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學者怎麼看?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學者怎麼看?

原標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學者怎麼看?


導 言


2018年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主題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國際博物館協會在闡述這一主題時提到,當今世界互聯互通,博物館也加入了超級連接的潮流。


隨著科技發展,博物館通過新的藏品闡釋方法可以找到新的觀眾。然而,不能皆賴於科技,博物館應更關注當地社區及其成員,從而發現新公眾。本刊特邀陸思培、朱末寒博士,就「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這一主題及相關問題,對英國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四位知名學者進行了專訪。


本期訪談對象簡介

桑德拉· 達德利


Sandra Dudley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院長、博物館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博物館與物質文化,尤其關注物件、物質和博物館藏品,哲學理論在人類學、博物館學理論與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博物館與難民的研究。


著作:


《博物館物件——體驗物的屬性》(Museum Objects: Experiencing the Properties of Things),與人合作編著《博物館的「物」——物件與體驗、表徵與紛爭》(The Thing about Museums: Objects and Experience, Representation and Contestation)


理查德· 桑德爾


Richard Sandell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博物館與社會,尤其關注博物館與社會公正,近年致力於博物館與殘障人士群體的研究。


著作:


博物館、偏見與差異的重新定義》(Museums, Prejudice and the Reframing of Difference),與人合著博物館、平等與社會公正》(Museums, Equality and Social Justice)《對呈現殘障的再思考——博物館的行動力與能動力》(Re-Presenting Disability: Activism and Agency in theMuseum).

希拉· 沃森


Sheila Watson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為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尤其關注博物館與文化遺產的敘事、身份、地方感、歷史角色及歷史意識的研究, 近年致力於情緒在博物館中的角色的研究。


著作:


《不列顛與兩次世界大戰》(Britain and the Two World Wars),與人合作編著《文化遺產與闡釋》(Heritage and Interpretation)《博物館及其社區》(Museums and Their Communities)。


羅斯· 帕里


Ross Parry


萊斯特大學執行副校長、博物館學院博物館學教授,研究方向為博物館數字化,尤其關注數字文化遺產、數字媒介在博物館及其他文化機構中的應用及知識生產,近年致力於文化遺產與商業機構的合作與知識交換的研究。


著作:


《博物館再編碼——數字文化遺產與變化的科技》

(Re-coding the Museum: Digital Heritage and the Technologies of Change)


桑德拉· 達德利:蘊含無限可能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


作為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現任院長,我很榮幸本院學者的研究能夠為《博物院》雜誌「2018年國際博物館日」專訪作出貢獻。我院與各類博物館、相關文化機構及世界各地的院校合作密切,研究成果不僅對學術圈、文化政策有影響,也對博物館實踐、實驗與創新產生了積極影響。


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涵蓋了對全世界博物館來說都必須面對的幾個關鍵話題,因此意義不同尋常。科技與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的發展確實為形成新連接與新公眾帶來了無窮可能性,但是,正如國際博物館協會在主題闡釋中指出的,我們同樣需要重視科技手段以外的各個方面。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在這一領域具有豐富的研究成果,我們既關注時下最前沿的通信技術,也強調在博物館與現有公眾之間建立新連接以及創造吸納新公眾的其他方式。博物館與誰連接?出於什麼目的連接?連接是否足夠深入?是一時興起還是長期投入?連接以什麼價值觀支撐?這些問題都遠比單單關注由數字化技術帶來的連接人數重要。


「hyper-」這個詞綴源自古希臘語,如今在很多英語單詞中都能見到它。它有「太多」(too much)或者「過分」(excessively)的含義。我們可以據此推測,博物館的超級連接也可能有不利的一面——至少,我們不能以數字和科技作為唯一的目的與價值觀。博物館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取決於一個地方的歷史、地緣政治狀況、社會文化背景,以及博物館自身定義社群的方式,因此我們理應以此作為首要考慮因素。同時,在博物館思考自身工作願景的時候,必然需要去挑戰成見,改變傳統的分類、定義觀眾重要性的方式,重新審視自身使命。


