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高成兒 時拾史事 昨天


要問李勣是誰?十有八九不知道。

如果問徐茂功是誰,許多吃瓜群眾就會反應過來。

好像是《隋唐演義》中,那個牛鼻子老道?狗頭軍師?

在歷史上,他非但不是道士,還是一個威風凜凜的元帥。

今天,就跟隨我的腳步,一起走訪李將軍的陵墓吧!

李勣墓位於今天陝西省禮泉縣,是唐太宗昭陵陪葬墓之一。李世民生前,非常敬重那些有功之臣,希望百年之後能夠葬在一起,不離不棄。他的《九嵕山卜陵詔》說:「自今以後,功臣密戚,及德業尤著,如有薨亡,宜賜塋地一所,給以秘器,使窀穸時喪事無闕,所司依此營備,稱朕意焉。」 李勣協助李世民平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為大唐統一立下汗馬功勞,自然也屬於功臣之之列了。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李勣死後,和尉遲敬德、周護是鄰居)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尉遲敬德墓誌蓋,傳說中的飛白書)




李勣墓在禮泉縣的哪個地方呢?很好找,就在昭陵博物館裡面。從西安坐班車到袁家村,再往南步行一段時間,就可以看到昭陵博物館了。該館面積不大,走進去,映入眼帘的就是李勣墓。東西兩側,分別建有陳列館,裡面擺放著從其他陪葬墓搬來的墓碑、墓志銘、壁畫。這些珍貴文物,既有史學價值,又有藝術價值,若是像原來一樣露天放置,很容易出現損壞,因此,有關部門把它們移至昭陵博物館進行集中保護。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御制御書的墓碑

買過門票,直走,首先看到的是螭首龜趺的墓碑。李勣碑高7.15米,寬1.79米,是整個昭陵陵園最大的一塊。碑首用隸書寫著「大唐故司空上柱國贈太尉英貞武公碑」,碑身的文字,當然是對李將軍生平事迹的描述了。作者是誰呢?看第一句話就可以猜到:「朕聞丕維紀地,坤元所以載物;八柱承天,乾策由其列耀。」在唐朝,可以自稱「朕」的人只有一位,那就是皇帝,當時的皇帝自然是唐高宗了。

不僅碑文內容是李治撰寫的,上面的的字跡也是他親筆所書。李家父子特別喜歡書法,尤其鍾愛行書、草書,唐太宗臨死前,還希望把王右軍的《蘭亭序》陪葬昭陵,他們的字跡,都是可以臨摹、學習的佳作。墓碑御制御書,足以體現皇帝對李勣的深情厚誼。滿朝文武,只有他一個人享受過如此崇高的待遇。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墓碑及部分碑文)




「貞觀之初,勣已經事朕。荏苒之間,四十餘載。歲月既久,情素可知。此人奉上忠貞,事親孝謹,熱心平直,終始不渝,歷事三朝,未嘗有過,自古賢臣,罕有其比。」——這是李將軍病逝後,唐高宗對姜恪等人的口諭。既高度評價李勣的一生,也道出君臣二人多年的「基情」。

李治當晉王的時候,遙領并州大都督,擔任大都督長使的是李勣;等到入主東宮,擔任太子左衛率,管理東宮武裝部隊的,還是李勣。隨著年齡增長,李世民的身體越發不好,他要挑選託孤大臣輔助兒子,李勣就是其中之一。在一個月黑飛高的夜晚,李世民找李勣喝酒,對他說:「朕求群臣可托幼孤者,無以逾公,公往不負李密,豈負朕哉!」 話音剛落,李勣感動萬分,當場流涕拜謝,還把手指給咬破了,用鮮血向皇帝發誓,一定盡心儘力。喝著喝著,李將軍就醉了,唐太宗把自己穿的衣服脫下來,蓋在李勣身上,怕他著涼。醒來後,李勣肯定又得感動一番。

貞觀二十三年,李世民快要駕崩了。臨終前,突然把李勣貶為疊州都督。無緣無故,怎麼把國家重臣給降職了呢?因為考慮到太子對李勣無恩,現在貶官,是為了讓新皇帝給他陞官。職位提升了,李勣必然對李治感恩戴德、忠心耿耿。接到詔書後,李勣倒也聰明,連家都沒回,直接跑疊州上任了。皇帝這點小心思,根本瞞不過他。果然,太子一登基,就把李勣封為特進、檢校洛州刺史。

