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走近2000後世代的黑洞:社交平台該以何種策略抓住千禧一代?

走近2000後世代的黑洞:社交平台該以何種策略抓住千禧一代?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B站的投資人黎瑞剛是個60後,他最近招了一個大學還沒畢業的00後實習生到公司兼職,而且權力很大——可以跳過所有層級,直接向他彙報。彙報什麼?就是每周交一份報告,報告內容是年輕人喜歡什麼網站、關注什麼熱點、生活方式又有什麼新動靜之類的,總之,就是要瞄準年輕世代的爽點、槽點、痛點。

他坦承自己危機感很重——擔心不理解新世代,不斷有新東西出來,怕自己看不懂。所以,他要找一個00後給他「導航」,帶他進入「2000後」世代的「第一現場」。這就相當於給自己插了一根天線,專門接收新世代人群傳來的「二次元信息」。

不僅是這位投資人,包括我在內有多少60、70、80後才剛剛認知了90後,還沒敢在90後的世界裡走來走去,現在馬上又得奔向「2000後」的懷抱,然而你不知道的是你很可能走進的是一個黑洞

2018年標誌著第一批「2000後」世代步入成年,作為互聯網時代的第一批原住民,有很多地方實在是「離奇怪異」,比如流行「全員惡人」,擅用諸如ky(沒眼色、說話惹人反感)、養火(互動)、共葯(閨蜜)等等「黑話」,他們對金錢從不感到匱乏,對消費更加任性(「好玩」重於「好用」)。

「2000後」世代很難被標籤化,但又特質鮮明,哪怕是一些互聯網江湖大佬,一時半會兒也不能完全搞懂他們,需要時間沉澱。

儘管,2000年以後出生的這個世代,目前並沒有真正進入社會,也不具有特彆強的消費力。然而,聯網江湖很多人已經開始提早布局、瞄準「2000後」,資本激流涌動

互聯網公司要真正贏得一個世代,最好的入口就是社交。如果可以直接建立一個類似QQ和微信那樣的社交平台,那最好了。QQ、微信作為年輕人的熟人社交工具,用戶規模基本上已經見頂了,「2000後」用戶的興趣交友需求,要有新的平台來滿足。

近期,羅永浩推出的子彈簡訊,上線7天就進賬1.5億元,有51家VC、7家科技巨頭戰略投資部跟進關注。這徹底引爆社交平台的新一輪競逐。不過,子彈簡訊始終被視作「和微信的同維度競爭」,而資本更關注的,是那些瞄準新世代的新興平台。

這裡,我主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分享我對「2000後」世代的商業思考:

1、商業機構如何對「2000後」世代進行畫像?

2、「圈層迭代效應」帶來什麼新機遇?

3、「2000後」世代的社交貨幣有什麼獨到之處?

4、社交平台以怎樣的策略選擇切入「2000後」世代?

這些紛紛擾擾背後的商業邏輯究竟是什麼?尚未形成消費力的「2000後」世代何以深受資本青睞?

「2000後」的商業畫像有什麼特點?

目前,已經有不同機構分別對「2000後」世代進行畫像,我發現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金融機構更看重這個群體的「財富安全感」——「2000後」世代很多是獨生子女,對貧窮是沒有記憶的,他們父母大多也是這樣。更重要是,他們父母這一輩人已經有了一定財富積累。「2000後」世代未來將擁有的資產,將帶給他們很強的安全感。所以,80後在還錢、90在存錢、95後不存錢、00後敢借錢。

產品經理更看重這個群體的「手感」——創業邦的王玥就說到,70後和80後玩手機,一般都是用一個指頭不停按,90後和95後是用兩個手指玩手機的,而00後玩手機是兩個拇指+兩個食指,四個手指頭一起上,底下兩個拇指是打字的,上面兩個食指是滑動手機界面的。不了解這些細節,在設計應用的時候,就很難打動00後。

