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白米飯沒什麼營養、易長胖,所以應少吃?

白米飯沒什麼營養、易長胖,所以應少吃?

有人認為白米飯里只有碳水化合物,實在沒營養,而且升血糖又快,會增加疾病風險,根本不值得吃。作為傳統主食之一的大米,真的沒必要吃了嗎?

▋ 碳水化合物是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

有些人認為白米飯里只有碳水化合物,容易讓人發胖,為了減肥不敢吃白米飯,卻吃大量肉類。其實,造成肥胖的真正原因是能量過剩,而且脂肪比碳水化合物更容易造成能量過剩。

此外,碳水化合物作為人體不可缺少的營養物質,它在體內釋放能量較快,是紅細胞唯一可利用的能量,也是神經系統、心臟和肌肉活動的主要能源,對構成機體組織、維持神經系統和心臟的正常功能、增強耐力、提高工作效率都有重要意義。

▋ 白米飯里並非只有碳水化合物

正常的穀粒由外向里可分為穀皮、糊粉層、谷胚和胚乳四個部分:

  • 最外層的穀皮由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組成,穀皮中還含有礦物質;

  • 糊粉層緊靠著穀皮,含有蛋白質和B族維生素;

  • 谷胚是穀粒發芽的地方,含有豐富的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E,此外還有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礦物質;

  • 胚乳是穀粒的中心部分,主要是澱粉和少量蛋白質。

穀粒如果加工過細,糊粉層和穀皮被去掉太多,甚至被全部去掉,就成了精米,會導致大量營養素,特別是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大量損失。

所以,大米除了提供75%-80%的碳水化合物,還有部分蛋白質(8%-10%),少量脂肪、礦物質、B族維生素和膳食纖維。

中國居民平衡膳食寶塔推薦每天吃250克-400克穀類食物,如果每天吃5兩(250克)大米,將可以攝取蛋白質20克左右,約佔成年人每天蛋白質推薦攝入量的1/3。

▋ 為什麼提倡穀類為主?

穀類食物(穀類、薯類、雜豆)在膳食寶塔的最底層,是我們膳食中能量的主要來源,可佔到一半以上。

以穀類為主的膳食模式既可以提供充足的能量,又可以避免攝入過多的脂肪及含脂肪較高的動物性食物,有利於預防相關慢性病的發生。

▋ 白米飯存在升血糖比較快的問題

營養學上通常用食物「血糖生成指數」(GI)來衡量食物引起的餐後血糖反應。一般來說,GI大於75為高GI食物,小於55為低GI食物,55-75為中GI食物。

大米飯的GI值為83.2,屬於高GI食物。相比粗糧或混合膳食,白米飯升血糖速度比較快。

儘管有相關研究發現,吃太多白米飯會明顯增加2型糖尿病的發病風險,特別是對於亞洲(如中國和日本)人,但不代表每天吃白米飯就會引起糖尿病、肥胖等。

▋ 健康吃白米飯的幾個建議

1、粗細搭配

白米飯屬於細糧,建議和粗糧(相對於大米、白面這些細糧以外的穀類和雜豆,如糙米、小米、高粱、玉米、黑米、蕎麥、燕麥、薏米、紅小豆、綠豆、芸豆等)搭配一起吃。

一方面可以提高營養價值。如穀類蛋白質中賴氨酸含量低,豆類蛋白質中富含賴氨酸,但蛋氨酸含量較低,穀類和豆類一起吃可以做到氨基酸互補,提高蛋白質的生理功效,而且,粗糧可以彌補白米飯在加工中損失的一些營養素,如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

另一方面,適當多吃粗糧有利於避免肥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膳食寶塔建議我們每次吃50克-100克粗糧或全穀類製品,每周5-7次。

具體做法,如大米和糙米,大米和紅小豆、大米和薏米、白扁豆、蓮子等多種食材一起做成雜糧飯。此外,也可以在大米中加入蔬菜菌藻類(如胡蘿蔔丁、南瓜丁、香菇丁等),甚至和豆漿等一起煮。

2、避免軟爛

有些人做飯喜歡提前浸泡大米,覺得這樣做出來的米飯口感柔軟,但是它的消化速度和升血糖速度卻提高了,對需要控制餐後血糖的人不利。

有研究表明,不管是烹制前浸泡、還是增加水量、或延長蒸煮時間,都會導致較高的澱粉消化速度。另外,增加浸泡時間、淘米次數等,還會導致大米中B族維生素、礦物質的流失。

所以,建議盡量減少大米淘洗次數,避免長時間浸泡大米、控制用水量和蒸煮時間,避免煮得太軟太爛。

3、少油少鹽

也有人做飯時喜歡加油加鹽,吃米飯時喜歡和多油多鹽的湯汁一起吃,米飯加油不但會增加米飯的熱量,而且還會因為口感順滑而不小心吃多,從而不利於體重的控制;米飯加鹽也可能會增加人體餐後血糖反應。

建議做飯時盡量不加或少加油、鹽、香腸、醬油等,吃飯時盡量少選擇一些高油高鹽的炒飯、拌飯或蓋飯等。

總而言之,白米飯主要提供碳水化合物和少量蛋白質、脂肪等營養物質,如何健康吃白米飯,關鍵要做到合理烹調和科學搭配,如盡量減少淘洗次數、避免長時間浸泡、控制用水量和蒸煮時間,少加油鹽,和粗糧、蔬菜、菌藻類、豆製品等搭配一起吃,以降低血糖上升速度和增強營養等。

參考資料:

  •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西藏人民出版社.

  • 楊月欣,王光亞,潘興昌.中國食物成分表 第2版.北京大學醫學出版社.

  • Emily A Hu, et al. White rice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meta-analysis and systematic review. BMJ.2012.

  • 崔紅梅,楊月欣,邊立華,何梅,向仕學,王岩.混合膳食中不同膳食成分對血糖生成指數的影響.食物血糖生成指數與人體健康研討會.2002.

  • 劉波,范志紅,曹展.烹制處理條件對米飯碳水化合物消化特性的影響.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08.


(作者:劉萍萍,國家高級營養師,高級健康管理師)

版權聲明:本文為春雨醫生原創稿件,版權歸屬春雨醫生所有,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作者寫於2015-12-29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美國霸權,這是要縮了?
雨究竟是什麼味道?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