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受「不完美焦慮」困擾嗎?
當事情沒有如你想像的那樣順利進行的時候,你會怎麼反應?是冷靜地思考應變對策,還是因此焦慮不安?我們都知道焦慮對解決事情沒有幫助,那麼該如何解決自己的「不完美焦慮」呢?
一、完美主義有好也有壞
小 Q 因為嚴重的拖延症去找心理諮詢師求助。面對諮詢師,他一臉苦惱,覺得自己之所以拖延,都是「完美主義」惹的禍。他有著不低的抱負,總想在學業上有所成就,常常制定高標準嚴要求的學習計劃。可是每到該做正事的時候,他就覺得焦慮異常,擔心自己達不到期望,於是不知不覺開始偷懶、拖延。過了幾天甚至幾周,原定的計划進展甚微,他覺得完美的計劃已經被破壞得不像樣子,就乾脆破罐子破摔選擇放棄…… 計劃就這樣打水漂了。
「都怪我太追求完美了。」
有過類似心路歷程的人不在少數。然而實際情況並不盡然如此。在我看來,「完美主義」不是導致拖延的原因,只是拖延者拿來擋刀的借口。同樣是追求完美,有些人在 deadline 到來前能把事情做完,也能接受並不十全十美的結果;而有些人卻會因為「反正也已經不完美了」而動輒放棄、拖過最後期限。這顯然不是「完美主義」四個字的鍋。嗯,當然,也許是「消極完美主義」的鍋。
在研究完美主義的學者如 D.Hamachek 看來,完美主義可以分為「積極完美主義」和「消極(神經症性的)完美主義」兩類。前者追求完美,在事情做得不盡如人意時也會生氣,但起碼可以把事做完;即使偶爾拖延,也不會拖過最後期限。此外,他們也能從自己的努力中得到滿足感。後者則喜歡追求不切實際的目標,容易分心,而且還會在達不到目標時感到沮喪和自責。功能稍好的拖延者往往能在最後期限之前把事情勉強搞定,而功能稍差的,如小 Q 那樣,則會無限期拖下去。不用說,拖延者顯然是偏向消極完美主義較多。
正如 Hamachek 所言,消極完美主義實際上接近於神經症;而我們知道,神經症的核心是焦慮。所以自封「完美主義」的拖延者,其實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完美主義者,而是「完美主義的拖延者」。的確,焦慮人人都有,而且為了現實不能盡善盡美而感到焦慮也是人之常情;但不是每個人的焦慮都如此之高,也不是每個人面對不完美時都如此不能忍啊。按照訾非的定義,這種「不完美焦慮」指的是個體對於工作、人際關係和所有物持有完美的要求,期望沒有任何缺陷,一旦出現缺陷,即使並不重大,也會有明顯的焦慮情緒。如果這種不完美焦慮水平很高,那就不可避免地要滑向拖延了。
二、測測你的「不完美焦慮」
先來測測看你的「不完美焦慮」到底有多高吧。
請根據以下 11 條陳述與你的實際情況的相符程度分別評分。1 表示「完全不符合」,5 表示「完全符合」。做完之後再把 11 個題目的分數相加,得到總分。
1. 如果我發現自己完成的工作不夠完美,會感到很沮喪。
2. 即使別人指出我一個很小的錯誤,我也會感到很不高興。
3. 如果一件事我沒做到十全十美,我就會覺得自己做得很差。
4. 我經常因為自己在人際關係上處理得不夠完美而自責。
5. 我喜歡的人如果有一丁點兒缺陷,我也會很失望。
6. 我喜歡的物品如果有缺憾,我會感到很不滿意。
7. 如果我定好的計劃在實施中需要變動,我就會覺得整個計劃都被打破了。
8. 如果一件事不能做得很完美,我就根本不會去做。
9. 每做完一件事,我都會因為它不夠完美而感到失望。
10. 我比別人更在意自己或他人的缺點、錯誤。
11. 在人際交往中,我總是覺得自己或別人做得不夠完美。
(不完美焦慮問卷,編製者訾非,摘自訾非《感受的分析:完美主義與強迫性人格的心理諮詢與治療》)
總分在 29 分以下:你的不完美焦慮低於平均水平,不完美焦慮對你來說不成什麼問題;
總分在 30-35 分之間:你的不完美焦慮高於平均水平,這可能給你帶來一些困擾;
總分在 36-41 分之間:你的不完美焦慮顯然偏高,是時候去看心理諮詢師了;
總分不低於 42 分:這是病,這是病,這是病!不治不行,不治不行,不治不行!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不完美焦慮」實際上非常接近「消極完美主義」。而不完美焦慮足夠高的時候,個體發展出拖延的壞習慣,簡直是一定的事兒。一方面,太過於關注「是否完美」會佔用我們的心理能量,讓我們做事情的力量下降。這導致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意志力」減弱(無獨有偶,很多拖延症都會抱怨自己「意志力很差」「不能吃苦」^_^)。意志力減弱使得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衝動,這正是「拖延症」公認的核心癥狀。
所以對拖延者來說,宏大的計劃稍稍出一點差池,自己的注意力就會集中到「計劃的不完美之處」上去,而分心的衝動就接踵而至。「反正計劃已經被打亂了,讓我先休息一會兒吧」。然後看看視頻,刷刷微博,打打遊戲…… 以下的內心戲就逐幕上演:
「哎呀怎麼一個小時過去了我還是一個字都沒寫……」
「我就是不想寫作業,索性玩到晚上算了,作業熬夜再寫吧……」
「哎呀困了不行了我要睡覺去……」
交作業的截止日期是第二天早晨八點,睡到早晨七點半才起床,不誤事才怪。事後回想起來,他們會說這是因為自己「意志力薄弱」。然而當我們的心力已經被不完美焦慮拖垮的時候,又如何會有力氣督促自己努力工作呢?
