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單身女人告訴你:不婚不育獨居生活的最大保障是什麼
?
點擊上方即可收聽主播
DJ
曉蘇
朗讀音頻
更多音頻可在喜馬拉雅搜索:
遇見張小嫻
每次討論兩性關係的衝突,尤其是提及,
女性不被當做獨立個體、承受性別歧視、喪偶式育兒、職場與家庭無法平衡的衝突不被理解,等等被迫處於弱勢的現象時,總令網友疾呼「不婚不育保平安」。
加上奶粉、虐童、疫苗等社會事件,各種生存成本上漲引起的消費降級(雖是媒體炒作的噱頭,但生存成本越來越高毋庸置疑),單身的人似乎更加理所當然的堅守自己的獨身狀態。
其實無論單身與否,誰的日子都沒那麼好過。不婚不育保平安,更多的是一種無力吐槽時的調侃,充滿戲謔和無奈。它接近於一種口號,而不是一種信念。
不婚不育就能保平安嗎?
3個故事,看看獨身人士的最大隱患
我有一個女神級的女朋友Q,她說她很喜歡大學時教西方音樂史的女教師,不到四十歲,離異近十年,獨自養育一個女兒。
即便是日常示人,首飾、衣服、帽子,全都是精心搭配。為數不多的幾條朋友圈狀態,也都和書籍、藝術、音樂相關。
其實這位老師長相算不上好看,比起精緻的面龐,她的沉靜氣質更打動人心。
某次Q騎著摩托去兼職,在菜市場看到老師提著菜籃子在買菜,她自然不是那位穿著旗袍去巷口買面,仍然風姿不減的蘇麗珍,她還是那個相貌非常普通的老師,但衣著裝束、氣質如常。她的姿態是挺拔的,有種不斷向上生長的生命力。
可即便是看上去有「優越感」的女性,對於女性的年齡,也許十年仍是一個分水嶺。尤其是30歲到40歲這十年,孤獨對意志力的滲透越來越洶湧。
這位獨身近十年的老師說,
也沒覺得恐慌,讓人恐慌的可能是人生逐漸喪失可能性,而不是年齡和獨身。孤單的時候當然很多,也不是輕鬆就能過去,不過這就是我極力遠離不想過的那種生活所付出的代價。
要說獨身最大的好處,那自然是自由。這意味著一個人可以過簡單自在的生活,遠離家庭中更容易出現的雞零狗碎,不要小看這些具體到生活中每一個細枝末節的消耗,都是一些磨損生命的存在。
單身人士也無須擔負生養、教育的成本(這可真是很大一筆錢),可專註社交或工作事業。
然而,獨身的劣勢也是顯而易見的,比如,孤獨。
不過提起孤獨,有兩個不爭的事實常被忽略。
孤獨確實是可怕的,它和病痛一樣,會讓人喪失尊嚴。但婚內的女人就不孤獨么?同床異夢難道不是婚姻常態?
如今的婚姻,鮮見愛情,物質基礎、雙方承當的責任心才是永恆的話題,而大多數關係中,那些類似愛情的情愫極易被置換和背叛。
當這段關係無法再激起大腦多巴胺的分泌,渴望孤獨和渴望陪伴的強烈程度是差不多的。
要說獨身人士逃不開的最大隱患,當屬老無所依的無助感。
時下的日本,是名副其實的「獨身大國」,越來越多的人對家庭觀念無感。
按照2015年對日本單身男女比例統計數據的增速來預估
(一輩子不結婚的男性在23%左右,女性則有14%)
,
二十年後,每三名男性就有一人終身不娶,而女性則五人中就有一人終身不嫁。
獨居老人的「
無緣社會
」現象,曝光最多的也都發生在日本。
「無緣社會」就是親人不在身邊,無配偶、兒女,也沒有家鄉可回,也未與同事、朋友建立聯繫。
「無緣死」則是在這種情況下默默死去
,在很久之後才被人發現遺體。
日本NHK為此做了專題報道,記錄了許多「無緣死」老人。有一位九十歲的獨居女性,死後近一個月,遺體才被人發現。她家裡的電視機一直開著,廚房的烤麵包機里還留著沒烤好的麵包,浴室的浴缸里放滿了水。
有數據統計:
在日本每一年大概有3萬2千人「無緣」死去,這意味著100個人中就約有3個會以「無緣死」的方式來告別人世。
79歲的若山缽子算是獨立女性,靠自己的能力買了公寓,終身未婚。三年前得了癌症後,她第一次靜距離地感受到「無緣死」的恐慌。
如果說父母對婚姻的催促是一種煩惱,那麼這種無緣死的社會現象,對單身的大齡人士來說,算是一種觸目驚心的棒喝。
那麼,
正常結婚生育,把養老寄託於兒女,就能免於孤獨死去的結果么?
