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什麼時候成立的?

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什麼時候成立的?

1911年10月23日,沈敦和面臨著一個重大抉擇。他手裡是一封剛收到的電報:「以兩軍死傷過多,請即親率紅十字會中西醫隊迅速前來戰地,普救同胞。」

電報來自戰火正熾的武漢漢陽長江上的一艘兵輪。13天前,在那裡打響了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槍聲。

沈敦和在上海是位名人。他先後出任過上海江南水師學堂的提調、吳淞自強軍營機處總辦淞滬鐵路的總辦、上海閘北巡警衛生處總辦等職。但此刻沈敦和更為人所知的身份,卻是7年前創立於上海的「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中方辦事總董。

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什麼時候成立的?

正是「紅十字會」這幾字的頭銜,讓沈敦和無法平靜。前線兩軍對陣,每天都有人在死傷,早一天上前線救治,就早一天挽救許多生命。

但也是「紅十字會」這幾個字讓沈敦和不敢不謹慎行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已經停止運作4年了,現在的紅十字會歸「大清紅十字會」管,這「大清紅十字會」怎麼會批准這種行動?

沈敦和對「大清紅十字會」沒好感,一天之內就做出了決定:管它什麼「大清紅十字會」,撇開它,自己組織人馬上前線救人去!

日俄戰爭催生「上海萬國紅十字會」

在1904年以前,絕大多數中國人都沒聽說過「紅十字會」這幾個字。瑞士人杜南於1863年創立紅十字國際委員會時,中國正處在兩次鴉片戰爭後、太平天國與清王朝最後決戰的年頭。

到後來,列強開始瓜分中國,催生了中國的洋務運動。中國人根本不知道,彼時國際紅十字會運動已經跨越歐、美、亞等大洲,得到數十個國家的承認和參與。

1894年,甲午戰爭爆發。日本的紅十字組織「赤十字社」來到中國戰地,他們不僅救日本人,也救中國人。

日本在1877年成立紅十字組織,到甲午戰爭時,已加入國際紅十字會7年。在戰場上對敵我雙方的受傷士兵都予施救,這是紅十字會的國際慣例,但在中國人看來,這簡直匪夷所思。

當時的清朝軍隊還有過傷害紅十字隊員的行為,受到西方人的訕笑,這一切對國人刺激甚大,一時成為媒體上的輿論熱點。

那一年的《申報》上有人指出,紅十字會是國家文明的標誌,而今天的世界各國,「除野蠻外,凡有教化之邦,無不踵興斯會,所未興者惟我中國及朝鮮耳」。中國是文明大國,本應最重仁義,怎能讓士兵在戰場悲慘呼號,讓別國嘲笑我們是野蠻之邦?

真正催生出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的,是1904年發生在中國領土上的日俄戰爭。那一年,日俄兩強為爭奪中國東北而開戰,軟弱無能的清政府根本無力阻止戰火在自己國土上燃燒,宣布「中立」。而中國的老百姓深受其害。

在開戰前,日本曾經派船接走本國僑民及別國洋人,開戰後,清政府的官員也想派船去旅順接本國難民出來,卻被駐當地的俄國人拒絕。消息傳來,各界震驚。沈敦和與一批上海的紳商們決定要做些什麼。

他們想做的第一件事,是成立一個「東三省紅十字普濟善會」。中國歷史上,歷來不乏由士紳出面主辦善會的傳統,但這個東三省普濟善會,卻加上了「紅十字」的稱號。

他們的目的是讓交戰的兩國軍隊,都能按紅十字的國際慣例,為他們的救援提供方便。但他們很快就意識到,這樣的組織實際上不倫不類,恐怕難以得到交戰雙方的認可。

沈敦和對他的朋友們說:「紅十字會之設始於瑞士,遍於環球。獨吾國向不入會。以不入會之國而欲設紅十字會,外人必不承認。不承認,則不允入戰地以救民。事亟矣!」

沈敦和想到了自己的老朋友,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他找到這位在華傳教士中的領軍人物,請他幫忙,說動在華的英、法、德、美等國代表,共同成立一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這樣的紅十字會,日、俄還敢不認可?

