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探索 > 電影資料館來了位「金敏喜」

電影資料館來了位「金敏喜」

一一是我認識為數不多的資料館女影迷。

第一次對她有印象是在放《他們在島嶼寫作》的時候,在庫布里克書店陪一位挑剔的朋友買這套紀錄片的DVD套裝,整個過程都是一一來接待的,那時的她高挑、清瘦。

後來和肉丸子在尤倫斯看小津電影回顧展,又遇見了一一,才知道她倆認識,就這樣漸漸熟悉了,但並不是那麼熟絡。

關注了一一的豆瓣,會發覺她晚上來資料館看電影,之後會在豆瓣看到她以「無題」為名,寫當晚電影的私人隨感,儘管是寥寥的片語只言,依然能從中感受到她對電影的依戀。

以前資料館每每放昆汀、諾蘭的作品,就會在映前或散場碰到一一,兩位大導是她的大愛,當然,我也喜歡。

有段時間,資料館突然放了不少朴贊郁的電影,結果又遇見了一一,我用「讚美憂鬱」來形容《斯托克》,就直接被她的微博引用了。看朴贊郁《小姐》的時候,突覺的金敏喜與一一頗為神似,越看越像,有點意外。於是,資料館多了個常來常往的「金敏喜」。

最近邀請她來做影迷口述,與她認識那麼久了,但感覺還跟剛認識一樣,以前也沒怎麼在一起聊過電影。當提到喜歡的電影和導演,她的激動和興奮根本無法打斷,我也不捨得打斷她,就好像坐在對面的,還是庫布里克書店那個清瘦女孩……

青春少女電影瑣憶

小時候除了學校組織看的電影,記憶最深的還是和媽媽去工人俱樂部看《紅高粱》 、《秋菊打官司》,陳佩斯的「二子」系列這些電影。當時和大家一樣,沒什麼特別的,也在電視上看看港片,比如周星馳的電影,但很多也記不清了。

到了初高中更多興趣的是看書、聽歌,除非是像《泰坦尼克號》這級別的電影,約大家一塊兒去看,也沒特意去追。但那會兒影院放電影是循環場,隨時買票隨時進,先看下半部,休息十分鐘,再補看上半部。上大學之後也都在電腦上看片兒了,但大學旁邊有看碟的小店,裡面有大屏幕電視,每天晚上3塊錢,放兩部片,那時和同學去看過恐怖片,同去的女生被嚇得尖叫。那時學校離影院也比較遠,沒有意識去影院看電影,對電影也沒概念。

爛漫「下載」 偷摸「淘碟」

大學期間,在電腦上看過的很多影視劇,都是別人下載好了或租碟看的,後來畢業了,自己會用電驢下電影了,產生了一種看導演序列作品的強迫症,也是那會兒開始主動找一些電影看。那段看過印象最深的電影是岩井俊二,幾乎看了當時能找到他大部分作品,雖然現在不太會關注他了,但當時覺得他很好。也是同時期,開始用豆瓣檢索電影的很多信息,當時還看到一個豆瓣賬號叫「電驢下載速度觀察強迫症患者」,那時候下載速度很慢,所以同時掛載著很多電影。

工作上班後,就發現周邊有買影碟的小店,店裡主要都是D5的碟,D9都是很稀少的。那會兒我就買D5,還有點偷偷摸摸的感覺。那個時候,開始比較多的接觸電影,看電影了,買了好多碟,而且回家就看。買的時候,有些也不認識,通過看名字看介紹,或者聽說過什麼,按著這些去挑。後來也買了很多D9,家裡碟機都壞了,我還在買,有點像屯書一樣的在買碟,後來因為懶惰再沒怎麼看過碟了。但那段時間,看電影的意識卻漸漸形成了。

庫布里克書店的電影啟示

後來就來北京庫布里克書店了,但從我踏進書店的那一刻起,我看書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但對電影的認識,卻比之前自己摸索提升了不少,最大的影響是來自書店一個學導演的同事,他肯定是特別喜歡電影。在我認識的朋友裡面,他對書和電影都是見識最多,懂的最多的,而且比較理性,自己也很欣賞這個人。

當時上班就會和同事聊電影,他還會按喜好給我推薦片子。那會兒和他聊電影,其實很多我都聽不懂,他會說很多專業的東西,自己也拍過一些短片,就像男生球迷給喜歡看球兒的女生講什麼是越位一樣,但講電影比講越位有意思多了。

與他共事那段時間,讓我對電影的認識有了些專業向的苗頭,雖然自己並沒有從事相關的工作,但就像讀書看到一段話,也不會對自己未來有實際什麼影響,但那兩年時間,那個狀態,真的很開心。書店這個環境,與那些書店同事們相識,也讓我見識很多,開闊了自己的世界,還挺好的。