無緣死的曝光案例中,被子女遺棄,甚至在警察處理完屍體後,也被拒絕認領的老人並不鮮見。
而在我們本國,
空巢老人
的現象也早已不是新鮮話題。曾看過一篇報道,一對做科研的老夫婦,有兩個兒子,分別從北京大學和北京人民大學畢業,事業發展順利,決定定居北京,兩人都貸款置辦了一百多平的房產。
夫婦在退休後,用積蓄和高額退休金過了十年的旅行生活,隨後因為身體機能急速衰退只能回到老家生活,督促彼此吃藥,幫助對方量血壓。
某次老先生心臟病突發,是鄰居幫叫救護車給送到醫院,獨自在家的老太太隨後卻摔倒在地,整整一夜身體無法動彈,次日凌晨才被鄰居發現送到醫院。
兒子們出現在病房的那一刻,老太太哭了起來,一生堅強理性的老先生雖忍住沒哭,心裡卻有種莫大委屈的傷感。在孩子們陪護幾天後,他便催促兒子返京工作。
記者問及為什麼不去北京和兩個兒子一起生活。老先生做科研的理性幾乎成為一種原則,他知道兩個孩子雖然能力非常優秀,但兩套房的貸款近一千多萬,也算不上寬裕,他們的人生幾乎被套在這一百五十平的房子上。
兩個兒子誰都沒有主動開口請父母與他們同住,
那種小康線上的生活,對自己小家庭的愛惜,是對自身成功心理的一種肯定,這太重要了。
身為父母,是理解且配合的。兩位老人唯一的出路就是在家鄉獨守空巢。
經歷過雙雙病倒的事故,夫妻二人對相濡以沫有了更深的體會,最後在資源緊張的養老院排上號後,兩人把這裡當做人生最後一站。老先生說,
「如果我們中的一個先走了,另一個就緊隨其後,自己結束自己的生命。」
這已是去年的報道了,之所以掛懷在心,既是對人類情感無法以意志為轉移的無奈,也是對個人能力有限性的不知所措。
何況這已經是各方條件都比較優裕的老人晚景。
那些在夾縫中艱難生存的老人們該如何自處呢?二胎基金、個稅調整等政策「出台」後,如今我們這一代的獨身年輕人老去後是什麼光景?
什麼是30+女性的圓滿?
真正令人沮喪的不是婚育選擇帶來的一系列困難,而是我們正面臨著一種不是立足於個人選擇就能解決問題的困境。
世俗幸福也不是人人都能獲得,它充滿了偶然性。按照既定的人生軌跡,結婚生子,就能切斷獨身人士所可能遭遇的一切隱憂么?
對於單身女性來說,過了三十歲,如果把自己放到婚戀市場,頗有種大勢已去的悲涼。如果想追求世俗的安穩生活,自然要承受主流大眾的物化挑剔的評估。意志脆弱的人很可能會對自己的擇偶要求不斷打折。
還在堅守愛情,勢必要找到契合之人的女性,她們擁有更多自由,但也勢必要面對周遭的奚落和誤解。不過她們本就抱著不跟市場玩兒的心態,無所謂的。可許多單身女性,並不是不婚主義或獨身主義,只是沒有找到合適的伴侶。
仍然有許多人認為女人不結婚生子,就是不圓滿。好像圓滿了就能幸福似的。這個世界本就沒有什麼圓滿。世俗的幸福也不是唾手可得。
和一個不怎麼樣的人結婚,生了一個兩個孩子,過著亂七八糟的生活,這只是世俗,而不是幸福。但仍有許多人因為沒過上這種生活而恐懼,這種不理智的單身恐懼,大都來源於對老無所依晚景凄涼的想像吧。
我知道圓滿的家庭關係,充裕的財富基礎,順利的人生並不很多,需要種種機遇,也需要命運的幫助。都圓滿了還有什麼可說的呢?我說的正是那些無法握住生活,反被生活凌駕於頂的普通人。
如何最大限度的保障不婚不育的單身生活?
想要過好單身生活的重要基礎:錢。
民國奇才女呂碧城說:
我可以選擇單身生活,多虧我略有儲蓄,可見,都市裡的單身女性逍遙生活的最大基礎仍然建立在經濟獨立的基礎上——有健康,有積蓄,有事業,有性,幾乎接近完美的生活。
不斷鍛煉自己用勞動創造價值的能力,這也許是我們在世界上留下印記的重要方式。這也意味著你有能力買商業養老保險、重疾險,住進好一些的養老院的可能性要大一些。
寫在最後的話:
人在每個階段的需求都是不同的,尚還年輕體健時,自我實現、光榮與夢想最重要,甚至鄙夷為了「老來伴」,和不那麼喜歡的伴侶熬過幾十年光陰的選擇;而在經濟無法滿足需求,身體逐漸衰弱的階段,新生命的喜悅、濃郁煙火氣、陪伴和照顧,可能變得比尊嚴更重要。
無論追逐世俗普通幸福,還是自我隨性的自由人生,都不是如果A則B的假言命題。無論如何我們總是要犧牲一些東西,去交換成功概率較高或較低的利好。
兩種處世態度,利益與代價並存,要知道哪一種更適合你,先自問:
你更看重得到的部分,還是更能承受失去的部分?
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是一種勇敢。能全然接納自己選擇的生活附加的代價,當然也是。
互動話題
你單身/已婚多久了呢?目前生活中的最大隱患是什麼?
本
文經遇見張小嫻?
原創發布,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
作者:張路,遇見張小嫻?策劃編輯。
▌
主播:DJ曉蘇,「遇見張小嫻」簽約主播,聲音設計師。做有手工質感的電台節目,以聲音之名表達一切可能。
▌
註:本文配圖選自網路。本平台所使用的圖片屬相關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相關權利人隨時與我們聯繫,以協商授權事宜。如果喜歡就轉發到朋友圈吧:)
※異鄉女孩的4個擔憂,看到第一個我就哭了。
※你是否會愛上這樣的男人?
TAG:遇見張小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