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免費科技」經濟會製造有害的壟斷和改變我們的自我表達方式

「免費科技」經濟會製造有害的壟斷和改變我們的自我表達方式

編者按:科技公司的「零成本」模型越來越超越傳統經濟學的範疇了,我們該怎麼理解「零成本」商業模型的邊界,未來會是什麼樣子。希望TNW的這篇文章能夠你帶來一些啟發。

1776年,亞當史密斯寫《富國論》的時候應該預想不到,有一天世界上最大的公司們竟然免費送出大量的服務。但是,這正是今天數字經濟中正在發生的。

當基於金錢的傳統經濟體逐漸轉向追求免費APP的數字文化的同時,獲取越來越多服務的成本逐步趨於零;公司們要換取的不再是美元歐元,而是人們的注意力——和數據。

新經濟模式

「零成本」模型和工業時代以來的經濟模型漸行漸遠,傳統的市場成功指標開始不適用於今天。比如,當供給不再基於美元而基於人類行為的時候,GDP和通貨膨脹率這些指標開始失去意義。

獲取每一個新用戶的便捷成本趨於零時,公司就有選擇直接將價格降為零從而獲取儘可能多的市場注意力和用戶時間。

當注意力足夠高時,它就可以被變現。除了賣廣告之外,公司也可以將用戶數據變現。結果就是,我們回到了一種以物換物的體系,不過不是用公雞換玉米,而是信息換數據。


行為驅動經濟

價格趨於零的模型對於現代經濟來說並非全新,電視節目也是類似的一個例子。但現在不同的是,這種新模式滲入我們生活的程度。從電視到電腦再到移動手機,一個人幾乎全部的生活行為都可以被記載。

雖然從用戶角度看,免費服務幾乎可以被簡單地理解為共贏,但實際上公司們從用戶身上攫取的東西比我們以為的要多。當用戶行為數據變得更為值錢,企業開始學習利用心理學的方法使人們沉迷在他們的網站、APP和遊戲上。

Sean Parker 作為 Facebook 的早期投資人曾表示,社交媒體本身的設計就是為了鼓勵人們沉迷於令人上癮的行為、並且讓用戶陷入習慣養成的社交反饋循環中。這種做法引發的結果就是,大量人群對檢查社交媒體更新、遊戲進度和其他app消息產生上癮。


「零成本」模型催生的科技巨頭壟斷

上述結論不僅扭曲了我們對傳統經濟學理論的認知,而且也挑戰了我們對壟斷概念的理解。這個時代的壟斷基於注意力。

建立在免費和上癮原則之上的科技巨頭,例如Facebook、Apple 和 Google,使其他人進入這個市場變得非常艱難。壟斷地位使他們獲得大量資源,從而可以買下任何可能佔據用戶大量時間的競爭者。

傳統意義上,經濟學家認為壟斷危險是因為它對消費者有害。壟斷企業對價格具有絕對控制權,以至於消費者沒法衡量價格的合理性。因此,政府通常需要對這樣的壟斷採取阻止行動。

新型壟斷的不同在於,科技巨頭正在向用戶提供儘可能低價的服務。

只不過,低價服務換取的行為數據可以被用來變現,而這些變現的方式在全世界各地都面臨較少的監管。


新現實的未來

建立個人身份意識的方式正在面臨重大變革。

過去幾個世紀,人們依賴物質主義的基礎建立身份意識。在「零成本」模型愈發滲入我們生活的時候,物質主義扮演的角色越來越小。

向外界傳遞身份信息最主要的方式是,我們選擇在哪裡消費自己的注意力和時間——而不是我們擁有什麼。新的群組劃分將不是基於我們追隨哪些品牌或者使用什麼產品,而會基於我們在哪些線上平台或者社交媒體活動。

以Instagram、Snapchat 和 Reddit 為例,每個平台都宣稱自己擁有一個強大忠誠的社區;但同時,每個社區都非常驕傲地讓自己和其他社區有明顯的區分。

最終,當注意力經濟成為社會最強大的推動力,我們表達自己的方式也終將和今天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36氪 的精彩文章:

萬億市值不是終點,亞馬遜的目標是控制世界零售商品流動
滴滴軟銀成立首個合資計程車公司,今年秋季在日本大阪開始運營

TAG:36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