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心理 > 為人父母,我勸你「自私」一點

為人父母,我勸你「自私」一點





來源:我是艾小羊





上周,河南鄭州一位男子因為女兒交了外地男朋友,跳樓自殺了。







死者為大,我不想妄加評論。這位父親可能一直到死,都覺得自己深愛女兒。



但這種愛,卻可能毀掉女兒。




為人父母,付出了很多,卻害了孩子,可以說是巨大的人生失敗。




這種悲劇的造成,就是因為父母具有強烈的「付出上癮症」,不懂生而為人,要適當自私。






你被這張圖片里的場景戳中了嗎?





chapter 1





我們團隊的90後特別愛吐槽。




我很好奇,問她們覺得父母哪句話最傷人,結果「

我都是為了你

」,獲得全票通過。



我想起有一次跟親戚去日本。

親戚平時很少出門,因為她女兒愛看日劇,就帶女兒跟我們一起去北海道。




那次行程長,花費不便宜,一路上,她每天跟女兒念叨,我花這麼多錢,都是為了你。




要回國的前一天,我們在大雪裡泡溫泉,看她心情不錯,我勸她:



你出來玩,增加了見識和體驗,人都變年輕了。以後別再給女兒增加壓力了,你活得好是為自己。




她收了笑容,說如果不為她,我才捨不得花這麼多錢玩一趟呢。




後來她女兒高考報志願,全家親戚一致支持她去離家遠的地方上學。




希望她走出母親的影響。




畢竟如果不脫離固有環境,怨婦是比雙眼皮更強大的顯性遺傳「基因」,會影響家庭中一代又一代的女性。








chapter 2






親密關係里,最大的殺手是付出感;




而父母表達強烈付出感的時候,最常用的一句話,叫「我是為了你」。



這句話,有人說得正義感十足,有人說得委婉動聽,但無論用什麼方式表達,都是對子女的綁架和壓迫。




印象很深的是我初中的時候,我媽跟我爸吵架,說如果不是你們太小,我早就跟你爸離婚了。




我跟姐姐交換了一下眼神,異口同聲地回答:




「你還是跟我爸離婚吧。」




我媽本來飲泣,聽到我們的話開始痛哭。




我們以為她是為即將失去婚姻而哭,沒想到從此以後,她再沒提過這事兒。




是我跟我姐沒心沒肺嗎?不是。




我們真心不覺得離婚是什麼大事兒。




父母總習慣於把孩子想得很脆弱,因為如果孩子不脆弱,父母的存在感就會降低。




遇到重大決策,他們會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進行考量。




但這個被放在第一位的孩子,並不是現實中那個真實存在的孩子,而是他們臆想出的一個敏感脆弱、傷口永遠無法癒合的軟體動物。




現實生活里的孩子,幾乎每一個,都比父母心裡的那個孩子,強壯、健康、有擔當、有夢想、有主見。




雖然也有因為父母離婚或者某個決策而尋死覓活的,但這個孩子一定是在被父母過度保護和過度驚嚇中長大的。




有很多父母,保護孩子的方式就是驚嚇,各種負面新聞不加篩選地灌輸給孩子;




孩子越沒有安全感,越不容易長大,也就越容易被控制。




父母通過這種方法,不僅為自己的怯懦和失敗找到了台階,還把怯懦和失敗打扮成偉大的愛,讓孩子對此頂禮膜拜。








chapter 3




前天我去知米的心理諮詢室,她最近接了一個咨客是高中生。




這孩子從讀小學開始,媽媽就辭職,在學校旁邊租房子住。




孩子也爭氣,從一年級到高二都是學霸。高三忽然厭學嗜睡,有自殺傾向,檢查出抑鬱症。




孩子每次一說起她媽媽,口頭禪就是『我媽為我……』




「我今天實在忍不住,告訴她,你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自己,不是你的錯。」




知米說這孩子聽完,愣了一會就哭了。




我跟她坐在院子里看金魚,心裡都挺難受的。




過了半天,知米悠悠地說:




真希望全天下父母都能自私一點。




不願意做的事兒,最好別做。




如果你覺得非做不可,只能說明這事兒就是你應該做的,你不做你難受,你不做覺得自己不是人,跟別人也沒半分錢關係。




chapter 4




如果為人父母,能像知米這樣想,就不會耽誤自己追求美好人生的機會,也不會拿付出感去綁架孩子了。




台灣作家龍應台說,父母對孩子強烈的付出感,其實是一種借愛勒索,而借愛勒索的本質,是勒索,而不是愛。




所以,她給兒子菲力普寫信:




是的,孩子,如果倫理變成壓迫,




親情變成綁架,




你就應該是那個站起來大聲說「

」的人。




龍應台就活得比較「自私」,每個決定想的都是自己。




?因為不愛,跟孩子的父親離婚;




?

因為熱愛,回台灣從政,堅持寫作;




?

又為了卻自己的心愿,60多歲辭去一切職務,遠離大都市,回農村陪伴母親。




她是一個時刻想要掙脫「母親」枷鎖的女人。




大兒子17歲以後,她每年分別跟兩個兒子進行一次一對一的旅行。




龍應台說,在日常生活中,母親很容易成為一個被孩子、家人忽略的「後盾」。




她想努力跳出這種身份,享受自由自在、被安排、被照顧、與兒子平等交流的機會。








chapter 5




經常有人告訴我,人老了,最看重的是親情,孩子應該理解父母。




我白眼都要翻上天了。




你老了,但你的孩子正年輕。




年輕的時候,你選擇為了他不去看世界,並不意味著你老了,人家就應該為了你,也放棄看世界的機會。




養孩子又不是欠債還錢,還要加上利息!




現實生活中,天天把「還不是為了你」掛在嘴邊的人,就是在玩一場高利貸遊戲。




中國人喜歡說母愛偉大,父愛如山,很容易讓父母失去平常心。




其實生育選擇,與職業選擇、伴侶選擇一樣,是人生避不開的一道題。




選擇不生的,要承受特立獨行的壓力;




選擇生育的,要承受時間和財產的付出,哪種活法都不輕鬆。




選擇前,「

我願意

」是基本的要求;


選擇後,「

我享受

」是明智的選擇。




不管多難的事兒,先想自己的需求,再去努力享受它的好,接受它的壞,是我們在艱難生活中求幸福、不害人的秘訣。





作者 | 艾小羊,複雜人生的解局人,品質生活的上癮者,專治各種不高興。代表作:《我不過無比正確的生活》。

公眾號:我是艾小羊(ID:qingchangaixiaoyang),微博:有個艾小羊。




本文部分圖源豆瓣電影《黑鏡》






?


長按下方二維碼


回復 

開飯

,送你今天份日

簽~






武志紅:你的潛意識,就是你的命運
中國父親:被高估成超人,低估成懦夫

TAG:武志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