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避諱」多,姮娥改名「嫦娥」,觀世音要稱為「觀音」,李賀因家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

古代「避諱」多,姮娥改名「嫦娥」,觀世音要稱為「觀音」,李賀因家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

原標題:古代「避諱」多,姮娥改名「嫦娥」,觀世音要稱為「觀音」,李賀因家諱不能參加進士考試


避諱是中國封建社會特有的現象。避諱的意思是帝制時代對於君主和尊長的名字,必須避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


對當代帝王及本朝歷代皇帝之名進行避諱,屬於當時的「國諱」或「公諱」。


國諱: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後來擴大,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後謚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秦始皇的父親名子楚,於是把楚地改為「荊」。


呂后名雉,當時文書上凡遇雉字,均用「野雞」二字代替。

漢文帝名叫劉恆,於是把姮娥改名「嫦娥」。


漢宣帝名劉詢,故荀子在漢代稱為「孫卿」。


漢光帝名叫劉秀,曾一度把秀才的名稱改為「茂才」。


漢明帝叫劉庄,當時竟把《莊子》一書改稱為《嚴子》。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行文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字代替民字;觀世音略稱為「觀音」,民部改稱為「戶部」。

唐代宗名豫,薯蕷曾經改名為「薯葯」;宋英宗名曙,薯葯又改名為「山藥」。


宋仁宗名趙禎,蒸包子蒸饅頭的「蒸」字就得改為「炊」字。


宋欽宗名趙桓,故齊桓公宋代稱為齊威公。


避長輩,即避父母和祖父母之名,是全家的「家諱」或「私諱」。


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國諱一樣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又稱私諱。

南齊謝超宗的父親叫鳳。有一次他去拜訪王僧虔,然後又去看他的兒子王慈。王慈正在練毛筆字。當時王氏以書法見稱於世。謝超宗看到王慈練字,隨口問道:「你的書法和虔公比怎麼樣啊?」王慈因為他觸犯了家諱,毫不客氣地回敬道:「我和父親相比,猶如以雞比鳳」。謝超宗因此狼狽而退。


晉朝有個叫王忱的人,一天去看望桓玄,桓玄用酒招待他,王忱因為剛飲過葯忌冷酒,因此叫僕人去「溫酒」,誰知桓玄聽後突然大哭起來,原來他的父親叫桓溫,一聽「溫」字就要痛抽水流涕,王忱討了個沒趣,只好匆匆告辭。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號稱「詩鬼」的李賀了,就因為他父親名叫晉肅,「進」與「晉」音同而犯家諱,便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終生不得志,27歲便鬱鬱寡歡而死。韓愈因此憤而作《諱辯》,質問道:「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如果父親叫仁,兒子豈不是不能作人了嗎?」但他的這篇文章,卻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攻擊詆毀。

家諱並不全是避父親的諱,也包含避母親的諱,唐代大詩人杜甫被稱為詩聖,一生共寫了近三千首詩,各種題材十分廣泛,但據說因其母親名叫海棠,所以他從未寫過海棠詩。


司馬遷的父親叫「司馬談」,所以《史記》里,把跟他父親名字相同的人,一律改了名。例如「張孟談」,改為「張孟同」;「趙談」,改為「趙同」。後來《後漢書》的作者范曄也是如此,因為范曄的父親叫「范泰」,所以在《後漢書》里,叫「郭泰」的,竟人不知鬼不覺地變為「郭太」了;叫「鄭泰」的,也變為「鄭太」了。


家諱也是受法律保護的。《唐律》中規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長安縣任職;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職。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職,一經查出後削去官職,並判一年的刑罰,無怪乎古時的人對諱咿恐避之不及呢。但比起國諱,家諱中寄寓著對長輩們的親敬、崇仰與懷念之情,帶有更多的自發生。


避聖賢,主要指避至聖先師孔子和亞聖孟子的名諱,有的朝代也避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之名,有的還避周公之名,甚至有避老子之名的。


聖諱:即「為賢者諱」,亦即對封建社會所推崇的聖人賢者的名諱。聖諱並不像國諱、家諱那樣嚴格、那樣廣泛。在封建時代,既有朝廷規定的聖人諱,又有人們自發的為聖賢避諱。聖諱各朝略有不同,一般有孔子、孟子、老子、黃帝、周公等。漢以後皇帝之名有時也稱聖諱。