至愛大導楊德昌

小西天縱覽痞昆汀

我最喜歡的華人導演是楊德昌,自己現在的昵稱也是因為喜歡他才起的。如果現在再辦楊德昌的影展,我會不惜一切代價的去看,不管自己有沒有時間上、經濟上的限制。

楊德昌早期回顧展,是我剛到庫布里克書店工作時辦的,雖然那時不是很懂,但我已經很喜歡他了,之前看過他一些作品,同時也看了侯孝賢的作品,就不太能看下去。雖然現在侯孝賢的電影也能接受了,但還是特別喜歡楊德昌,但放映的時間我在上班,也沒有主動調班,周末也不是全休,非常遺憾只看了他《光陰的故事》和《青梅竹馬》兩部作品。

在書店的第二年,才去資料館看電影,第一次看的是《致命魔術》,就是偶然間看到的消息,也不知道這地方怎麼樣。那會兒還挺喜歡諾蘭的,很喜歡他的《致命魔術》,散場時還碰到了同事,那會兒感覺資料館還挺好的。

之後就經常去資料館看電影了,那時比較喜歡昆汀,一直到現在也是,正好那年年底,資料館放了《殺死比爾》上下兩部,但放映時間在上班,請假也不太順,但又非常想去看,有個同事突然答應我和換班,看完電影就特別開心!也對那個同事心懷感激之情。

當時看完第一部散場和朋友出來還下雪了,就感覺生活突然有了這件事兒有些美好了。除了《八惡人》,昆汀其他的作品我都在資料館都看過了,感覺特別特別圓滿。後來和其他地方的朋友聊到昆汀,說到他的作品自己都在大銀幕上看過,覺得特別開心。

現在就希望有生之年在大銀幕上看一遍楊德昌!雖然覺得也不是很容易,前兩年,在港台地區楊德昌的電影作品都重映了,因為四月工作都很忙沒去,現在覺得特別遺憾。我也就看過最早的低清版本,雖然也買了精緻修復的藍光碟,但也沒有看過第二遍,總想等著在大銀幕上看一遍。

年年掙扎北影節

在書店的階段,自己也買了很多電影書,但我也沒怎麼看過,屯書就是這樣,我可能不看,但是希望家裡有這麼一本,想看的時候隨時可以翻來看,不過現在確實是非常懶了。隨著年齡增長,惰性增長,現在看電影也變成一個特別隨意的事兒。不想以前那麼執著了,每月月初看著片單,選了片子一定要去看。

除非像每年的電影節,難得有一個月可以開心一次,還是會去搏一搏,平常就比較隨意了。每年四月的工作都是加班最多,最忙的時候,所以每到四月都特別掙扎。即使這樣,每年北影節還是會看二十七八部電影,已經連續三四年了。最初也是因為在MOMA展映,對電影節也沒什麼概念,但在書店隔壁,突然出現了很多平常視野之外的電影,就這麼買了票去看了,就覺得特別開心,非常享受。像這種給人帶來的最原初驚喜和享受的電影,現在已經不多了。

有年北影節因為沒有上班,那個四月有排片的,想看的都去看了,還挺好的。換工作後到四月就比較忙了,總覺得之前沒上班那年北影節應該是看的最多了,東奔西顛兒的趕場,工作時間的場次也都去看了,今年可能會少買一點,但搶完票一看,還是比去年多了幾場!!??

這也跟自己的時間、精力有關,每次看完北影節,都會有七八部電影看得非常開心,但也有一些電影不盡人意,這應該也是影節策展方向的問題。像之前放庫布里克回顧展,雖然書店也叫這個名,但當時我對他的了解很有限。首輪選了幾場看,之後覺得不過癮,二輪又買了套票。這樣的觀影要比在北影節看二十多部電影充實很多。現在的北影節就是把好電影都放在一起密集的放映,但看完之後又沒什麼感覺,很多東西都是瑣碎的,不會在電影認知上有太多的提升。

北影節資料館最後一次現場購票

回溯影展 絕佳體驗

記得那時還在尤倫斯看小津回顧展,雖然放映的16毫米膠片,影院條件也不是很好,但整整看了兩天小津,衝擊特別大。覺得那兩天沒有在自己的生活里,倒像是在小津生活的那個日本待了兩天一樣,晚上在小酒館喝杯清酒,敘敘舊什麼的。雖然只看了幾部小津,但那個印象是很深的,脫離自己現實的生活兩天,這樣看電影的感覺,感覺還挺不錯的。

還有像幾年前資料館的考里斯馬基回顧展,這個導演也不太認識,也不是熱門電影大師。資料館連著幾個月,一周放兩部,雖然我也沒看全,卻感覺策展起了一些作用了,通過這個回顧展,認識了電影導演,對自己電影的認識也有拓寬,這種影展還是比較有意義的。

現在更多的都是密集觀影而已,對理解和認識也沒有太大意義。像北影節那樣,經常幾部不同風格、導演的作品連著看下來,剛看完的電影還沒消化,就要看下一部了,一天看下來,就沒吸收什麼營養。