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尤為重視社會包容及多元觀點的重要性,這不僅體現在我們獨特的學院文化中,也在我們與博物館、文化機構、遺產單位的多樣化合作中得到強調。這與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以及國際博協提出的「博物館是加強文化交流、豐富文化、促進理解及合作、實現持久和平的重要手段」的理念是一致的。把不同的人、不同的觀點匯聚到一起,能形成比單個個體總和要大得多的力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超級連接的博物館」蘊含著無窮的可能性。它集記憶、歸屬感、敬畏、靈感與希望於一身,通過分享不同的經歷與觀點帶來療愈創傷的可能,甚至挑戰、改變未來。如果我們帶著反思的精神探索這些可能,重視它們的價值以及科技和其他手段為博物館帶來的連接,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博物館在這個世界上的位置、角色和可能性。


思考「超級連接的博物館」

01


如何理解國際博協(ICOM)對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超級連接的博物館」對您來說意味著什麼?


理查德· 桑德


由於藏品利用、社區連接、博物館與社會參與這些議題一直是我的研究重點,我對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很認同。在過去20多年的時間裡,通過藏品與社區進行連接在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的研究中佔據著越來越重的地位。


對我來說,「超級連接」的工作面向有很多,比如讓那些從沒覺得博物館跟自己有關係的人看到藏品與自身的關聯。除了讓觀眾從他們的角度來理解、闡釋藏品之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即發掘藏品的諸多內涵,讓藏品背後的故事得以呈現。我們要追問:遺漏了哪些故事?哪些人會因為這種遺漏受到傷害?應該如何根據對這些問題的認知改變闡釋展品的方式?在我最近參與的「特殊與非凡—醫學博物館中不羈的軀體與心靈」(Exceptional and Extraordinary: Unruly Bodies and Minds in the Medical Museum,以下簡稱為「特殊與非凡 」)項目中,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與皇家倫敦醫院博物館及檔案館(Royal London Hospital Museum and Archive, London)、倫敦科學博物館(Science Museum)等機構合作,旨在通過對藏品的多角度研究,發掘它們的歷史、含義及與殘障人士的聯繫,思考藏品如何可以有助於殘障人士的社會參與和公共表達。這是我們對發掘藏品背後故事的一種嘗試。


另外我特別想提出的一點是,「超級連接」的理念應該貫穿到整個博物館工作之中,連接不同的社群絕不僅僅是藏品研究部門或者公共教育部門的職責。我很欣喜地看到,近些年,負責藏品研究的博物館工作人員、展覽製作部門和負責社區、公眾活動的工作人員之間的合作越來越多。


羅斯· 帕里


思考這個問題的一個方向是探討「超級連接的博物館」、「連接的博物館」和「博物館」的區別。傳統的博物館的存在模式視博物館為一個地點,它是人們去參觀的一個實實在在的場所,集合世界的碎片、物體、人工製造物品和自然標本,保存在特定的建築當中。


20世紀末到21世紀初發展的數字化技術使博物館和觀眾之間產生了「連接」。藏品的數字化讓人們可以以多種多樣的形式去查詢、展示、探索藏品。同樣,觀眾本身也是數字化技術的使用社群,他們隨身攜帶的設備具備錄音、錄像、交流等多種功能,還可以上網查看信息,或者接收藍牙信標推送的博物館或者展覽信息。觀眾由此成為展覽的一部分,通過為展覽貢獻數字化內容,而激發展覽的更多可能性。同時,觀眾利用手中的電子設備讓參觀過程更加個性化,比如不同國家的觀眾可以使用他們自己的語言閱讀展覽信息,視力不好的觀眾可以利用數字設備對展覽信息的字體大小進行調節。這些設備不僅成為參觀的工具,而且成為觀眾實現自我認同的途徑。更令人興奮的是,這些觀眾帶著他們自己的數字化設備進入博物館大門之時,也將他們自己的社交網路帶入了博物館。所以,我口袋中的手機是通向我的數字空間中成千上萬朋友的大門。觀眾在自己社交圈內分享展覽的圖片、信息和對於展覽的評價,讓那些沒有到博物館現場的人可以在網路平台上主動地或者被動地接收到關於展覽的信息,並由此產生對話和討論,他們都成為了博物館展覽的觀眾資源。


