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大秦帝國的運數,《易經》可推測出來,難道是冥冥中註定?
原標題:沒想到大秦帝國的運數,《易經》可推測出來,難道是冥冥中註定?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後,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大秦帝國。廢分封,建郡縣;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對外北擊匈奴,南征百越,修築萬里長城,奠定中國兩千餘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譽為「千古一帝」。與稱霸天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大秦帝國僅僅歷經15年就滅亡。這讓後人大為感嘆其短暫。
一、秦始皇死亡之前的徵兆
關於秦始皇死亡之前的徵兆,歷史文獻記載了4個故事:
- 熒惑守心。墜落的隕石被刻上「始皇帝死而土地分」一行字,秦始皇派人調查找不出刻字的人,就把居住在那塊石頭周圍的人全部抓起來殺掉,並焚毀了刻字的隕石。
- 「今年祖龍死」的預言。三十六年,秦始皇在巡遊時突然出現一個陌生人攔下車馬,留下一塊玉璧,說完「今年祖龍死」就迅速跑了。祖,就是始祖,人之先;龍,君之象。意思是說今年秦始皇要死。
- 「阿房、阿房,亡始皇。」這押韻的流行小調,流傳於當時。
- 亡秦者胡也。秦始皇派出海外求仙的人帶回來一副書圖,上面寫「亡秦者胡也」。秦始皇以為「胡」是胡人,派蒙恬率領三十萬人北擊匈奴,卻沒想到的是秦朝在他兒子胡亥手裡滅亡的。
二、用《易經》分析和推測大秦帝國的運數
以上這些徵兆的出現,都預示著秦始皇的死亡。後來的歷史,也證實了秦始皇的確沒逃過劫數,在外出巡遊的途中暴斃,享年50歲。難道真的是天意不可違,冥冥中的註定嗎?
我們可以用《易經》中乾卦揭示的萬事萬物運轉的規律,來分析和推測出整個大秦帝國的運數,會發現一個真相:所謂冥冥之中的註定,其實是難逃萬事萬物興、盛、衰、敗的發展規律。
我們看秦朝歷史,一般從公元前221年,秦並天下,完成一統開始。事實上,大秦帝國的運數,到秦始皇登峰造極時,已經達到鼎盛,而最初的起點,應該追溯到建立秦國的第一個君王:秦襄公。
《史記》索隱:秦自襄公至二世,凡六百一十七歲。
換句話說,秦國從秦襄公建國開始;到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的大力發展;再到秦始皇橫掃六國,並統天下,達到鼎盛;最後衰敗終結在秦二世手中,前後共經歷了617年。
這樣讀歷史的話,你就會發現,秦朝的運勢,不僅僅是15年,而是前後共617年。中國歷史上最長的朝代——周朝,維持了867年,秦國從建國到秦二世終結,前後也有617年,並不算短。
現代歷史學家,把子嬰列為三世,子嬰降劉邦時為秦朝結束;而古代的歷史學家,則算到二世,為秦朝結束。
秦國整個617年的發展,對應《易經》乾卦的規律,分析如下:
初九:潛龍勿用 → 秦庄公擊敗西戎
秦,起初只是周朝一個小的屬地,為周王室飼養馬匹。到秦庄公時,和周朝合力奮戰,擊敗西戎,才被封為西垂大夫,有一定的名望。
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 → 秦被正式列為諸侯國,秦國建立,秦襄公成為第一任國君
西周的衰敗,為秦的建國,提供了機會。「烽火戲諸侯」的周幽王被殺後,鎬京遭遇浩劫,新登的周平王決定遷都洛邑。秦襄公傾盡兵力,護送周平王東遷。因為護送有功,再加上東遷後,東周王室已經無力控制岐山以西的地域,所以周平王把土地賜予秦國,自此秦國開始成為西周的諸侯國,為日後秦國的強大打下基礎。
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 → 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
秦孝公,是秦國發展史上一位有名的君主。他做了兩件重要的事,這兩件事可以稱為秦國歷史上的轉折點:一是推行商鞅變法;二是遷都咸陽。
在戰國七雄中,秦是相對落後的國家,被其他諸侯國排斥和輕視,「六國卑秦,不與之盟」,甚至把當時的秦稱為西戎。秦孝公即位後,他感到秦國外受強鄰的欺壓,內有貴族的專橫,決心奮發圖強,改變國家的落後面貌。這就是商鞅變法的起因。
商鞅變法雖然觸犯舊貴族勢力的利益,法制和文化控制嚴厲,改革的初期阻礙重重,但在實施十年後,效果非常顯著:「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
秦國通過商鞅變法和遷都,完成後來者居上的實力大逆轉,國勢蒸蒸日上,一躍成為戰國七雄之首。為其後代秦始皇統一大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推行的郡縣制、統一度量衡等,其實並不是先創,這些都已經在秦孝公推行商鞅變法里實施。商鞅變法後,又歷經五六代君王的發展與完善,才到秦始皇。秦始皇很大程度上是沿用並創新了祖先的傳統治國方法。
九四:或躍在淵,無咎 → 秦王政立,征戰六國
秦始皇13歲登基,對內消清阻力,鞏固自己的地位;對外征戰六國,擴大秦國的勢力範圍。這段歷史大家已經很清楚,在這裡不多筆墨。
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 → 秦並天下,統一大業
秦始皇征戰四方,從13歲一直拚命到39歲 ,先後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在公元前221年,完成統一中國大業,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統一王朝——大秦帝國。秦國的運勢在吞併六國後,達到頂峰,秦始皇成為人人敬仰的九五之尊,千古第一帝。
上九:亢龍有悔。→ 秦國稱霸天下後,僅在巔峰維持15年,滅亡
古代精通天道、王道的君王和輔臣,都明白《易經》的規律和智慧,萬事過猶不及。《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
允執厥中,和老子提出的「聖人功成而不居」的觀點,是同一個意思,就是到達頂峰後,要後退,要居中,否則,照這個勢頭繼續發展下去,必然的結局就是「亢龍有悔」般的盛極則衰。
秦始皇和他的祖先秦孝公一樣,崇尚「霸道」,聽不進「帝道」、「王道」,所以登上巔峰後,為了自己的統治長久,勢頭不但沒有收住,反而勢頭猛進,事事親力親為,不惜勞財傷民地修建王宮,尋仙問葯,追求霸業永保。隨著當權者的猝然駕崩,整個大秦帝國也隨之崩塌。
三、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100%天生註定的
回到文章的開頭,從各種徵兆來看,彷彿秦始皇的命數是天註定。但放置到一個更廣闊的歷史時空來看,秦始皇剛好誕生在整個秦國國運的巔峰時期,他承運了秦國的勢,完成一統大業。同時,也正因為秦始皇是處在巔峰時期,後面很難跳出從巔峰到衰退的規律。種種不得民心的舉措,則加速衰退的進程。
讀完這篇文章,大到國家的運數,小到個人的命運,你相信冥冥之中的註定嗎?
我個人的觀點是:
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是100%天生註定的。一個國家,一個人,受時代和時間的發展推動,受物質世界和所處時代的文化觀念影響,會形成一定的格局和意識狀態。如果能通曉並運用萬事萬物的發展規律,不斷擁抱變化,打破固有觀念,打破當下的局限,追上一個時代的大勢,藉助一個時代平台,就可以開創一個全新的局面。
PS:本文由易先生評歷史原創,從一個全新的視野,解讀人文歷史。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知識!
※秦始皇統一六國那年,有12個身高11米的巨人出現,看史記怎麼說?
TAG:易先生評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