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第二屆「海絲論壇」舉行,雪松控股供應鏈產業實踐引關注

第二屆「海絲論壇」舉行,雪松控股供應鏈產業實踐引關注

背靠大灣區,提升供應鏈,助力復興海上絲路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第二屆「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廣東)國際傳播論壇(簡稱「海絲論壇」),於9月19日-21日在珠海市舉行。中宣部副部長、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台長慎海雄,廣東省委副書記、省長馬興瑞出席論壇並致辭。廣東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傅華髮布《中國廣東企業「一帶一路」走出去行動報告2018》。

法國前總理讓-皮埃爾·拉法蘭、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托馬斯·薩金特等中外有關機構負責人、外國駐穗領事館官員、「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知名企業代表、全球著名專家學者和資深媒體高層一起,以「新時代、新絲路、新形象」為主題,聚焦廣東品牌形象塑造和傳播、科技創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熱點話題,分享海絲沿線國家經貿往來、文化交流、國際合作的經驗與成果。

雪松控股集團董事長范佳昱出席論壇,分享了雪松控股的大宗商品供應鏈產業實踐。

回溯歷史

海上絲路就是大宗商品流通之路

在題為《背靠大灣區,提升供應鏈,助力復興海上絲路》的主題演講中,范佳昱結合雪松控股大宗商品供應鏈發展經歷,分享了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觀察和思考:

「海上絲路本質上是一條大宗商品流通之路。海上絲路也被稱為『海上陶瓷之路』和『海上香料之路』,陶瓷、香料,就是古代的大宗商品。」

據史料記載,作為海上絲路的起點,處於粵港澳大灣區腹地的廣州,早在200年前就已經是全球一線城市,廣州商人伍秉鑒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廣州繁榮,粵商富有,是因為廣州是當時的大宗商品集散中心。乾隆時期,僅留廣州一口通商,中國所有產區的茶葉必須集中到廣州,由十三行商進行海外銷售。歷史表明,海上絲路和大灣區發展,離不開大宗商品的流通。

分析當下

中國供應鏈國際競爭力亟待提升

目前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大宗商品進口國和消費國,大宗商品總消費量約佔全球18.7%。消費量佔全球比重超過40%的大宗商品有8個,包括鐵礦石、稀土、PTA、煤炭、甲醇、精鍊銅、原鋁、棉花。

雖然中國買得多,但和歷史巔峰比,中國對大宗商品的控制能力相對下降了。中國大宗商品行業缺乏國際定價權,「買什麼,什麼貴;賣什麼,什麼賤」,巨額利潤都流到了海外。

「大宗商品企業往往掌控著全球的能源、礦產等事關國家安全的戰略資源。能不能控制國際大宗商品供應鏈,能不能掌握大宗商品定價權,直接關乎國家發展及民族未來。」16年的大宗商品供應鏈發展歷程,讓雪松人對此感受尤深。

早在2012年,美國就發布《全球供應鏈國家安全戰略》,把供應鏈發展上升為國家安全戰略。相比之下,大宗商品供應鏈的國際競爭力亟待提升。由於起步較晚、意識較弱等多方面原因,我國供應鏈發展較為滯後。在世界銀行發布的2016年「全球供應鏈績效指數報告」(LPI)中,中國位列第27位,與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地位很不相稱。

獻策未來

整合全球大宗資源,提升供應鏈效率

21世紀海上絲路為雪松控股等中國大宗商品企業追趕歐美提供了很好的機遇。隨著海上絲綢之路的建設,中國與更多國家實現了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為中國大宗商品企業整合國際資源提供了很大便利。

以銅為例,過去銅礦大多從南美進口,現在中國有不少銅礦是從非洲進口的。進口來源的多樣化,讓中國在採購過程中更有主動權,從而提升整個供應鏈的安全性和效率。供應鏈效率的提升,最直接的受益者就是上下游相關企業。粵港澳大灣區製造業發達,受益就更加直接和明顯。

供應鏈圍繞大灣區,在海上絲綢之路上組織原料、中間產品與終端消費品的流通。雪松控股等大宗商品供應鏈企業實現深度全球化,整合全球資源,能豐富原材料來源,提升供應鏈效率,增強產業鏈的全球競爭力。「從某種程度上講,大宗商品供應鏈服務水平,決定了大灣區製造業的成本和競爭力。」范佳昱說。

據介紹,受益於大灣區經濟一體化帶來的資金便利、人才便利、政策便利,雪松控股追隨「一帶一路」國家倡議,在香港、新加坡、瑞士等地設立了分支機構,通過海外發展和併購,供應鏈節點已遍布東南亞、印度、中東,並沿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路延伸到歐洲、非洲等地。商品類別已基本實現大宗商品全覆蓋。

來源:中國青年網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金評媒 的精彩文章:

又一非法集資騙局:承諾月息3 5% 75人被騙!
網貸生態魚龍混雜 優投金服始終堅守普惠金融初心

TAG:金評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