這真是一個絕妙的點子。1904年3月10日,在沈敦和、李提摩太等人的共同努力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在上海英租界工部局宣告成立。

由「萬國」走向「大清」

「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是一個與中國傳統慈善組織完全不同的組織。它的權力機構是董事會,由45名董事組成,從中再推出9名「辦事董事」,其中西董7人,包括英租界總董、法租界總董、李提摩太等,華董2人,包括沈敦和。而清政府,這時因「局外中立」並不出面。

李提摩太在會上說:「設局之意,首在籌款。唯所籌之款,並非交付俄人日人支用。且將來拯救難民,不分中外。」

華董們決定先期募捐銀5萬兩。他們向各省發「撥助捐款」的通電,又在《申報》上登出勸捐啟事。到了5月,他們已募到了20萬兩白銀,清廷也以光緒帝的名義頒發了內帑10萬兩。

當時日俄兩國雖允諾「上海萬國紅十字會」行動,但只允許他們在戰場之外救援,救援行動實際以接救難民脫離險境為主。中國政府方面則免收萬國紅十字會的電報、輪船和火車費用,滬漢之間的火車也予以半費。

據統計,一年多里,萬國紅十字會共接運131177名難民脫離險境。另一方面,紅十字會在牛庄(今營口)設立戰地醫院。

這裡集中著在此避難的東三省各國傳教士,醫院主要由西方醫生們負責,為難民們療傷並設立難民庇護所,整個行動中,共救治傷員26000人,出資遣難民返鄉者2萬人。

戰事結束以後,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繼續賑濟戰區難民。3年下來,被救助的總人數達到46.7萬人,因傷重不治而亡的僅331人。無論是中方還是西方的紅十字會員們,此次行動全部是志願行動,不支薪水。

到1907年,日俄戰爭已結束兩年,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正式宣告終結。在萬國紅十字會完成使命後,應該考慮在此基礎上建立中國自己永久的紅十字會了。這也是沈敦和們的願望。

但是,盛宣懷與沈敦和的想法並不相同。1910年2月,朝廷任命盛宣懷成為政府任命的中國紅十字會首任會長。盛宣懷希望把中國紅十字會改名為「大清紅十字會」。

「中國」變「大清」,兩字之差,卻是紅十字會由民辦變為官辦之意。盛宣懷在另一封信中說得更明白:不如把中國紅十字會納入清廷民政部門,由政府辦理。

將民辦改為官辦,可以讓盛宣懷這位官派會長在紅十字會中擁有實權,這恐怕是盛宣懷積極推動紅十字會改名「大清」的動力之一。

1910年1月,大清紅十字會的6條試辦章程推出,關於紅十字總會所在地,清朝軍諮處提出應設在北京而不是上海,其餘紅十字會設施均應配合軍方需要並隸屬軍方指揮,更提出總會在會長之上應設總裁一職,由清廷親貴擔任。

而上海的紳商們則憂心忡忡。沈敦和向盛宣懷「力陳利害」,他說,如果紅十字會歸軍方籌辦,遇到有戰事時,只能隨本國軍隊後方行動,這與原紅十字會的中立宗旨相悖。況且,原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系募捐中外捐款所成,難以歸併。

然而「大清紅十字會」的關防已經在鑄造中。1910年5月16日,這枚大印送往上海,6月5日,「大清紅十字會」關防正式啟用。

民間慈善的輝煌演出

1911年10月24日,也就是沈敦和收到漢陽電報的第二天,「中國紅十字會萬國董事會」在上海的租界工部局議事廳召開。這個「萬國董事會」仍依照「上海萬國紅十字會」的組織形式,由推舉出的14人董事會領導,沈敦和與英國按察使蘇瑪利出任總董。

就在「萬國董事會」兩天後,盛宣懷因「保路運動」被清政府罷官。11月13日,清廷宣布由呂海寰接任大清紅十字會會長。但沈敦和在上海已經另闢新徑幹得熱火朝天,根本不聽他這位官派會長的招呼。至此,中國紅十字會分成京、滬兩會的格局,已經形成。

「萬國董事會」做的第一件事,是派出以英國醫生柯師為首的戰地救護隊。與日俄戰爭時一樣,不分「革(命)軍」還是清軍,一概救治,但與日俄戰爭時不同的,是這次救護都是在戰場之內,救護隊員的危險係數大大增加,而清軍還有多次「誤擊」。