超級連接」是「連接博物館」這個概念的延伸和擴大。博物館不僅僅是讓數字化的藏品信息在策展過程中方便使用,還在網站上公開藏品信息,促進藏品在網路上的傳播和流通,並與其他藏品或者社交媒體連接。博物館也可以將在線展覽與展廳內的實體展覽相連接,顛覆傳統概念,模糊網路展覽與實體展覽的界限。因此,超級連接的博物館不僅僅將藏品數字化,更允許這些數據在不同的平台、設備和應用上傳播與流通。

從「連接的博物館」到「超級連接的博物館」的變化,既有賴於博物館的數字化探索,還有賴於觀眾更為複雜的數字化設備使用方式。觀眾期待生活中的事務— 社交網路、家庭、工作、休閑娛樂、銀行、購物、音樂、攝影—可以整合集成、互相連接,期待他們的電視、電腦、平板電腦、手機的信息可以同步共享。同時,這些觀眾互相之間也是超級連接的。這對於「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是一件讓人非常興奮的事情。


「超級連接的博物館」不僅僅尋找更加優雅和複雜的方式將博物館中的內容連接,還要對社會產生影響,所以「超級連接博物館」對博物館來說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概念。


希拉· 沃森


我認為「連接」必須基於與社區的長期溝通。我是謝菲爾德博物館群理事會的一名成員,對謝菲爾德博物館的工作比較熟悉,就以其為例來介紹。謝菲爾德博物館的多數公共活動都有長期的規劃,活動通過口口相傳獲得了很多支持者。博物館做了大量的工作去了解、熟悉其觀眾,特別是對於那些很少有機會參觀博物館的人來說。其中,西區公園博物館(Western Park Museum)位於經濟狀況較差的地區,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會在學校門口與等待孩子放學的年輕母親交談,了解需求,並通過建立興趣小組和學校合作,同時與社會工作組織建立聯繫。深入的溝通無法通過一次兩次活動達到,需要長期、頻繁地接觸社區。


這也是我想特彆強調的一點。雖然國際博物館日有助於推行博物館最新理念、助力博物館推出新穎有趣的活動並擴大博物館的參與人群,但若想與社區,特別是不太參觀博物館的人群來說,建立長久深入的聯繫,讓觀眾有歸屬感,還是要依靠博物館自身長期紮實的工作。


就英國的情況來說,儘管目前為止我還沒發現有多少博物館為今年博物館日專門推出活動,但是與不同人群的連接、探索多樣化的藏品使用方式一直是英國博物館工作的重心。因為已經積累了長期的工作經驗,博物館開展新活動往往是基於已有項目和經驗展開。


02


根據您的研究經驗和工作經驗,什麼樣的工作方法能形成有效的「連接」?


理查德·桑德爾


通過暫時地與社區分享權利,讓社區成員參與到藏品意義、展覽的構建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也有其革新意義。不過這裡我想提出另外一種模式,一種博物館與社區共同合作的關係。

我還是以「特殊與非凡」項目為例來說明。「特殊與非凡」項目周期長達兩年,包括殘障藝術家在內的殘障人士、博物館工作人員、研究人員等各方合作者舉辦了多次交流會議,分享彼此對於藏品的不同見解。博物館工作人員並不是直接對殘障人士說「好,請把你們的看法告訴我們,我們會據此改變我們的策略」,而是強調對話與共同創造的工作方法,因此任何決定都是多方共同完成的。這其中有激烈的討論,每一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後因此形成的敘述是非常深刻的。