除了人品、共事經歷,李勣有兩件事情最讓唐高宗滿意。第一件是在朝堂,永徽末年,圍繞皇后人選的問題,唐高宗與長孫無忌產生了矛盾,要不要把舅舅及其黨羽趕盡殺絕呢?年輕的李治有些猶豫。這時,他叫來了李勣,問道:「朕想立武昭儀為皇后,褚遂良等人堅決反對,他是顧命大臣,你看這件事情就算了嘛?」李勣明明知道皇帝是什麼態度,說:「此陛下家事,何必更問外人!」實際上就是站在了皇帝一邊。有了李將軍的支持,李治很快堅定了決心,手握兵權的他,想要幹掉幾個文官太容易了。四年後,長孫無忌被逼死黔州。同樣是先帝的託孤大臣,褚遂良他們與李治作對,李勣卻堅定地站在皇帝一邊,與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如果你是唐高宗,會怎麼看待李將軍呢?不用說,肯定是更加信任、更加敬重。


一個人,三座封土

第二件是在戰場上,李勣一生久經沙場,在他的指揮下,不知有多少敵軍人頭落地。最經典、最值得誇耀的,當屬對東突厥、薛延陀和高句麗的戰爭。貞觀三年,唐太宗命令李靖和李勣率領軍隊討伐頡利可汗,當時唐軍初戰告捷,雙方正打算議和,朝廷連使者都安排好了:唐儉唐大人。此時,李勣建議: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如果放走了頡利,他日後必定東山再起。不如趁現在議和,敵人放鬆警惕的時候,一舉滅之。李靖聽後大喜,說這是效仿韓信滅田橫的計策呀!那麼問題來了,唐儉怎麼辦?他豈不是成了炮灰?李靖說死個唐儉沒什麼大不了的。於是出兵,大獲全勝,生擒突厥可汗。

十二年後,薛延陀八萬騎兵南侵李思摩部落。唐太宗任命李勣為朔州行軍總管。率三千輕騎大敗敵軍,斬名王一人,俘虜五萬人。這兩場戰役都是在貞觀年間打的,屬於唐太宗的功績,而在高宗時,李勣年過古稀,依然挂帥出征,率領薛仁貴、契毖何力等大將滅亡了高句麗。在此之前,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都想消滅高句麗,但都沒能如願。三征高麗甚至成為隋朝滅亡的原因之一。總章年間,前人沒有做到的事,被李治完成了,擔任元帥的,正是白髮蒼蒼的李勣李將軍。由於年事已高,且長途跋涉、過於辛勞,凱旋沒多久,李將軍就病故了。可以說,他為大唐燃燒了最後一點餘熱。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石虎)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石人,還是蓮花底座的)


墓碑前方,有八個石像生,分別為兩石人,三石虎,三石羊。它們線條簡練,栩栩如生。再往前,就是高大的封土了。李勣墓的封土很特別,一般人只有一座封土,他卻有三座。為什麼會有如此奇特的安排呢?墓碑上寫得明明白白:「所築之墳,一準衛霍故事,象烏德鞬山及陰山鐵山等,以旌破東夷北狄之功焉。」原來是在效仿漢朝的衛青、霍去病!霍將軍英年早逝,漢武帝下令將他的墓冢修成祁連山的形狀,以表彰其立下的赫赫戰功。李勣就像是唐朝的霍去病,所以他的封土也被修成山的形狀,這些名山,都是墓主生前戰鬥過的地方。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封土)





千年滄桑

經歷一千三百多年的風吹雨打,時至今日,三座封土依然佇立在這裡。博物館修建了石階,方便遊人拾級而上,登高望遠。在三座封土之下,就是墓室了,昭陵對外開放的墓室只有韋貴妃和長樂公主的。其他陪葬墓在清理過後,基本上都已回填,李勣墓也是如此。雖然不能走進去一探究竟,但我們可以通過當年的發掘簡報了解具體情況。

資料記載,李勣墓多次被盜,1971年考古隊清理時,光盜洞就發現五個。可以說命途多舛,屢遭劫難。棺床上,已經朽壞的棺木成條塊狀散亂疊壓;衣物零亂,大多成灰,無法提取。整個墓室,出土的陪葬品特別少,連一件完整的陶俑或瓷器都沒有發現。李將軍的遺骨呢?很遺憾,沒有找到,屍骨無存了。更奇怪的是:證明身份的墓誌也有問題,志石與志蓋不匹配,志石明顯更小,材質也更差。按理說,一品大員的葬禮,有關部門不應該出現這樣的紕漏呀!

