盜,費盡心思把墓葬建造的真假難辨、機關重重。這樣的博弈一直持續了幾千年,仍然經久不衰。

中國古代的盜墓賊,從地區上分,有南派和北派兩類,以長江為界限。北派中還分出了洛陽幫和關中幫等派別,南派中分出了長沙幫和廣東幫等,各幫派都有自己的「活動範圍」,幫外的人很難進來。一般情況下,各幫派之間互不侵犯,各自做各自的。

對於北派來說,是以其「功力」見長,比如盜洞打在何處,是棺前還是棺尾,挖掘時要挖成什麼形狀,是方洞還是園洞都十分講究和詭異。方口形的盜洞是北派所創,在陝西關中地區的黃土地上比較多見,圈內多稱為「關中式盜洞」。北派的盜墓賊在工具的使用上也依然很講究,比如洛陽鏟就是北派盜墓賊發明的。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據現代考古發現,安陽殷墟的殷商王陵區,西區大墓8座,東區大墓5座都不止一次被盜,殘留遺物極少。參加發掘的考古人員記述道,早期盜墓者對墓室位置判斷極正確,他們會在墓室的正中開一個圓形的大盜坑,坑口緊貼著墓室四壁。這個盜坑會直達墓室槨頂,此時墓葬內的槨室尚未腐朽坍塌,盜墓者可以直接進入其中,把室內的財物席捲而去。

北派的一些盜墓賊還會在墓周邊地區以不同理由蓋房子來掩人耳目,然後從屋子裡挖地道通向墓室。他們基本都是夜間行動,外人很難察覺。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卷九《如是我聞三》中,就記錄了用類似手法盜墓的故事:「康熙中,有群盜覬覦玉魚之藏,乃種瓜墓旁,陰於團焦中穿地道。」這裡面所說的「團焦」也就是鄉村瓜田中搭建的圓形瓜棚,這類都屬於「墓冢盜」們使用最多的經典性方法。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不過不是所有的墓葬都能在旁邊蓋房屋或者瓜棚的,一旦發現墓葬中有重寶但是附近的環境又不適合搭建遮掩物時,盜墓者甚至會採用迂迴的戰術,在相對比較遠但更為隱蔽的地方下手挖井,然後順著井再斜著挖,直到通往墓室。這種方法費時費力,沒有一定的耐心和體力毅力是堅持不下來的。有時為了避開人群,甚至要遠出幾公里地,工期可能達半年甚至更長。然而,一旦成功,收穫也足夠其後半輩子的享樂了。

與北派不同,南派以「巧技」見長,大多都是靠自己或是祖傳的經驗,結合所掌握的理論研究知識探穴盜寶。南派的人十分擅長於古代的風水知識,相對於北方人用的洛陽鏟,他們更善於使用「望」、「聞」、「問」、「切」四法,這個方法是南派中長沙幫盜墓賊所總結,屬於慣用手段,當然也算得上是南派的絕技。

「望」也就是望地形和風水。盜墓賊憑藉自己的經驗和風水知識,每到一處,先查看地勢。古代墓葬由於年代久遠以及墓葬風格等原因,在外型上很多已經和自然的平地、山丘、土坡混雜在一起了,行外人即便每天走在墓上也看不出來。但是道行深的盜墓者在幾公里外就能看得出來,這主要是因為古墓在建造時多依據風水布局。只要是真正的風水寶地,一般都會有大墓葬的存在,而且墓葬的規格也肯定特別高,陪葬的寶物自然也是既多且精,甚至是無價之寶。用這樣風水之術來預測地面有無標誌墓葬,幾乎是出手必中。

「聞」顧名思義就是嗅氣味,藉此來搜尋墓葬的具體位置。盜墓者一般會聽風、聽雨、聽雷,觀草色、泥痕。在踩點的時候,如果發現了墓葬所在位置便翻開墓葬表面的土層,取一撮墓土放在鼻子下猛嗅,這樣可以從泥土的氣味中來辨別墓葬是否有被盜過,也可以根據土的成色來判斷墓葬的大致時代。據說功夫好的人是可以用鼻子辨別出漢代墓葬與唐代墓葬的。

「問」也就是踩點了。一般這些盜墓者會假扮成風水先生或者相士,遊走在會出現風景優美之地或者出過將相高管之處。這些人能說會道,善於察言觀色,能與長者談上話,在日常交流中探尋古墓的信息與方位。

找到古墓的具體位置之後,就要用到「切」了。首先是要找好打洞的方位,爭取以最短的距離進入棺槨。深諳此道的人盜墓經驗豐富,觀察事物敏銳,常常是根據地勢地脈的走向來判斷槨室的位置,就如同給人切脈一樣準確。其次是到達槨室內,鑿開棺蓋後,要摸取死者身上的寶物,從頭上開始一直摸到腳。此時並不是瞎摸的,是要有技巧,確保不會遺漏財物。古人死後會在屍體的一些器官內放入玉器防止腐爛,盜墓者的這些細節都不可以放過。第三步就是用手摸觸出土的文物了,凡事行內的高手所過手的文物不計其數,面對這些盜出來的寶物,有時並不需要用眼睛看,只要撫摸一下就可知源自什麼時代,價值幾何。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面對盜墓者的囂張,古代人生前修建自己的陵墓時無不是費盡心思。古人防止盜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在墓內積石,這種形式多出現於東周到秦漢時期北方的大墓葬中。如在洛陽西郊一號戰國墓中,在棺撐上下堆積了卵石和木炭,棺撐上部的石炭積成二層台,呈斜坡狀。

二是用磚石等將墓室門封固起來,比如江蘇徐州北洞山西漢早期崖洞墓,在其通道近往墓室門的地方,就以三列九塊打消塞石和雙列八塊塞石堵塞,塞石能有七噸重。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三是將墓室修建在山中,隱蔽並且難尋。這在西漢時期的徐州地區和東漢以後的四川等地區比較流行。比如徐州銅山龜山二號崖墓,以兩條墓道通入山中,山裡面有墓室和排水系統。

四則是通過澆銅灌鐵來固墓。《西京雜記》卷六中有這樣的記載:「哀王冢,以鐵灌其上,穿鑿三月乃開。」考古學家也在西漢中山靖王劉勝妻墓中,發現了鐵水澆灌出來的鐵門。

五就是我們熟悉的機關了,在一般大型的墓葬中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機關。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就記載,始皇陵中「令將作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一些帝王將相或富商大賈只要有條件,都會選擇在墓中設立各種機關,令盜墓者命喪當場。

古代人是如何盜墓的?

此外還有一些人會用「潛埋」的方法,也就是在夜晚中避開人群偷偷掩埋,或者修真假兩個墓葬等等手段來防止盜墓賊。

盜墓實際上是活人對死人的冒犯,在古人看來甚至是陽間對陰間的挑釁。因此盜墓雖然驚險刺激,卻被歷代王朝都治以重罪。然而,盜墓帶來的「一夜暴富」心理依然刺激著很多人,在這條道路上「前仆後繼」。

(作者:額爾瑾)

作者寫於2015-0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普通網民怎樣在網路上獲得有用的知識?
夏季如何科學補水?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