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欺負為什麼不告訴大人?原來他們的內心戲這麼多!
案例:
我兒子4歲,上幼兒園小班,最近接連好幾次在學校被別的小朋友欺負,以前遇到這種情況,他都會告訴家長,現在卻不肯主動說了,只有被發現後,我們追問下才會說。孩子屬於敏感型的孩子,在學校挺乖,從不惹事,遇到事也不喜歡告訴老師,我該怎麼引導孩子,讓他不再被欺負呢? ——黎雪嬌
分歧:
孩子被欺負之後如何引導?家長們有不同意見。有的家長認為:「應該教孩子還手打回去,決不能吃虧。」有的家長認為:「如果打回去,豈不跟那個孩子一樣了,應該及時告訴老師,讓老師配合管理欺負人的孩子。」
調查:
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幼兒園階段的孩子有攻擊行為,原因是這些孩子社交能力不足。兒童入園本來就是一次挑戰,其中最重要的便是同伴交往。兒童因認知水平受限,以自我為中心來判斷來自同伴的信息。所以4歲以前兒童的遊戲被稱為「平行遊戲」,就是各玩各的,很少有交流,真正的同伴關係並未建立。孩子在交往中出現的攻擊行為,不僅對同伴造成身心傷害,還將對自身的品格發展造成很大阻礙,不利於兒童身心健康發展。
分析:
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說:「先入為主,人在早年接受的見解總是根深蒂固不容易更改。」兒童的成長是鏡像的,模仿父母的言行,又是父母的鏡子。在孩子剛學會走路時,我們告訴孩子不要拿別人的物品,孩子根本不聽,直到有一天自己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了,才真正明白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在這個成長過程中,孩子需要慢慢建立起不欺負別人的觀念,同時也在學習如何防止被欺負。如果沒有教孩子學會與人相處的合理方式,孩子還是沿用跟父母相處的方式,覺得予取予求理所當然,結果只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解決方案:
孩子進入幼兒園,首先是熟悉環境,而後便是要努力變得強大,懂得保護自己,父母發現孩子被欺負了,不需多問,只需擁抱孩子,進行情緒安撫,告訴孩子理解他的委屈,父母會幫助他。
學會求助,逃離現場。自己的力量不足時尋求成人幫助,可以是家長也可以是老師,引導孩子解決問題,比如,同伴動作過大,我們就要快速跑開。可以在家練習躲閃遊戲。鍛煉身體防衛自己。強健身體不僅是增強身體的協調性,更是讓孩子的內心變得強大。通過親子鍛煉項目,讓孩子懂得有力量是為了保護自己,增強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評價。
文/彭冬梅(家庭教育諮詢專家)
※「你這衣服太難看」「你嘴巴真臭」那些說話直的人後來都怎樣了……
※都說黑心商家用屎來腌制臭豆腐,這次直接寫在了配料表裡!
TAG:中國家庭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