零售業者更看重這個群體的「垂直細分」——二次元在00後的社交標籤中佔據很高流量,很多00後痴迷的產品都烙有二次元的印記。相較於90後在垂直領域的泛分類方式,00後在垂直領域的愛好則更加細分,單在「古風」這個領域,就可進一步細分為漢服圈、古文圈、古典音樂圈等等。針對這個群體的主題消費,切入點一定要精準,否則轉化率會很慘。

遊戲業者更看重這個群體的「文化調性」——B站CEO陳睿對「2000後」人群這樣評價:極度挑剔,極度寬容,極度感性和極度理性。他們對遊戲內容品質十分挑剔,但如果你是一個認真做遊戲的公司,他們會寬容你犯錯誤。他們對自己喜歡的東西非常感性,對自己不感興趣的東西,又非常理性。

社交平台更看重這個群體的「互動訴求」——越來越多的「2000後」人群偏好使用QQ,而不是用微信。這背後的原因,是這些年輕人不願意和他們的父母在一個朋友圈裡。這個群體非常不願意「被動接受別人的影響」,更加討厭被人指指點點。

不要以為「2000後」人群,除了惡搞,沒別的正事兒幹了。我認為,他們在情感、價值觀、身份認同或者生活方式上,更像是一個部落族群,將某種共同認知、體驗和習慣當作部落的圖騰,然後凝聚一批來自不同文化背景和年齡層的人。群體理性才是「2000後」價值觀的底色,他們將比之前的世代,更能直面真實的自我。


「圈層迭代效應」帶來什麼新機遇?

過去講「代際」主要講60後、70後,可是80後就開始區隔80後、85後了,90後又有90後、92後、95後之類的區隔。2000年以後出生的人,區隔更加鮮明,每過幾年就是擁有一種語言體系的另一代人了。為什麼這個「代際區隔」會變短呢?新的技術、新的思想、新的溝通方式,都已超出人們現有的想像邊界,對思維方式的顛覆是不可逆轉的。

種種跡象顯示:「2000後」世代對未來商業趨勢的潛在影響,正在逐步顯現。更關鍵是,這裡面有一個「世代更迭悖論」在起作用。

什麼是「世代更迭悖論」呢?你想想看,時尚潮流、消費傾向從來都是由年輕人來主導的,年輕世代的每一次更迭,都會帶來社交語境、消費市場的一輪巨變。可是,更加有錢、消費力更強勁的成熟世代,反而成了潮流跟隨者。

比如,70後、80後人群的物質基礎顯然更好,更具有消費能力,但他們的消費動向很多時候要看年輕一代(95後、00後)的臉色,否則,就會被嘲諷為「油膩」、「過期」。這種「世代更迭悖論」總會通過社交平台,很快向商業營銷層面傳導。當下互聯網江湖掀起「圍捕2000後」的浪潮,正是這一「傳導邏輯」的直觀呈現。

「2000後」世代崛起的第一個入口無疑是社交,代際的更替,推動社交平台的升級換代。背後是新興人群在新環境下,對新的自我表達方式的訴求。這間接導致商業語境和思維方式的持續迭代和進化。

「2000後」世代是含著QQ號碼出生的一代,騰訊QQ的前身——第一個即時通信軟體「OICQ」,就是在2000年佔領了中國在線即時通訊接近100%的市場。這個世代的人從出生起,「宅」在家裡就可以與世界溝通。

他們不用適應很多複雜的人際關係,就能做成很多事情,所以他們的目光更關注自己,非常自我。如果不是「同類」,即使是熟人社交,他們也是排斥的。要找到「同類」,他們寧可選擇陌生人社交。


「2000後」世代的社交貨幣

「2000後」世代必將深刻影響國內商業格局,這已是共識。可是,「2000後」世代影響商業格局的渠道和方式是什麼?這才是關鍵。在我看來,「2000後」世代呈現商業潛力的主要方式是「社交貨幣」。