有關朝廷所規定的聖人諱,最早大概是在宋代,而且這時所說的聖人的範圍大大擴大。它包括中華民族的始祖黃帝,宋代帝王賜封的「至聖先師」孔子以及亞聖孟子,甚至還有周公等也列入避諱之列。以「道君皇帝」自稱的宋徽宗,迷戀道教,因此把老子也列入避諱之列。


宋大觀四年,為避孔子諱,朝廷規定改瑕丘縣為瑕縣,龔丘縣為龔縣。甚至,連孔子的母親的名「征在」,也被列入避諱之列。從宋代一直到清代,從皇帝表平民百姓,從和面到口頭,無不對這個「丘」字避而遠之。寫起來或缺一筆,或寫作「某」,或用硃筆圈之。讀起來或讀為「區」,或讀作「休」,不一而足。從宋代起,姓丘的就因為犯了孔子的諱而被迫多掛了一個耳朵,寫作「邱」,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後,在「打倒孔家店」的呼聲中,一些姓「邱」的學者才憤憤不平地把這個掛了近千年的耳朵去掉,重新姓了「丘」。


在民間也有自發地對聖賢避諱的現象。


宋人鄭誠非常敬仰詩聖孟浩然,有一次他經過郢州浩然亭時,感慨地說:「對賢者怎麼能夠直呼其名呢?」於是把浩然亭改為孟亭。


對個人名字的避諱。


個人諱:顧名思義,就是對自己名字的避諱。有兩種情況:一種是一些官僚自恃權勢,命令手下人避其名諱,這叫自諱其名。這些舊時官員,他們一方面受君主和上級的控制管制,不得不小心翼翼地為專制帝王及上級諱名諱恥。另一方面,對其下屬、對百姓,他們又改換成另外一副面孔,盛氣凌人,讓人為他避諱。



宋時有州官田登,自諱其名,州境之內皆呼燈為火;上元放燈,吏人書榜揭於市曰:「本州島依例放火三日。」時人譏云:「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南宋的錢良臣也有諱其名,他的小兒子頗聰慧,凡經史中有「良臣」二字的,讀時均改為「爸爸」。一天讀《孟子》,「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賊也。」遂將其改讀為「今之所謂爸爸,古之所謂民賊也。」原想尊敬,反成辱罵了。


還有一位老兄姓趙名宗漢,他把「漢」字據為已有,規定下屬及其家人遇到其它地方的「漢」字,都要改為「兵士」。一天,他老婆去拜羅漢,他兒子正在跟老師學習《漢書》,僕人向他稟報時說:「夫人請和尚來家供奉十八羅兵士,公子請老師,在教《兵士書》」。


這種自諱其名,其實只是自抬身份罷了。


另一種個人諱是上級長官或有權有勢者並沒有要求,但一些下級官吏和身分低微的人敬畏他們的權勢或為拍馬屁,而避其名諱。


五代時的馮道,歷朝為相。一天他的門客給他講老子的《道德經》,可書的第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一句話中竟有三處犯諱。為了避諱,門客靈機一動,將這句話改為「不敢說,可不敢說,非常不敢說」。


這種個人諱,在舊社會中並沒有得到禮法的承認,而且這些官吏的權勢也有限,並不像皇帝那樣至高無上。所以國諱是老虎屁股摸不得,而這種個人諱的屁股還是可以摸一摸的,尤其是碰上一些不畏權勢、敢於犯上的人。


宋代的楊萬里任監司,一次出巡察某州,州府的歌妓為他唱「賀新郎」詞。其中有「萬里雲帆何日到」,楊萬里聽後馬上插話說:「萬里昨日到」。這使當地太守感到很狼狽,便下令將這位歌妓送往監獄。當時像這位歌妓一樣命運的人一定數不勝數的。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代歷史 的精彩文章:

父被司馬氏冤殺,子卻為司馬氏而赴死
楊麗華命運多舛的一生:由皇太子妃成為皇后到皇太后再到公主

TAG: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