陪葬品少,有盜墓賊的原因,也有李勣自身的影響。臨終前,李勣曾交代:「又見人多埋金玉,亦不須爾。惟以布裝露車,載我棺柩,棺中斂以常服,惟加朝服一副,死倘有知,望著此奉見先帝。明器惟作馬五六匹,下帳用幔布為頂,白紗為裙,其中著十個木人,示依古禮芻靈之義,此外一物不用。」可見陪葬的器物的確很少,金銀財寶更是通通沒有,盜墓賊進去了,心裡一萬個草泥馬奔過,封土這麼大,墓碑這麼高,乾貨卻這麼少!簡直白忙活了!

但是,志石有問題,那就不可能是盜墓賊所為。人家要的是金銀財寶,沒必要把志石也偷走。就算真的想要志石,拿走就是了,無需以次充好。那是誰幹的呢?沒錯,肯定是官方所為!提到這裡,一段傷心往事浮出水面。

咸亨元年二月六日,李勣靈車從長安城出發,緩緩朝西北方向的昭陵駛去。唐高宗帶著太子李弘登上城樓,痛哭流涕,左右為之動容。「朕自至橫門,投書永訣,穿壁候疹,不救鶴板之災;登城□泣,徒深蟻□之感。」然而,僅僅十四年後,朝廷就翻臉了,下令「發冢斫棺」。一批士兵衝進李勣墓,用斧頭把棺材劈開,人工毀墓,原本精心雕琢的志石就是在這個時候被砸壞的。

為什麼?因為李家出事了!

光宅元年,李勣之孫李敬業在揚州起兵,公然反對武則天。作為報復,武則天下令把李家滿門抄斬。李勣雖死,也在劫難逃,被朝廷剝奪一切官職,發冢斫棺。又過了二十多年,唐中宗李顯恢復大唐,為李勣平反,並要求重新安葬。雖然有皇帝的聖旨,可李家的權勢今非昔比,事實上已經敗落。有關部門雖然重新配了一塊志石,但質量不如從前。衣物就放在棺床上,沒有接觸過屍體,因為屍體早就蕩然無存了。


探墓筆記:徐懋功死後,為什麼被武則天開棺戮屍?

(三梁進德冠)



封土兩側的展館中,擺放著一頂三梁進德冠,就是李勣墓出土的,為什麼叫這個名字呢?唐朝制度規定:九品以上一梁,五品以上二梁,三品以上三梁,李勣用的是三梁,符合他的身份地位。又「太宗初服翼善冠,貴臣服進德冠」,李世民戴的是翼善冠,高級大臣戴進德冠,兩者綜合,就叫三梁進德冠了。李將軍生前就戴著這頂大帽子,凸顯其崇高的地位。他萬萬不會想到,千年以後,三梁進德冠會被放在博物館裡供遊客參觀。

「世上事情如轉燭,人間哀樂苦回輪。」

——鄭振鐸《黃公俊之最後》

走訪完李勣墓,可以深切感受到什麼叫「世事無常」。這四個字,用在政治舞台上,實在是再貼切不過了。李世民、李治在位時,李勣是帝國的功臣,是皇帝的股肱。等到改朝換代了,生前的種種努力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敬業皇唐舊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業,荷本朝之厚恩。」李唐王朝的賢臣,自然也是武周王朝忌憚的對手,必欲除之而後快。從凌煙閣的勛貴到官方唾罵的罪人,僅僅一夜之間;等到神龍政變,前朝復辟了,李勣失去的種種待遇又重新回歸。隨著政局變化,人就算死了也不得安寧。

從長遠的角度看,人生是一場有始有終的旅行。無論權力有多大,地位有多高,都無法擺脫生老病死的宿命。沒有永遠的輝煌,若干年後,一切都會歸於沉寂。李將軍生前官至司空,譽滿天下,可是如今,除了荒冢、墓碑、幾件殘缺的衣物,還剩下什麼呢?他辛辛苦苦效力的大唐,也早已灰飛煙滅。江山永存而人世不久,不管政權怎樣更迭,遠方的九嵕山依然聳立,默默俯視著人間。

昭陵博物館,冷冷清清,遊人稀少。

END

作者高成,一個熱愛歷史的孤寡「老人」,喜歡創新,擅長搞怪。今日頭條ID:麥園居士


往期目錄

中世紀的奇葩性生活

教科書為何稱他「民族英雄」

埃及人在修金字塔,中國人在做什麼?

日本人的起源是哪裡?

被邀請出席新中國開國慶典的幫會大佬

新疆是先有了漢族還是維族

死人是怎麼結婚的?——聊聊冥婚

抗日戰爭中,蔣介石是怎麼失去南京的呢



更多內容關注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投稿請發historytalking@outlook.com(有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時拾史事 的精彩文章:

江南不產馬,東吳騎兵的馬是從哪裡來的?
呂布竟然佔領了曹操95%的地盤 | 諧說三國扒正史

TAG:時拾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