尤為重要的是,參與的博物館都或多或少在這個過程中反思了自身的工作方式,承擔了改變的責任,而不單單依靠暫時性的與社區分享權利獲得合法性。借用科學研究中交易區理論(trading zone)的概念,我們希望創造一個非層級制的工作結構,使得社區成員帶來的知識和經驗能夠真正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知識和經驗獲得平等的交流。


同時,我們注重研究團隊的多元性。雖然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美術館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為名義上的項目發起方,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是研究團隊中的成員。這樣,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學術文本,還有展覽、研討的形式。


通過暫時地與社區分享權利,讓社區成員參與到藏品意義、展覽的構建中,是比較常見的一種方法,也有其革新意義。不過這裡我想提出另外一種模式,一種博物館與社區共同合作的關係。


我還是以「特殊與非凡」項目為例來說明。「特殊與非凡」項目周期長達兩年,包括殘障藝術家在內的殘障人士、博物館工作人員、研究人員等各方合作者舉辦了多次交流會議,分享彼此對於藏品的不同見解。博物館工作人員並不是直接對殘障人士說「好,請把你們的看法告訴我們,我們會據此改變我們的策略」,而是強調對話與共同創造的工作方法,因此任何決定都是多方共同完成的。這其中有激烈的討論,每一方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最後因此形成的敘述是非常深刻的。


尤為重要的是,參與的博物館都或多或少在這個過程中反思了自身的工作方式,承擔了改變的責任,而不單單依靠暫時性的與社區分享權利獲得合法性。借用科學研究中交易區理論(trading zone)的概念,我們希望創造一個非層級制的工作結構,使得社區成員帶來的知識和經驗能夠真正與博物館工作人員的知識和經驗獲得平等的交流。


同時,我們注重研究團隊的多元性。雖然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美術館研究中心(Research Centre for Museums and Galleries)為名義上的項目發起方,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也是研究團隊中的成員。這樣,研究成果的展示也是多種多樣的,除了學術文本,還有展覽、研討的形式。


03


如何理解國際博協(ICOM)對國際博物館日主題作出的解釋—博物館是加強文化交流、豐富文化、促進理解及合作、實現持久和平的重要手段?


羅斯· 帕里

一方面,博物館數字化的歷史記錄了博物館能力強化的過程—博物館以全新的方式進行保存、展覽、研究和教育。另一方面,博物館也開始審視自身職能和定義,數字化也迫使博物館思考為什麼工作,如何工作。這是博物館數字化時期的兩個特點:新的能力(capability)和更多的自省(ref lectiveness)


同時,博物館的行業內部的交流和溝通也是我想強調的方面。由於數字化技術的進步,我們要在網上分享博物館的信息,專家群體必須要聯合起來,讓用戶找到(accessible)並使用信息。數字化和電子計算機化(computerization)要求博物館共同合作。如果一個博物館想要在國內或者國際的平台上分享藏品信息,就需要與其他博物館進行更加緊密的合作—認同統一的技術標準、思考數字化帶來的法律和倫理問題、思考不同博物館的策展人如何工作,他們優先考慮的事情是什麼。這種博物館互相之間的聆聽,思考,理解和認同,將博物館之間的交流對話帶到一個更便捷更高效的平台。


所以,對於我來說文化交流不僅僅意味著觀眾在網上去體驗世界各地的博物館,也意味著博物館專業人士的文化交流和合作。由於數字化網路技術的發達,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專業人員的距離被大大拉近,促進了相互之間的理解、文化交流、多元合作,這是另一種層面上的文化交流。


04


研究團隊的多元性這一點很有意思。我注意到您參與的項目裡面往往有藝術家的參與,這是出於什麼考慮呢?對博物館來說需要怎樣的磨合過程?


