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發語音了嗎?

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發語音了嗎?


Sept.


22


灼見(微信號:penetratingview)


讓對方選擇是否同意接收語音,讓他感覺到禮貌和尊重,這才是語音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作者 | 大將軍郭


來源 | 

我們心裡都有病





之前參加騰訊研究院的一個活動,交流環節是讓大家聊一聊你最想刪掉/增加微信的哪個功能?




有一個男孩的回答言簡意賅又鏗鏘有力:「我希望能增加一個開關,關閉後就不允許任何人給我發語音消息。」




這個回答獲得了一片讚許和滿堂掌聲,我也禁不住會心一笑,想給他點贊,原來害怕收到語音消息的不止我一個人啊!




就在他發言的幾分鐘前,我還收到了語音消息,但是我卻沒有點開收聽,只想皺眉翻白眼:一言不合就發語音,放過我吧!




越來越多的人對語音消息產生抗拒,原因卻各有不同。



 

01 


語音不方便即時收聽



微信講求即時性,但有時語音卻違背了即時的可能性。




正在開會,正在嘈雜的環境下或者旁邊有人在場都不適合即時點開語音收聽,因為語音比文字更強硬地打斷了當下這一時刻的活動,特別具有侵略性。




試想下,你老闆正在跟你訓話,根本不可能打開語音聽信息,朋友正在跟你聊天,你更不能不禮貌地拿起手機不顧朋友的感受。




在這點上,文字就顯得溫柔了很多,我們可以稍微一心二用地快速瀏覽文字,即刻做出反應,但對於語音卻需要專註地聽,對於大腦加工信息也提出了更高要求。所以看到語音消息,我們難免會感覺很有壓力。




02


語音可能包含更多無用信息




對於發語音的人來說,成本相對較低,說話速度總是要快於打字的,所以很容易在關鍵信息之外夾雜著很多並不重要的內容,但是對於聽語音的人來說卻不是如此。




也許你只是想知道一個是或否的答案,可對於對方的50秒語音,你卻只能照單全收,儘管你真正在乎的只是其中2秒的內容。



如果換成文字,我們只對其中部分信息保持敏感就可以,其他內容可以略過或快速加工。




有一次幫人買東西,我發圖片讓她確認是不是買對了,對方發來三段60秒的語音,我耐心聽完發現,其實她只要告訴我她不確定,需要馬上查一下再告訴我就可以了,但是我們卻都花費了3分鐘時間交換了無用的信息。




3分鐘也許算不得什麼,但是如果每一回合的溝通我們都要浪費3分鐘,一天下來,我們就有大量的時間都用來處理無用信息,浪費了時間,也影響心情。




更不消說微信群里的語音,如果你想知道大家在聊什麼,就需要挨個點開聽一遍才行,花十分鐘聽完發現跟你並沒有關係,那感覺真是呵呵了。




 03 


語音不方便查找和確認




微信已經不只是用來聊天了,很多重要的事也在這個軟體上交流。比如約定見面時間,比如商量碰頭地點,甚至工作也會在微信上溝通。




本以為這樣更方便,但其實如果你們是用語音交流,你會發現特別容易混淆和犯錯。




見面地點的名字可能聽不清,你需要再次確認,否則很容易跑錯場;上周約定本周的見面時間,如果你沒記清,就要回頭重新收聽語音,再次確認時間;工作內容繁多,對方的語音冗長,你可能需要邊聽邊整理才不會遺漏。




如果是用文字溝通,地名複製在導航軟體里即可,見面時間用搜索即可第一時間找到,回顧工作要求只需再閱讀一次就好。文字絕對比語音更精準更有效率啊!




04


語音更像是一種侵犯




剛才說的原因都比較理性,其實不喜歡聽語音消息,也有很多感性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雖然語音只是信息傳遞的一種介質,但我們會把這種介質定義為更私密的途徑。




如果是朋友、家人、愛人發來消息,你可能很樂得去收聽,因為你們的關係相對更緊密,你願意在方便的情況下去聽聽他對你說了什麼,這不會讓我們不適,因為關係親近,你會以更輕鬆的心態去了解他想跟你表達的任何事情。




但當一個並不相熟的人發來語音,或者在你正處於一個私人空間和時間的情境下,你會覺得這是一種打擾。




因為這意味著你不僅在接收信息,也要一併收下對方的語調語速語氣,這其中都夾雜著對方的情緒和狀態。可是,你或許並沒有準備好去了解這一切。




這就好像突然來敲門的是你的家人朋友,你可能會毫不猶豫的就打開門,但如果是關係並不密切的同事領導鄰居,你估計會深吸一口氣,心裡還帶著遲疑。




你們的關係親疏,決定著交流方式是否適當,語音消息本身並不包含區別,但這種方式更適合與親近的人交流。




我曾遇到過幾次尷尬的情況,在某個群里加我好友的人,打招呼的第一句竟然是語音,還有許久未聯繫的普通朋友,忽然發來的消息也是通過語音。




我雖然知道這並不是什麼錯誤,但在收到消息的一瞬間,還是覺得有點反感,內心會有一種抗拒:我們的關係好到可以這樣隨意發語音嗎?




說到底,我們每個人都在心裡有一種界限,這種界限可能是感性的,但它還是規範和左右著我們生活的安全感和舒適度。




關係正是界限的刻度,我們會用這個刻度來衡量,哪些事哪些方式是可以被接受的。




其實,在如今信息交換頻繁的時代,接收合適的信息,用恰當的方式接收信息,而不被無用和侵略性強的信息打擾,也是對自我的保護。




畢竟我們不想讓自己陷入過量的信息負載里,甚至被他人的情緒所影響。




每次在用語音溝通之前,我都會想一想,對方在做什麼,發語音會不會太冒昧,所以總是會先問一問,你現在是不是方便聽語音?




在產品還沒有語音功能開關的時候,先主動徵求得到對方的同意,開關其實就在你手裡。




讓對方選擇是否同意接收語音,讓他感覺到禮貌和尊重,這才是語音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THE END—




?作者:

大將軍郭,北師大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韓寒【ONE】人氣作者。8年心理諮詢經驗,著有圖書作品《世界偏愛自愈自樂的你》

灼見經授權發布。



MORE

灼見熱文 


??驚艷!限時10分鐘,這些清華老師的板書,看了簡直捨不得擦黑板!



??蘇州魏瓔珞,用針線綉出絢爛星空,拒絕賣給NASA:我想把它留在中國!


??為什麼要早起?這是我聽過最牛的答案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壓力一直相伴,大學教授的日子絕不是玫瑰花鋪就的


??面試過3000位候選人,我發現那些厲害的年輕人都有這3個特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灼見 的精彩文章:

歷史最全的美妝知識點都在這裡了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壓力一直相伴,大學教授的日子絕不是玫瑰花鋪就的

TAG:灼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