滬港泰三地電影巡禮

我在上影節也看過幾次電影,但時間都很短,只看了幾部。每次去上海也不是以看電影為主,主要是為了見見上海的朋友。因為現在很多電影,也可以等著在北京看。但感覺上影節和北影節還是不太一樣,之前上影節有線下售票,今年全部在網上售票了,以前有很多老年人也會來看電影,就能感受到上海這個城市文化氛圍和北京的不同,像上海的大光明、美琪大戲院,這種電影宮級別的場地,都是市民常年文化消費的基礎和體現,和以青年影迷為主力消費的北影節很不一樣。

第一次去香港,在油麻地百老匯電影中心看了羅德里格斯的《罪惡都市2》,雖然影片質量比較差,在香港也屬於三級片,但還是趕了個早場去看,就發現有很多老爺爺老奶奶來看,還有推著輪椅來的,感覺特別不一樣。這也是香港慣常的文化生活,放在北京可能就不會這樣。北京體現更多的是國內大多城市的文化生活狀態,而滬港這類城市在文化生活方面還是很領先的。

香港百老匯電影中心

今年年初和男友去泰國玩兒,也沒去什麼景點,倒是去補看了2D版的《星戰8》,去年底在國內看了3D版就很喜歡,因為裡面有很多新東西,像漫威系列我也自己補了好多,現在不像我在書店那會兒,只想看藝術片,認識作者導演,不喜歡看科幻電影,當時看了《復聯1》,覺得好難看啊! 《星戰》以前也沒看過,都是看了《星戰7:原力覺醒》,才又補了老系列。

對這些電影感興趣,是因為加入了一些翻譯電影的字幕組,做了很多電影新聞的翻譯,因為涉及很多這些電影的新聞內容,自然就開始了解這些,再加上當時在聽一個叫《電影不無聊》的網路播客,節目主播里有漫威粉兒,是看漫畫的,就會了解到很多的背景,感覺這裡面好有意思!自己後來就會去看這些電影,也會在裡面找各種好玩兒的「梗」,才慢慢體會到這類電影的樂趣所在,跟藝術電影的點兒完全不一樣。

泰國曼谷藝術院線

在泰國也放映不少國內不引進的片兒,像《我,花樣女王》這類奧斯卡系影片也會上院線的,但我在那都沒趕上檔期,但看到這些電影的排期就會有些羨慕,去香港也是同樣的感覺。

在曼谷最幸運的是,找到一個小眾的藝術電影院,是個快倒閉商場里的一層影院,他們一天幾場長期在放偏小眾的電影,特別特別開心看了《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是利用當地影訊APP找到的,同時也看到好多影迷到這來朝聖。

影院里陳設的海報,影迷留言營造的氛圍都特別棒,每場放映人也不多,就幾個小女孩和我們,雖然地方也特別偏,打車過去的,但感覺是我這次去泰國最幸福的一件事兒。坐著飛機來泰國這麼一趟,就這麼兩個小時,覺得沒白來。到後段在黑黑的影廳里和甜茶一起哭,散場了都無法從這個情景中走出來,這個感覺會讓我一直記得,特別滿足,希望以後還會有這樣的機會。

但每次旅行回來,很多朋友都會問去哪哪兒玩了?但無論是去上海,香港還是泰國,我只能回答——去看了電影。

曼谷藝術影院 留言海報陳設

沉浸黑黑大廳 塑就開心電影觀

電影和很多藝術一樣,創作出來並不是讓我們必須了解關於它的一切,不懂繪畫,在一幅畫作面前也能感受到它的魅力,但沒有反應也沒有問題。我可能不知道提香、雷諾阿是誰,但依然能感受到他們作品的魅力,這才是藝術的本身,我也能懂啊!

就像《風月俏佳人》里羅伯茨演的應召女郎薇薇安第一次看歌劇,就本能的哭泣一樣,在藝術面前人人都是平等的。雖然每個人對藝術感受的層次不同,但如果有機會了解更多,就會得到藝術帶來的更多享受。

雖然去電影院看電影,影迷會有很多顧忌,但大家在黑黑的影院里沉浸在一起,可能旁邊人的笑聲會影響你,但有時候一個人在家看電影,旁邊沒有任何人跟著一起笑也很難受,在資料館600個人跟你一起笑,也是很美的事兒!

雖然自己懶,也沒天賦,也沒有專業知識,等於是「一無所有」,但就是喜歡看電影,自己唯一的希望就是有更多的資源和條件,更多的滿足自己看電影的願望。生活中有看電影這麼個事兒,就覺得很不一樣,就像你養了只貓,你的生活就大了一塊兒,看電影就是讓自己的生活多了一個美好的理由。

影迷口述歷史計劃

推薦 |「幕味兒」公號有償向各位電影達人約稿。詳情見:求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慧園路三號 的精彩文章:

華語藝術電影最新力作帶給你
豆瓣逆天9.6!法庭戲的永恆經典

TAG:文慧園路三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