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通緝令都是黑白的,和真人差距極大,為何古代抓人卻如此准

古代通緝令都是黑白的,和真人差距極大,為何古代抓人卻如此准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無論哪個時期違法犯罪都是不可避免的。現在有高超的刑偵技術,通過各種方式都能判斷出罪犯。可是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應該怎麼辦呢?很多電視劇都有這樣的情節,在公示欄里貼一張告示,等人來提供線索。這種畫像通常是要滿城通緝甚至要全國通緝的,上面有犯罪的人的畫像和所犯的罪,都是黑白的,畫的還很抽象,那麼官兵是怎麼抓的人呢?

其實不然,這種畫像並不是為了追求形象的一致,而是為了表現出通緝犯的特徵。例如一個通緝犯有絡腮鬍,面上有痣或者疤痕,就會把這些特徵先畫出來,遇到有這樣特徵的人,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抓起來審問一遍,即使不是很精確,但是這種方式足夠縮小犯罪嫌疑人的範圍。

並且,古代的交通不如現在的便利,今天的我們可以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古人可不行,就連《西遊記》里的御弟唐三藏去西天取經都還要各個國家的通關文牒才行。在城際關卡的偵查是十分嚴格的。並且古代的人數並沒有今天的多,一個城裡的人數是基本固定的,如果來了個外鄉人是很容易被發現的。在這樣的情況下,逃犯想流竄的可能性很小。

同時古代有一種更好的方式,保甲制度。在一個地區所劃分的區域內的若干人是互相認識互相擔保的,如果逃犯流竄至此或者說本來就是你這一保甲人,你沒有舉報,整個區域的人都要受到牽連,這也屬於一種連坐的方式。沒有人會願意為了別人去犧牲自己。所以這種戶籍制度在古代十分實用。尤其是保甲里的人很少,基本上不會有外人介入,如果有陌生人來並且和通緝令上的通緝犯有相似之處,是一定會被舉報的,很難藏匿,除非落草為寇。

最重要的是,古代也是有「身份證」的,當然它不叫身份證,叫做「路引」。在古代如果要出遠門,除了告知父母還必須要告知當地政府,當地政府會給你發一張公文,類似於一種介紹信、通信證,要依靠這種公文你才能離鄉遠行。如果沒有路引或者你手上的路引「與實物不相符合」都是會被治罪的。罪犯逃竄的時候自然不會去官府辦理路引去自投羅網,所以他是逃不了多遠的,自然會被捉拿歸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小毛讀歷史 的精彩文章:

曹操最欣賞的謀士是誰,不是 郭嘉、荀攸,真相全在12字里
她和自己7歲的兒子成婚,生了7個兒子1個閨女,還統一了國家

TAG:小毛讀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