「萬國董事會」做的第二件事,是募集資金。募捐的廣告隨即在《申報》等新聞媒體上刊出。另一種集資的手段,是徵集紅十字會員。當時將紅十字會員分為三種:名譽會員、特別會員和正會員。交納會費200元,可以當特別會員,交25元,就是正會員。

「萬國董事會」做的第三件事,是埋葬死者。

在「萬國董事會」派出醫療救護隊前後,大清紅十字會的各地分會紛紛成立,加入行動。據統計,辛亥革命期間,各地設立分會65處,建立分會醫院30餘所。

此外,民間還有各種慈善組織自發加入救護行列,比如「戰地慈善會」、「上海救恤分會」、「學生救傷社」、「中國赤十字社普濟善會」等等。

其中最搶眼的,是有「穗城奇女」之稱的張竹君率領的「中國赤十字會」。這位女俠平時頭戴禮帽,一身男式西裝,乘坐無頂小轎穿街過市,被稱為「女界的梁啟超」。

中國第一個「紅十字會」什麼時候成立的?

在戰地,她在不絕於耳的哀號聲中,隨走隨包紮傷員,直至兩手盡腫,高燒病倒,幾次險些送命。甚至有人把她比做「南丁格爾(英國著名戰地護士)之再見」。

然而,這是中國民間慈善組織戰地救護的最輝煌也是最後的演出。

徹底轉為「官辦」

1912年5月7日,第九屆國際紅十字大會在美國首都華盛頓舉行。3月,大會通告發到了北京,這時,清廷已倒台,剛剛上任的民國總統袁世凱命令紅十字會自籌經費自己派人去,這就把紅十字會京、滬兩派的矛盾給挑開了。

京、滬兩會都各自派了自己的代表,出現在華盛頓的會場。為了「免傷本國體面」,代表們發表聲明說,中國的紅十字會總會及辦事員均在北京,凡有關會務函件都應該發給總會會長呂海寰。這一來,北京總會算是扳回一城。

華盛頓大會之後,兩會合併已經不能再拖。這時候,北京政府旗幟鮮明地表示支持京會的呂海寰。而呂海寰雖有官方的支持,但在募款、醫療、救濟等實際工作方面,缺乏能力和資源。

經過幾輪談判,最後雙方達成妥協:統一後的紅十字會總會在北京,由呂海寰當會長,沈敦和為副會長,常駐上海。

這一妥協在當年9月29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的紅十字會全國代表大會上得到了確認。沈敦和同時還出任紅十字會「常議會」的議長,這個常議會握有對總會資產的管理和監督權,實質上成為總會的決策機關。

10月30日,中國的紅十字會的「統一大會」正式在上海召開。呂海寰覺得雖有會長的正統之名,卻實際沒有對資產的控制權,他以事務太多為由沒有出席上海的這兩次大會;而沈敦和說,把會長讓出來,他此舉是「不被虛名,力求實際」。

不僅京滬雙方對此結果感到委屈,政府對這個結果也不滿意。1914年,民國政府自行宣布《中國紅十字會條例》11條,強調政府對紅十字會實行監督、管理的權力。不過,由於當時政局動蕩,也由於上海方面的軟磨硬泡,這些條例也一時無法貫徹。

到了1919年,不耐煩的政府終於覺得非要拿掉沈敦和了。4月29日,政府直接任命蔡廷干為紅十字會副會長,沈敦和至此除了辭職,無路可走。失去紅十字會副會長職務一年之後,1920年7月9日,沈敦和因病逝世。

3個月之後,呂海寰也辭去了紅十字總會會長職務,政府任命汪大燮接任。此後,紅十字會一步步地在中國失去獨立地位。1933年,國民政府公布管理條例,1934年,紅十字會根據政府法令徹底改組,常議會不復存在,變成為理事監事會。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紅十字會最主要的工作是輔助政府做戰地救護工作。抗戰勝利後,紅十字會歸國民政府行政院管理,全部人事也由行政院指派。



(作者:黃艾禾)

作者寫於2015-12-15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網路電影究竟是什麼?
與蟑螂作戰,一場噁心死你的游擊戰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