理查德·桑德爾


藝術家往往能提供觀看問題的新視角和新方法。確實,合作是一個磨合的過程,既要考慮創作的效果,也要考慮博物館的工作狀況。例如,博物館的展覽項目往往很早就確了,不一定有時間有空間展示藝術家的創作。在「特殊與非凡」項目中,我們決定採用戲劇、脫口秀等表演方式,就是考慮到表演的方式產生的衝擊力比較大,也可有效利用博物館的場館。


同時我也認為,「創作」不是藝術家的特權,它可以是一個合作的過程。為什麼我就不能進行創作呢?為什麼博物館就不能進行創作呢?當然,我並沒有本事上台表演脫口秀。但是,我可以為藝術家的脫口秀創作做出我的貢獻— 我對殘障議題非常了解,我就能運用我的知識與藝術家交流,影響他的創作。同樣,藏品研究人員對藏品的了解很深,策展人擅長利用博物館空間,這些都是和藝術家共同創作的寶貴資源。因此,當我們向藝術家拋出橄欖枝的時候,我們會明確表示,這不是一個一般意義上的藝術創作任務,這是一個合作項目。同時,在展示藝術作品的時候,我們會強調這些不同面向的「創作」,而不是說這是某個藝術家的作品。


05


對話與協作的工作方法能帶來很多可能性,但也具有不確定性。在多方合作的過程中,該如何決定工作「質量」?會有哪些問題?您使用了何種工作流程或者工具去解決問題?

理查德· 桑德爾


並不是任何人一開始就接受這樣的工作方法的——大家都有或多或少的不安全感,對項目帶來的挑戰也有不同的認知。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院博物館美術館研究中心之所以可以發起這樣實驗性的工作方式,很大程度上依賴我們之前已經進行過很多類似項目,有良好聲譽,因此參與各方都很信任我們,但這並不代表項目進行過程中沒有問題。


首先我們要確立工作的準則,確保每個人接受項目的核心價值。在此基礎之上,我們希望參與者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項目中來,提出他們的想法,表達質疑。在「特殊與非凡」項目一開始我們就確定:我們要挑戰社會主流對於殘障人士的缺陷認知模式,創造醫學以外的語言來討論殘障議題。有了共同的價值基礎,在項目進行過程中各方也都保持對話和反思,那麼即使我們可能會在項目進行過程中不得不調整工作方法,我們對項目的認識是一致的,也不會質疑項目成果。由於對話的開放性,與其說我們獲得的是妥協的結果,不如說是容納了各方觀點之後創造出的新觀點。


我們的工作都是建立在持久的合作關係之上——保持交流是最重要的。這體現在很多工作細節中,比如,開會時我們擺放桌椅就要保證是一個鼓勵討論的桌椅布局,而不是「講座」式活動的布置。另外,要保證參與者有足夠的交流時間,並對討論結果做出回應,而不僅僅是做出討論的姿態。例如,在「特殊與非凡」項目的前期討論中,博物館的藏品研究人員會進行基本的藏品信息分享,接著藝術家、研究者自由探索藏品,然後大家再聚在一起,傾聽藝術家與研究者提出的方案,據此分頭研究,改進項目。


另外一個挑戰是,博物館機構內部的不同部門會對項目有不同認知,因此當我們和博物館合作的時候,有時候儘管雙方簽署了合作協議,可能也會有一些預料不到的狀況發生。比如,「特殊與非凡」項目合作的醫學類博物館和學會都是很龐雜的機構。儘管我們和博物館的策展人很早就達成了共識並簽署了協議,但是他們隸屬的部門有時有不同的要求,對合作有不同的期待。我們作為研究機構,需要進行協調。我們會盡量就項目的價值和意義進行溝通,讓合作者相信以我們的經驗,在保證目標和價值觀的前提下可以運用靈活的工作方式。


最後,由於我們對於項目是持一種開放性的、成長性的態度,項目進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各方在過程中的研究和討論,我們往往不能準確計劃項目成果,然而項目的資金贊助方往往需要我們給出明確的項目預期成果。因此,如何協調資金贊助方的要求,又保持項目的成長性是我們一直以來的工作重點。


06


我們應該如何理解新觀眾?新觀眾有哪些特點?