三、怎麼辦:只要不是什麼都不做
另一方面,因為要求完美的同時又沒有力氣做事,為了彌補這個巨大的差距,拖延者就會開始在內心世界中不斷地幻想:我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我只要不拖延、只要現在開始行動,我就一定能把事情做得特別棒,毫無缺陷;我只是拖延、只是很懶而已,所以這不是我能力差,是我不想做。我要是想做的話,沒有什麼事兒是我做不成的……
幻想的成本非常低,因為不需要被現實檢驗。或者說,因為沒有全力以赴,所以不需要面對「就算努力了也還是做不好」的可能性,更不需要被迫承認自己「其實是個稀鬆平常之人」。
但另一方面,幻想的代價也很高,那就是現實世界中我們最終一事無成,碌碌無為,浪費了許多時光。所以拖延者在幻想中拖過最後期限、把事情搞砸之後,會花大量的時間和經歷用於自責。這簡直也是一定的:因為我過去拖延,我做砸了一些事,我的生命已然變得不完美。啊,反正也已經不完美了,我還是先休息一會兒吧,順便還可以幻想一下我的全知全能…… 這和他們在做一件具體的事情時的拖延模式何其相似!也就是說,拖延者在一件事上拖延,其實在生命全程中也在拖延。
想要打破這種「自責 - 幻想 - 拖延 - 再自責 - 再幻想 - 繼續拖……」的模式,可以從處理自己的「不完美焦慮」入手。首先,「不完美焦慮」的背後實際上是對失敗的恐懼。因為害怕失敗,我們會格外討厭並避免做重要的事。拖延者通常能做好那些日常瑣事,例如吃飯和睡覺;但涉及重要的事,例如職業決策,作業或任務,長期的學習計劃…… 他們就一拖再拖。所以約翰. 佩里教授所謂的「結構化拖延」技術在這裡是有用的:給自己找一些更重要但自己根本不想做的事情,於是原先最重要的事就變得不那麼重要;這樣一來,為了避免做最重要的事,我們不知不覺就做了本該做的事。
比如說,我知道自己是應該寫論文的,為了「迫使」自己今天寫論文,我先在自己的每日計劃列表中寫上這麼三條:
1. 讀三篇英文文獻
2. 十公里長跑
3. 寫完論文!
讀文獻顯然會讓我心理上非常痛苦。十公里長跑則會讓我肉體上備受折磨。為了避免這兩件事,寫論文相比之下變成了一種不錯的「消遣」,於是我打開電腦寫下第一行字的時候,原本的痛苦就可以減輕不少,而我也就更容易約束自己老老實實寫完作業了。
其次,「不完美焦慮」佔用了大量的注意力和認知資源,這使得我們過分注意事物的不完美之處,而沒有力氣做事。正念的方式能夠幫助緩解這個問題。也就是說,我們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刻意製造一些活在當下、不做評判的體驗。為此,我們可以找一件有價值但是並不急迫的事,例如跑步、寫字或者讀書,每天只拿出有限的時間(比如十分鐘或半小時)去做這件事,無論做到什麼程度,時間一到就立刻停下。通過這樣的「限時活動」,我們可以讓自己學著享受做事的過程,看輕做事的結果。時間長了,慢慢有了積累,我們自然會獲得成就感,對自己的控制感和信心也會提升。
最後,「不完美焦慮」的形成過程中通常包含對權威的恐懼和反抗。很多拖延者都有類似的反應模式:一件事我本來是想做的,但就因為有權威(老師、家長、上司……)要求我去做,所以我就不想做,而且還會抵制它。這種模式的根源,其實也就是對控制感的過分追求。心理諮詢師可以幫助我們分析和體察這樣的模式,並協助我們轉化這部分感受。這樣一來,我們或許能學著在必要的時候順應要求,從而把那些我們本來想做、也知道應該去做的事情做完。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面對不如意,有的人仍然能活得不錯,有的人就感到日子沒法過。這取決於我們的不完美焦慮是不是能保持在合理的範圍內。或者說,取決於我們對不完美的接納程度是不是足夠高,以及能否「帶著問題生存下去」。如我在另一篇文章的結尾所說,我們還活著,所以我們還有救。想辦法在焦慮之餘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到,積少成多,經年累月,你也許會發現,自己雖然沒成為幻想中的那個蓋世英雄,起碼也是個不錯的普通人。
只要不是什麼都不做。
(註:文中的小 Q 為虛構人物,取材自許多不同的拖延症來訪者)
喬淼
友心人線上微課「友心學院」職場主題嘉賓。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碩士,心理諮詢師,曾任新東方 GRE 教師
※人體這些部位,還是「臟」點好?
※天冷如」三九「,暖冬到底有木有?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