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畫像中的農事圖
全文共2195字 | 閱讀需4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今年的秋分節氣是我國第一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在我國數千年的歷史上,農事始終被擺在首要位置,因為農事是否順利是關係到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決定性因素,因此農業也成為中國歷史發展的基礎。
在漢代,中國的農耕社會已經基本定型,人們對於農事的重視不言而喻,這也體現在以漢畫像石、漢畫像磚為代表的漢代藝術當中。從目前全國發現的情況來看,漢畫像石、畫像磚當中有一些涉及到農事的圖像,基本上各個地區都有所發現。
在漢畫像石當中,從主要分布地區來看,各個地區都發現了農事題材的漢畫像石,但是從數量上來說,山東地區、江蘇徐州地區和陝北晉西北地區發現的數量較多,四川地區和河南南陽地區發現的數量比較少。
從內容上來說,山東地區和江蘇徐州地區的農事題材漢畫像石都體現了耕種和捕魚的場景。
山東地區耕作漢畫像石
江蘇徐州地區捕魚漢畫像石
陝北晉西北地區的農事題材漢畫像石則重點體現了耕種、收割以及家禽養殖的場景。
陝北晉西北地區耕作漢畫像石
在河南南陽地區和四川地區發現的漢畫像石展示的則基本上與山東地區的類似,但是略有不同,主要體現在魚塘場景上。
河南南陽地區漁獵漢畫像石
四川地區農事漢畫像石
在漢畫像磚當中,四川地區發現了數量較多的農事題材漢畫像磚,而其他的畫像磚分布地區發現則比較少,甚至有些地方並沒有發現有關題材。四川地區的農事題材漢畫像磚內容十分豐富,有薅秧、採蓮、漁獵、水田耕種、養桑、播種、拾螺、收穫和製鹽等場景。
四川地區農事收割、播種漢畫像磚
可以得出結論,不同地區的漢畫像對於農事題材以及對於如何表現農事題材具有很大的差異,產生這些差異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農事題材在整個漢畫像當中所佔的比例很低,這並不能說明漢代輕視農業發展,而是與漢畫像的具體用途有關係。
漢畫像的作用主要用於陵墓、享堂等與往生者相關的場合,或者表現了美好的願望以期在另外一個世界能夠實現,或者為了給後來的人留下道德教化,或者宣揚逝者一生行止。從這些用途來看,漢畫像的內容更多的會結合逝者或者是逝者健在親人的一番考慮。
漢畫像拓片
古代社會當中,雖然民分四等,以「士農工商」排序,農戶看起來僅次於「士」這一階層,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農民承受著最為沉重的社會負擔。一方面,古代中國最主要的稅收來源無非是人頭稅和農業稅,而大地主或者貴族階層往往通過土地兼并實現轉嫁稅收負擔,使農民用少量的生產資料來供養全國多數人。另一方面,古代中國徭役較多,尤其是當經濟社會逐漸發達之際,統治階層的徭役便會層出不窮。漢畫像興起於漢武帝之後,正是漢武帝時期結束了漢初所謂的「薄葬」之風而轉向厚葬之俗,漢武帝本身也以茂陵為「示範」。也正是在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迅速壯大,徭役負擔不斷加重,所以農民的負擔越來越重。由於這些原因,導致農民的生活水平並沒有多高。
漢畫像拓片
結合漢畫像的用途,若為了表現美好願望,希望升入仙境,則直接表現出想像中的仙境即可,另外對於仙人來說,仙界並沒有耕田勞作之需要,升仙之後可以長生不老,仙界有各種養生奇物,更不會有人希望在來世繼續成為靠天吃飯承擔徭役賦稅的農戶。若為後世留下道德教化,也完全不需要通過農事活動來展現,因漢武帝罷黜百家而獨尊儒術,歷史上有諸多被儒家思想所推崇的歷史故事,如「周公輔成王」、「二桃殺三士」等。用這些歷史故事來教化後人更為直觀。所以農事題材漢畫像極有可能就是為了宣揚逝者的一生行止。通常有資格有財力使用漢畫像的人都不會親自下地種田耕作,通過這些場景的表現,更多是為了展示其生前擁有的龐大財力,或者展示逝者平日生活場景。但是說到底,這些場景的展現畢竟不如戰爭或者入朝為官等場景值得墓主人宣揚。
漢畫像拓片
另外一點,就是其分布地域當中的農村經濟形態對漢畫像的內容具有一定的影響。
從農事題材的分布來看,山東地區和江蘇徐州地區的農事題材均體現了耕種旱地和捕魚的場景,這體現出這兩個地區既是糧食產區,同時又靠近海濱或者大型河流,具有一定的捕魚技巧。值得注意的是,這兩個地區發現的捕魚場景的漢畫像不同於河南南陽地區和四川地區發現的魚塘當中捕魚撈魚的場景,而是在河中乘船捕魚,也能夠說明正是由於不同自然環境中不同的農村經濟形態造成了這樣的細微差異。
山東地區捕魚漢畫像石
江蘇徐州地區耕作漢畫像石
地處邊塞的陝北晉西北地區發現的農事題材漢畫像則是旱地耕種和收割以及家禽養殖的場景。該地區位於邊塞,不大可能發展捕魚活動,而是在大規模耕種的同時發展出了家家戶戶飼養家禽以增加收入的經濟形態。此外,陝北晉西北地區的農事題材經常與嘉禾這一仙界常見的元素出現在一起,這應當是一種盼望農業豐收的美好願望的表達。
陝北晉西北地區耕種收割漢畫像石
陝北晉西北地區耕種漢畫像石,注意底層為嘉禾
四川地區發現的農事題材漢畫像不僅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正是由於四川的成都平原千里沃野,在戰國之後成為「天府之國」,不僅能夠種植水稻,同時還體現出了川中的經濟形態,如魚塘當中捕撈養殖魚類、水中採集蓮藕、水稻田當中撿拾田螺,以至於四川至今仍然存在的井鹽的製作等都在漢畫像當中體現了出來,佐證了四川地區歷史上物產豐富、農業發達。
四川地區種桑、收穫射獵漢畫像磚
四川地區製鹽、拾螺漢畫像磚
四川地區薅秧、採蓮捕魚漢畫像磚
任何藝術表現形式都不能脫離其存在的歷史發展階段和經濟社會基礎而獨立存在。通過農事題材漢畫像,有助於了解漢代不同地區的農業經濟形態和地理環境對於農業的影響,對於今日高度重視三農的中國能夠提供一些頗有價值的參考。
掃碼加小編微信,即刻邀您入群哦
※蘇州人,生在魚米之鄉,卻愛面愛得深沉
※除了腳踢,沒想到球還有這7種玩法!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