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升級版試飛頻繁明年能服役?
近日,一則關於「中國3D列印帶頭人」王華明教授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的新聞引發了媒體關注。該新聞中在對王華明教授進行介紹時稱,「他主持研究的新型特種塗層應用於某航空發動機矢量噴管高溫重載驅動機構,累計試車216小時,無明顯磨損,而傳統方案試車10餘小時最大磨損深度達2毫米」。這則消息中非常罕見地明確提及了中國航空發動機矢量噴管的發展,這表明中國在推力矢量發動機方面的研發取得了一定進展。而考慮到矢量發動機是第五代戰鬥機必不可少的重要技術之一,該消息可能從側面證實殲-20試飛工作已經接近尾聲。
長期以來,殲-20的試飛進度一直就是國內網民和國外媒體關注的熱點問題。雖然殲-10首飛至今已經接近五年,但由於官方几乎從不對該機的試飛進行介紹和報道,其試飛工作究竟到了什麼階段一直沒有定論。目前,殲-20已經製造了兩個批次共8架原型機。除用於靜力測試的2003號以外,其餘的7架原型機都仍然保持飛行狀態並執行試飛任務。單憑這個數量似乎難以分析殲-20的試飛進度,但若與同為第五代戰鬥機的F-22和T-50進行類比,便不難發現殲-20的試飛進度相當驚人。
F-22的原型機YF-22於1986年10月起開始進行測試性飛行,在試飛階段共生產了11架原型機。到1991年4月,使用YF119型渦扇發動機的YF-22原型機在經過對比測試後勝出。隨後,經過長達6年的反覆修改設計,1997年4月9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正式公布首架F-22定型機,同年9月7日進行了首飛。需要注意的是,YF-22事實上與F-22在設計上存在相當大的差異,兩者關係有些類似於殲-20的第200X批次原型機和第201X批次原型機,但在修改設計量上有過之而無不及。也就是說,事實上YF-22僅僅是F-22的技術驗證機,1997年F-22第一批次才算是「真正的」F-22原型機。雖然從YF-22到F-22之間所耗費的時間長達十年,但從F-22採用了大量的原創性新技術來看,這個試飛進度和改進進度並不算慢。
而俄羅斯新一代重型戰鬥機T-50則是原定於2007年進行原型機首次試飛,但由於發動機技術方面的問題,試飛日期推遲至2009年8月。即便如此,T-50的試飛也沒能按時進行,直到2010年1月29日首架原型機T-50-1才正式進行試飛。到2012年12月,T-50共有4架原型機,截止2013年已經進行了100多次試飛,此時T-50的試飛進度比殲-20更快。但隨後發生的一系列技術性問題和管理性問題以及飛行事故,導致T-50的試飛工作進度突然放緩。特別是2014年6月T-50第五架原型機在起飛時起火後,為維修T-50-5不得不拆解正在生產中的T-50-6的零件,這使得T-50同時面臨技術發展困境和原型機數量不足的問題。另外必須指出,T-50已經生產的原型機並不存在從YF-22到F-22式的轉變,也就是說T-50在發展過程中並未發生重大技術變革。從上述角度而言,T-50的試飛工作顯然並不盡如人意。
反觀殲-20,自從2010年12月首飛之後,其試飛進度相當隱秘,外界只能憑藉十分有限的坊間消息推測殲-20的發展進度。目前殲-20出現了前後兩個批次的原型機,前後兩個批次在機身、尾翼等方面的設計存在差異,但顯然並不如從YF-22到F-22那樣改動巨大。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有兩種:一是殲-20的初始設計已經足夠成熟,二是殲-20已經到了必須加速發展的階段。從短短5年內建造了8架原型機這一點來看,顯然是兩者綜合造成的因素。也就是說,目前殲-20的試飛頻率應該已經超過了F-22和T-50,但仍然難以滿足中國空軍對於殲-20發展進度的要求。從殲-20和T-50同年開始試飛、但試飛進程一快一慢的角度來看,殲-20應該早於T-50實現服役,如果順利2016年底形成戰鬥力屬於理想進展。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