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時期中國「新聞界四大名旦」,她們無愧「民眾喉舌」美譽
中國近代新聞界,曾經有四位知名女記者,被稱作為是「新聞界四大名旦」,他們不辭辛苦,不畏艱難,通過一篇篇報道揭露社會現實,反映社會現象,是當之無愧的「民眾喉舌」。
彭子岡(1914-1988)
彭子岡,原名彭雪珍,江蘇蘇州人,自幼愛好寫作,曾向《中學生》雜誌投稿,為葉聖陶所賞識,後又曾多次在雜誌刊物上投稿獲獎。
1936年,彭子岡從北平中國大學肄業後,在上海《婦女生活》雜誌擔任助理編輯,並採訪寫稿,曾經採訪過「七君子」、冰心,報道過魯迅的葬禮,深入探訪過江西革命根據地。1938年,彭子岡加入中國共產黨。
抗日戰爭時期,彭子岡任職《大公報》外勤記者,深入到大後方採訪,發表了大量報道,揭露日本侵略者在中華大地上的罪行,成為當時新聞界的「三劍客」之一。解放戰爭時期,彭子岡任職《大公報》駐北平記者,報道了諸多時事事件,反映了國民黨當局的種種不作為,為當局所忌,被當時新聞界稱之為「四大名旦」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彭子岡任職了天津《進步日報》及《人民日報》的記者,後又出任了《旅行家》雜誌主編。1983年,彭子岡被特邀擔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理事。1988年,彭子岡因病去世。
浦熙修(1910-1970)
浦熙修,江蘇嘉定人,出身於小吏家庭,1917年跟隨家人移居到北平,後進入北平女子師範大學附屬小學、女子師範大學就讀。1933年浦熙修畢業後,在北平私立的志成中學任教。1936年,她成為了《新民報》的記者。
1937年盧溝前事變後,《新民報》遷到重慶,浦熙修輾轉多地後,於1939年來到重慶,繼續在《新民報》上班,並出任為採訪部主任。期間,她發表了大量的報道,反映當時的社會情況,漸漸為人所熟知。而真正讓她聲名鵲起的,1945年國共談判及政治協商會議中,浦熙修進行了整體採訪和報道,被稱為是新聞界「三劍客」及「四大名旦」之一。
新中國成立以後,浦熙修出任了《文匯報》駐北京辦事處的記者,後又出任北京辦事處的主任。她還出任過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全國婦聯委員等職務,還前往朝鮮採訪過。
楊剛(1905-1957)
楊剛,原名楊季征、揚繽,祖籍湖北沔陽,出生於江西萍鄉,她擅長寫詩,有著「金箭女神」的稱號,她同樣還是北方左翼作家聯盟的發起人之一。
1928年,楊剛進入北平燕京大學英國文學系就讀,1938年,任職香港《大公報》副刊《文藝》主編。抗日戰爭時期,楊剛聲名鵲起,被稱作為新聞界的「三劍客」及「四大名旦」之一。
1943年,楊剛被安排前往美國學習文藝,1948年,她回到國內,天津解放後,被任命為天津《大公報》副總編輯、黨委書記。等到上海解放後,她又被任命為上海《大公報》軍代表。
1950年,楊剛被調回北京,出任外交部政策研究室主任秘書,後又調任為周恩來總理辦公室秘書。1953年,她被任命為中宣部國際宣傳處處長,1955年又調任為《人民日報》副總編輯,是《人民日報》編委之中唯一的女性。1957年,楊剛因病去世。
戈揚(1916-2009)
戈揚,原名樹佩華,筆名洛人、淮士,江蘇海安人,早年嚮往革命,1935年加入「讀書會」,積極宣傳革命。
1937年,戈揚從江蘇鎮江師範學校畢業,開始參與戰地救亡工作,曾參與過台兒庄戰役。1941年,戈揚參加新四軍,之後出任了新四軍新華支社主任、新華分社社長,新華社華中分社副主任、華東總分社副總編輯,上海《解放日報》駐京辦事處主任,《新觀察》主編,《鴨綠江》編輯室主任等職,被稱作為新聞界的四大名旦之一。
1957年,戈揚一度受到衝擊,勞動改造達21年,並被開除黨籍。1989年,戈揚移居到美國。2009年,戈揚因病在紐約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更多精彩歷史內容盡在夜狼文史工作室歷史專欄:一個帝國的生與死
※江西義寧陳氏為何被稱為江西近代第一名門世家
※盤點日本當年在中國製造的幾起侵華事端,國人皆應以史為鑒
TAG:夜狼文史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