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怎麼做到真正的隨遇而安?

怎麼做到真正的隨遇而安?

一個人要做到隨遇而安,十分困難。因為無論行住坐卧,還是吃飯擔水,心中都有千般追求,萬般攀援,永不滿足。攀援的理由有很多,有人說為了實現價值,有人說為了追求真理。這些其實都是借口,真理為何?價值為何?很多時候都不過是一堆空洞的名相,世間又有幾人能清楚明白何為真理?更多是用這些名詞掩蓋慾望的造作。

隨遇而安,其實就是要有從煩惱中解脫出來的能力,那麼如果心一直為外境所困、所擾、所陷,為慾望所牽、所脅、所迷,是解脫嗎?心做不了主,八風一吹,四處顛倒,想「安」也安不了。所以,古人常言:富貴易享,清凈難得。一個人要享得清福十分困難,因為當下的心總是或陷於過去的悲歡離愁,或攀於未來富貴功名。這些追求,令心躁動、焦慮、難安,因此越是無事的環境,越是空虛痛苦。叔本華說:「人生就是一團慾望,慾望不能滿足便痛苦,滿足便無聊,人生就是在痛苦與無聊之間搖擺。」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因此想從煩惱中解脫出來,不從調伏身心開始,是不可能實現的。而要調伏身心,最重要得對自身的慾望有所放下。佛經中常言,看一個人能不能得證解脫,首先觀察他是否有出離之心,也就是說看他能否看破慾望的無自性,而厭離世間的鴻福。貪慾淡薄了,就能自足自適,心態良好,隨遇而安。但這种放下,不是說要絕情、絕欲,如冷木枯石,而是說在慾望的力量薄弱後,能升起一種超越的心境,不再為情執「綁架」。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曾作偈曰:「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無閑事」其實就是要求學人能萬緣放下、內心無喘,從而超越善惡對立,達到提放自如、來去無滯的心境。《心經》云:「以無所得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人有恐怖,往往都是因為期待得到「完美」,逐樂避苦的緣故,要長壽、要美色、要容貌、要富貴、要名聲……慾壑難填,這樣放不下、舍不去,痛苦自然無法避免。其實娑婆世界,哪裡有完美呢?真正的完美也是「大成若缺」,能包容缺陷的完美才是真的完美。不能放下,不能容納,修行只為「有所得」,恐怕只會越修越煩惱。

因此,我們學佛人無論修何種法門,都必須牢記這一點:先只有學會放下,遠離貪嗔痴,淡名聞利養,才能享得清福,修行增上,隨遇而安,獲得真正的解脫。

寺院理念

善心善行:倡導公共文明

文明敬香:一人燒一支香

垃圾不落地,你我都得利

文明祭祀:子孫顯達福慧多

三零:零經濟 零商業 零門檻

經典回顧

聯繫方式

微信號:南普陀寺

郵編:361005

網址:nanputuo.com

地址:廈門市思明南路515號

友情鏈接

五老峰下

廈門南普陀寺慈善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普陀寺 的精彩文章:

《禪林寶訓》:學佛者當具參學眼,識得真正人品
不錯解業果,不失慈悲心

TAG:南普陀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