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佛教究竟算不算「國學」?

佛教究竟算不算「國學」?

最近末學看文章下面的評論,發現很多人非常排斥佛教,頑固的認為佛教是印度的,不算是國學,所以認為末學「國學雜談」這個名稱談佛學不合適。其實網上關於國學的常識很多,大家稍微了解一下,就會明白,儒釋道本來就是我們傳統文化的主導,缺一不可,為啥非要把佛教拒之門外呢?

或許是看不上印度的原因吧,如果佛教來自美國,是不是大家就承認佛教是國學了呢?按照他們的邏輯,我們中國的科學家,無論研究出什麼東西來,最後都得算是西方的成果,因為科學來自西方嘛!但總有些人就是那麼執著,講道理他聽不進去,也不想聽,更不想看,反正佛教就是不算國學,這樣的話,末學也就無話可說了。不過,既然聊起來了,不妨咱們簡單探討一下到底什麼是國學?

「國學」,顧名思義就是中國之學,是我們中華民族在數千年歷史中創造的文化成果,是中華文化的根基所在。「國學」一詞,出現於清末民初西學東漸、文化轉型的歷史時期,最早見於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國故論衡》。章太炎在日本組織「國學講習會」,劉師培發起「國學保存會」,他們倆應該就是「國學」一詞的最早使用者。

關於國學的定義,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一直到今天,在學術界也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界定。大家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是無論哪一方,在佛教是國學的問題上,是沒有異議的。下面我們簡單分析闡述一下:

一,當前大家比較認可的標準,就是將國學以《四庫全書》分類,分為經、史、子、集四部。這四部中的「子」部就包括了諸子百家,儒家、釋家、道家,甚至耶穌教的一部分也收錄其中。

佛教經典大多都收錄其中,比如《金剛經》、《四十二章經》、《華嚴經》、《六祖壇經》等等,《四庫全書》你總不能認為不是國學吧?其實,佛教早就融進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趙朴初先生就講過,如果真的要拋棄佛教,估計我們中國人連話都不會說了,因為我們平常的很多成語、諺語、典故,都是來源於佛教。

二,我們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胡適先生,就曾經為一個剛從清華大學畢業,即將出國留學的少年,擬定了一個書目——《一個最低限度的國學書目》,其中工具類的,就包括《佛學大辭典》;思想史部的,包括的佛教經典就更多了,諸如:《大方廣佛華嚴經》、《佛教遺經》、《妙法蓮華經》、《金剛經》、《阿彌陀經》、《心經》等等二十多部佛經,都被列為一個普通青年人必讀的國學常識。這還是最基本的,不是為有些國學根底的人準備的,只是一個普通少年,就準備了二十多部佛經,你說佛教不是國學,難道胡適先生也不懂什麼是國學嗎?

三,再有就是我們近代的國學大師南懷瑾先生,那可是響噹噹的中國傳統文化大師級人物,精通儒釋道三家,他的演講和著作當中,很多都是佛學,對佛教經典都有相當獨到的見解。那如何按有些朋友的邏輯,是不是南懷瑾先生也不合適講佛學了?或者也不適合稱國學大師了?

最後總結一下吧,我們的國學具體來講,就是以先秦經典和諸子百家為根基,涵蓋兩漢經學、魏晉玄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以及唐宋詩詞、元曲、漢賦、明清小說、歷史等等,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從思想體系上來講,就是以儒、佛、道三家為主導,兼容諸子百家,這是我們國學的精華,傳統文化的根基,古人曾經講過「儒家治世,道家治身,佛家治心」,三家互為補充,三足鼎立,是缺一不可的。

本來也不想寫這篇文章,但看到很多朋友執著偏見,所以就聊一些國學常識吧。當然,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如果您還認為佛教不是國學,那末學也無可奈何,只能一切隨緣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學雜談 的精彩文章: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究竟是什麼意思?
什麼是 「西方三聖」、「東方三聖」、「華嚴三聖」?

TAG:國學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