過去,傳統社交巨頭騰訊、新浪微博,或是新興社交平台抖音、Soul、小紅書,在凝聚用戶上幾乎都採取類似套路:吸納KOL(關鍵意見領袖)入駐。

抖音、Soul、小紅書等社交平台,他們本身很值錢嗎?他們本身還真不值錢。如果我們今天要開發抖音這樣一個產品,不用投很多錢的。為什麼今天抖音高達幾百億美元的估值,是因為平台上面有各種各樣的自媒體人(或者網紅、KOL)入駐,有各種各樣圍繞他們的用戶,這是平台最值錢的地方。

誰創造了這些內容?誰創造了這些用戶?一多半都是源於KOL。作為KOL,無論是想賣貨還是做廣告,還是像特朗普一樣透過Twitter圓總統夢,只要能獲得流量,都是可以實現的。

而現今,對於「2000後世代」而言,KOL的作用和影響力更加垂直化,越垂直越小眾的KOL的圈層影響力越強。他們已經很少因為泛博主或者泛主播的推薦,而做出各種選擇,他們不願意別人告訴他們該做什麼。真正影響他們做出選擇的,往往是各種「社交貨幣」,比如一個很熟悉你的朋友,而不是一個來教育你的權威,而KOL的價值就體現在成為2000後最熟悉的陌生朋友

「社交貨幣」這個概念最初是由沃頓商學院的營銷學教授Jonah Berger提出來的,原意是產品能夠流行起來,必須要有「社交貨幣」的一個屬性。什麼叫社交貨幣?就是你的產品能夠成為朋友之間聊天的談資,或者能夠在朋友圈裡快速傳播。

同時,社交貨幣的屬性已經在「2000前」和「2000後」兩個世代之間發生巨大裂變

「2000前」世代,不論是50後、60後還是80後、90後,他們的社交貨幣大多是具體的事物和場景,比如高端的有高爾夫、遊艇或者會所,中低端的則是一次自駕游或者一場酒會。

「2000前」世代的社交,很多帶有明顯的目的性、功利性,當作人脈積累和關係投資。「2000後」世代的社交貨幣,更多是一種體驗、一種歸屬,比如二次元或者全員惡人。他們的社交很少有功利方面的考量,而是更尊重自己的感受。

「2000後」才是真正完全生長於社交網路的世代,他們接受信息的渠道、所經歷消費環境的變化以及視野的開闊,形成了獨特的價值認知。一般KOL或者流量明星已經很難對他們產生影響,他們擁有自己的話語體系和興趣空間,高度自我。「內容」和「認同」才是他們的社交貨幣。


「二度切入」PK「分層切入」

「圈層迭代效應」的持續發酵,「2000後」世代獨特的社交貨幣,直接驅動「陌生人社交」的崛起,正在動搖國內的互聯網關係鏈。

過去,騰訊幾乎封鎖了全網關係鏈。米聊(小米)、易信(網易)、來往(阿里巴巴)都曾試圖突圍熟人社交或IM工具,都未能成功。騰訊已經是一個巨大的流量和社交黑洞,用戶之間要建立熟人關係,幾乎只會問,微信多少、QQ多少。不過,成功突破騰訊封鎖的社交平台也還是有的,比如陌陌。

陌陌就以陌生人社交為根基,目前的月度活躍用戶已經破億,同時開發「多元」應用,已成為國內最賺錢的直播平台。陌陌的成功突圍,給社交領域的新進入者(比如微聚、flow)和傳統巨頭(騰訊)都帶來不小震撼。

面對「2000後」世代引發的社交變局,已經產生兩種不同的應對策略:

第一種策略是「二度切入」

flow經營社交平台的打法,是直奔00後群體,武器就是從他們最喜歡的東西下手——把電音、古風、街頭文化等領域的KOL(關鍵意見領袖)吸引過來,形成社區,培養用戶,再慢慢做社交。這個邏輯叫「一度切入」。所謂「一度切入」,就是直打用戶興趣,切入最有潛力的社交圈層。