羅斯· 帕里


一般意義上我們是這樣思考新觀眾的:打破地理空間的限制,觀眾可以遠程參觀博物館。無論是大型的國際博物館,還是依靠志願者承擔主要工作的小型社區博物館,都可以通過互聯網獲得展示自己的機會。

另一種思考方向是針對那些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在使用博物館信息的新觀眾。當博物館允許它們的藏品信息在社交媒體上公開傳播,一些在瀏覽網上信息的人可能並沒有意識到他們所閱讀的信息來自博物館。例如,某人在尋找某件藝術品的信息,可能他瀏覽的高清精美圖片或者文字信息來源於某個博物館的館藏或者策展人的詮釋,但是他可能並沒有意識到這件事。又如,在某個小學課堂上,學生在學習關於重力的知識,老師展示了一段視頻來解釋重力的含義,這段視頻很可能是由某個科學博物館公眾教育團隊設計製作的。


博物館的信息通過在網路環境下與其他信息相結合創造出新的受眾群體,這和傳統博物館的運行方式是不同的。博物館的傳統工作方式是邀請觀眾進入指定的地點,再運用大量的信息將觀眾限定在特定的學習環境中。然而在網路上博物館可能在觀眾的認知過程中只貢獻了一段文字或者幾張圖片,或者一段視頻,這些信息的碎片與其他的對話相結合,變為了另一種形式的共同體。我認為這是一種新的博物館觀眾的類別。這類觀眾可能並沒有想要去博物館的主觀願望,也並沒有刻意地想要去搜索博物館的信息,他們可能只是在網上隨機地尋找他們感興趣的信息,而被超級連接到博物館。「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正在悄無聲息地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服務於網路上更加廣大的受眾群體。


07


博物館需要如何運用新的辦法去滿足新公眾的需求?


羅斯· 帕里


當博物館決定接受在網路上面對全球觀眾的事實,就可能要考慮提供個性化的信息給不同地域的觀眾。博物館要成為「超級連接的博物館」,必須做出在線公開信息的準備。例如,博物館要為不同國家的觀眾提供不同語言的信息,需要在不同的地區面臨不同的有關信息的法律法規的限制要求等等。


同時,博物館在擁有更廣大受眾的時候,要提高自身對於觀眾個性化需求敏感度。在提供信息的時候去選擇與該用戶所在地區有關聯的或者與用戶本身有關聯的。例如,博物館在向用戶的手機推送每日信息的時候,可以自動查詢用戶所在的地理位置,向用戶推薦當地的藝術家、與當地有關的主題展覽或者藏品等。博物館在這個過程中不再僅僅是一個擁有展覽的客觀地點,而是要去分辨觀眾所處的地理位置,為每個觀眾提供地方化、個性化的展覽。這可以說是一種全新的策展方式。在實際應用中,博物館在將藏品信息數字化的時候記錄下藏品的地理數據(Geodata),賦予藏品空間意義和價值,這樣在用戶搜尋信息或者博物館推送信息的時候就可以使用地理資料庫中的搜尋結果。這種根據觀眾的需求提供不同展示的策展方式,也同樣讓我們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傳統定義,這要求博物館的工作需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思考更多個性化的公眾教育的問題。


08


可否與我們分享您在實踐與研究中有關博物館對藏品的策劃使用、社區工作方面的經驗和模式?