微聚的創業團隊更加深入,不僅看到「2000後」世代的商業潛力,更是洞悉陌陌以「約」的名義,像一把利刃切入一個足夠大的人群。於是,微聚以「約」為精準切入點,希望做「2000後」世代的陌陌,讓用戶可以直接約會,快速匹配周圍感興趣的人。他們一度在廣州樓盤電梯打滿廣告,「向陌陌致敬,你可以安心的下崗了」。這個有點野蠻的做法叫「二度切入」。以「約」為名,讓陌生用戶之間建立聯繫的做法叫「二度切入」。

不過,包括微聚、flow在內的很多新興社交App都未能成功突圍。在很多App做到100萬DAU(日活躍用戶數)的時候,不自覺開始往下掉。很多社交App最多只能成為一個「現象級產品」,火一陣子就過氣了,沒法將用戶真正沉澱下來。

第二種策略是「分層切入」

騰訊作為傳統社交巨頭,不可能對「社交圈層迭代」的現實無動於衷,而他們的策略選擇——「分層切入」,相對比較傳統。

騰訊的「分層切入」策略主要分為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定義用戶,將用戶按照年齡段分成80前、80後、85後、90後、95後、00後和05後,分別調查不同用戶群體的喜好是什麼,以及在什麼場景下使用產品,明確產品服務於誰。

第二步是接近用戶,通過用戶訪談、問卷調研、網上回複發帖、走進場景觀察用戶行為、分析數據等去接近用戶,獲取真實的用戶畫像。騰訊的產品經理有一個著名的10-100-1000法則,即每月通過電話或面對面的方式接觸訪談10個用戶,回復100個用戶在論壇或微博上的帖子,閱讀1000個用戶在各個渠道上的反饋。這是要真正搞清楚不同世代的目標用戶,究竟是怎樣一群人。

第三步是變成用戶,就是將思維從產品經理模式切換到用戶模式。馬化騰曾說過,真正好的產品經理,要有能力讓自己在短時間內變成小白用戶。

多麼強大社交平台,也繞不過那個「用戶沉澱過程」。在我看來,社交是剛性需求,容易形成用戶沉澱,因為用戶本身就能吸納新的用戶,但這個「沉澱過程」必不可少。騰訊(QQ和微信)總能快速封鎖關係鏈,通過大量開發、融入多樣化的應用,將產品嵌入所有用戶的生活方式,自然也能牢牢鎖定一部分「2000後」用戶。

陌陌對「陌生人社交」的布局較早,這恰恰又是當年巨頭(騰訊)看不上的細分領域,所以沒有遭遇太大阻擊,得以靠紮實的「口碑傳播」和精準的切入點(約會需求),以及各種應用升級(比如較早推出直播平台),這個用戶沉澱過程,已經構成了陌陌的商業「護城河」。

紅杉資本不久之前發布的《00後泛娛樂消費報告》顯示:目前為止,微信、QQ、微博、陌陌、貼吧作為「2000後」世代的社交首選,即頭部社交平台,一般很難受到新進入者的有力挑戰。不過,包括Soul、一罐這樣的新產品,正在跟陌陌一樣尋找新世代人群更剛性、更高頻的需求。此外,很多新興社交平台還通過增加新聞、資訊等內容消費(比如,子彈簡訊啟動時就鏈接騰訊和頭條內容),以及引入社區搶佔用戶時間。

一般社交和電商平台,在運營5年後就會面臨老化、過時,哪怕是QQ、微信這種國民級應用,淘寶這種劃時代的電商平台,也是會過氣的。

當下「陌生人社交」的崛起、「社交電商」的風靡,資本紛紛湧入,並不是因為有什麼重大科技創新(或者商業模式創新),而是與「新世代」不斷磨合的結果。新崛起的「2000世代」通行新的社交貨幣,去引爆它,產生核聚變,將催生更多時代機遇。

【鈦媒體作者介紹:IMS李檬;微信公號:imslime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不是消費降級,而是社交消費時代到來了
內憂外患,海底撈赴港上市尋求保護層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