希拉· 沃森


我在諾福克博物館及考古部門工作期間,曾和教育部門的同事帶著藏品來到當地監獄,通過藏品和服刑人員互動,介紹藏品的歷史和博物館的工作。我們的本意是通過這樣的方式提高服刑人員的讀寫能力,為他們出獄後的生活做準備。沒想到的是,服刑人員對博物館的工作非常感興趣,希望能夠以某種方式參與到我們的工作中來。當時我們正計劃重新策劃當地一所歷史建築的展陳,當服刑人員了解到我們正在招募志願者穿著古代服裝講解建築歷史的時候,他們最感興趣的事是幫助我們製作這些古代服裝。這件事得到了監獄管理層的大力支持。接下來,我們的志願者們把他們的衣服尺寸和將要扮演的人物告訴服刑人員,後者花了一年時間研究服裝的歷史,完成衣服的製作,包括蕾絲、紐扣。成品的精緻程度令人讚嘆不已。


這些活計全部在服刑人員日常活動時間進行,沒有佔用他們額外的時間。當志願者穿上這些服裝的時候,我們拍了照片,發給了服刑人員。


服刑人員無法參觀博物館的實體建築,但是通過這樣的方式,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博物館工作的一部分,有一種自豪感,這對他們出獄後回歸社會、建立生活的信心都很有幫助。對於監獄的管理人員來說也是好事。


這一點也是我想強調的——很多成功的合作是在計劃之外的,關鍵在於博物館要保持開放的態度,主動發現需求,並對公眾的需求有所回應。


另外,我認為在英國很重要的一個概念是和社群一起工作,而不是為社群工作(work with communities, rather than for them)。也就是說,我們不是把自己視作專家,告訴觀眾什麼是對的,而是傾聽觀眾的聲音,了解他們想要參與博物館工作的方式——為何不把觀眾當做博物館的合作者呢?社區成員對於他們所在社區的了解程度往往能夠補充博物館人已有的知識結構,發掘藏品的潛力。


我們常常人為製造博物館與觀眾的分野,把觀眾視作博物館需要「爭取」的對象,想要他們進入到博物館中來。這當然十分重要,但我認為同樣重要的是,博物館也需要進入到社群中去,去了解人們在做什麼。


09


在您的研究中,博物館的歷史敘述佔據了很重要的位置。在您看來,博物館有關歷史敘述的「超級連接」工作應該如何推進?


希拉· 沃森


我認為博物館有責任去討論有爭議的問題。我曾經接觸過一個博物館,他們不願意收藏有關法西斯團體的藏品,而只是收藏他們覺得「沒問題」的藏品,因為他們擔心如果收藏關於極端勢力的藏品,就等於認可了這種藏品和這種立場。我認為,博物館應該無懼展示讓人不悅的或者有爭議的藏品。我明白這有很多困難之處,因為博物館可能會面臨很多指責。但是觀眾應該有權利自己判斷,自己做決定,博物館的職責是協助這一過程,而不是替觀眾做決定。


10


博物館需要什麼樣的工作機制才能促進與社區的合作關係?


希拉· 沃森


我認為應該在博物館工作人員、志願者和常常參觀博物館的群體之間建立一種平等的關係。一方面,這有助於博物館建立一個富有活力的社區,豐富博物館的闡釋工作。例如,在國家名勝古迹信託(National Trust)管理的諸多歷史建築中,負責觀眾講解的都是當地誌願者,他們豐富的知識儲備可以給觀眾提供不一樣的參觀路線和講解內容。


另一方面,即使工作人員離職,志願者和參觀者作為當地社群的一部分,仍然可以維繫博物館與當地社群的關係。在英國,即使政府對於博物館的財政支持減少使博物館喪失了很多工作人員,但是博物館與社群的關係並沒有因此而喪失。如果博物館能夠花精力培養自己的志願者團隊,重視他們的價值,那麼志願者就能夠大力協助博物館的工作。


11


將博物館的工作開放給社區後,博物館也許會碰到很多質疑的聲音,那麼博物館如何有效汲取經驗、回應質疑並平衡自身的工作核心呢?


希拉· 沃森


我第一次組織社區成員參與到關於博物館工作的討論中來的時候,受到的打擊可不小。有些人甚至希望乾脆把當地博物館關了,覺得它不應該存在。我們做的努力都沒有被認可。但我覺得這就是工作的常態,因為大家永遠都會有意見。如果博物館真的是為人服務的話,它如果不選擇傾聽,久而久之會產生一種「自己做的就是最好的」幻覺,而失去與社會的真實聯繫,只能滿足特定團體的需求。


我舉一個例子。我過去工作的地方是一個港口城市,過去海難頻發,因此我們在展覽中包含了「殘骸與拯救」(Wreck and Rescue)的主題。我們諮詢了一些社區成員,發現大家很感興趣的一個主題是展現出社區的恢復力以及社區成員之間的互助。而設計師設想的方案則希望著重呈現船隻在風雨中顛簸、失事後的悲慘景象,希望通過設計手段讓觀眾身臨其境。這就是社區聲音和「專家」聲音之間存在差異的例子。


如果我們需要做出改變?那又如何呢,就當做一種實驗。我覺得工作的重點在於博物館工作人員的領導力,應該在博物館中建立一種鼓勵全體員工與社區對話的工作機制和長遠規劃——接觸社區不只是市場推广部門或者教育專員的工作,文物修復師、展覽製作團隊都應該納入到與社區有關的工作中來。這樣的工作不簡單,為了準備地方博物館的新館及其開館展覽,我們花了幾年時間組織社區成員小組討論,介紹我們的計劃,詢問他們的意見。我們也做了許多採訪,與社區組織溝通。這期間我經受了很大壓力,也經歷了很多挫折,但是我很有成就感。


這其實是一個理解需求和溝通的過程,包括博物館工作人員之間的理解和溝通。改變過程會非常慢,做一點,積累一點,久而久之,才會有大的變化。一下子改變所有事情是不現實的,因為政府、資助者、工作人員等各方的訴求都不一樣。


本文改編自《超級連接的博物館:新方法、新公眾——萊斯特大學博物館學學者訪談錄》,原文刊載於《博物院》2018年第3期(總第9期)。作者:陸思培 朱末寒 萊斯特大學


《博物院》雜誌2018年第3期



《博物院》雜誌


《博物院》雜誌是由中國科學院主管,科學出版社主辦,首都博物館、天津博物館、河北博物院共同協辦的國家級博物館行業期刊。該刊主要欄目有:專題探索、理論研究、博物館實踐,涵蓋與博物館相關的以下學術研究成果:博物館學理論與博物館史;藏品徵集與保管;藏品修復與保護;藏品研究;展覽與展評;博物館教育;宣傳與文創;博物館管理;開放與安保;博物館建築;博物館數字化與信息化;專著與論文述評;與博物館相關的歷史與考古研究、古建築和古遺址的保護與研究及其他相關研究成果。


《博物院》雜誌為雙月刊,國際標準大16開本,136面,全彩印刷,面向國內外發行。


投稿方式:


1. 電子版發送至郵箱:


bowuyuan@mail.sciencep.com;


或註冊登陸投稿平台:


http://ees.scichina.com/user/login.action。


2. 紙質版請郵寄至本刊編輯部。


訂閱方式:


1. 讀者可到當地郵局訂閱,郵發代碼80-603。


2. 讀者也可在中科期刊淘寶店網購或與本刊發行部聯繫。


聯繫方式:


電話:010-64033878 010-63370450


傳真:010-64030141


地址:北京市東黃城根北街16號 100717


圖表來源於原文


作者:陸思培&朱末寒


編輯:皮卡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弘博網 的精彩文章:

恐龍「小石頭」為你揭秘ChinaJoy上來自博物館的「神秘力量」
中國遺產日、百年天博、香港博物館節……一文閱盡六月博物館界動向

TAG:弘博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