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蒙古大軍對南宋展開的襄樊之戰,是如何展開又是如何結束的?

蒙古大軍對南宋展開的襄樊之戰,是如何展開又是如何結束的?

襄陽之戰,是蒙宋戰爭中最為曠日持久的一戰。從咸淳三年(1267年)蒙軍圍城,至咸淳九年(1273年)襄陽陷落,前後總計六年。這是一次蒙宋大會戰,雙方都投入龐大軍隊,在戰爭過程中也不斷增兵。這次會戰不並局限於襄陽一城,而是以襄陽為中心的大區域戰爭。這場大會戰的進程大略如下:咸淳三年(1267年),阿術與劉整發動襄陽之戰後。劉整本是南宋降將,他對忽必烈建議說:「攻宋方略,宜先攻襄陽。若得襄陽,則浮漢入江,宋國可平。」忽必烈遂詔征諸路人馬,命南都元帥阿術與劉整經略襄陽。為了進攻襄陽,劉整向阿術獻策,造戰船五千艘,訓練水兵七萬人。阿術接受建議,招募水軍,日夜訓練,風雨不懈。劉整在南宋時得不到重視,還被整,到了蒙古後卻如魚得水,忽必烈提拔他為都元帥,與阿術平起平坐。劉整再出奇謀,在白河口修築堡壘,以切斷襄陽城的運糧通道。當時襄陽南宋守將是呂文煥,他的頂頭上司是其兄京湖制置使呂文德,兄弟倆皆一時之良將。蒙古入侵的警報傳至臨安,竟然被賈似道扣下不發,皇帝蒙在鼓裡,南宋也錯失救援襄陽的最好時機。次年(1268年)阿術又分兵包圍樊城。

自從孟珙在1239年收復襄陽、樊城後,他便指出這兩座城池的重要性:「襄、樊為朝廷根本,今百戰得之,當加護理,非甲兵十萬不足守。」此後,襄陽、樊城的防禦工事得到大大加強,城池固若金湯。呂文煥據城固守,一時間蒙古軍也難以攻下。呂文煥組織士兵主動出擊,攻打蒙古人的沿山諸寨,然而損失慘重,以失利而告終。咸淳五年(1269年),蒙古再發民兵兩萬赴襄陽前線。阿術在樊城外鹿門山築城堡,顯然意在長期圍困。京湖制置使呂文德派都統制張世傑前往阻擊阿術,但在赤灘浦被蒙軍擊敗。而後阿術又派遣一萬五千人,扼守住萬山、射垛岡等幾處通道,試圖完全切斷襄、樊與外界的聯繫。此時,南宋朝廷的援軍終於姍姍來遲,但沒有發揮什麼作用。沿江制置副使夏貴,率三千兵船進援襄陽。夏貴水師行至鹿門山,遭到蒙軍水師的阻擊,損失兩千多人。接緊著,另一支由范文虎指揮的水師也敗走。更糟糕的是,在大戰關鍵時候,京湖制置使呂文德病逝於鄂州。在襄、樊陷於苦戰之時,賈似道還在弄權,成天忽悠皇帝。為解襄、樊之圍,賈似道命京湖制置使趙庭芝往援,又派范文虎去制衡趙庭芝,致使救援行動一拖再拖,毫無進展。

與南宋援軍的拖拖拉拉相反,蒙古不斷增兵襄樊,忽必烈把宿將史天澤調往前線。史天澤添築長圍,襄陽與外交通斷絕。到了咸淳七年(1271年),蒙古又從川蜀大舉出擊,以牽制京湖宋軍。范文虎率兩淮舟師共計十萬人救援襄樊,以失敗而告終,損失慘重。在外無援軍的情況下,襄陽守將呂文煥,樊城守將范天順、牛富苦苦支撐。此時兩座城池情況越來越困難,所賴兩城積糧頗豐,尚得以維持,只是生活日用品奇缺,軍民生活極其艱苦,傷亡也越來越大,軍隊與物資都得不到補給。無論再堅固的城池,也禁受不住曠日持久的消耗。咸淳八年(1272年)三月,元軍取得重大進展,攻破樊城外防線。在此危難時刻,民兵的表現倒比朝廷正規軍要強,張貴、張順率三千民兵突破元軍的重重封鎖,進入襄陽城。張貴入城後,復派兩人冒險赴郢州,向范文虎求援,意在夾擊元軍。豈料張貴冒險出擊,范文虎的援軍並沒出現,加上叛徒泄露情報,遂陷入元軍重圍,力戰而死。

對襄、樊守軍來說,更糟的事情出現了。回回人亦思馬向元朝獻上新研製的巨石砲,俗稱回回砲,可以拋出巨大的石塊,用力省而射程遠,威力巨大。忽必烈如獲至寶,馬上將回回砲送抵前線。咸淳九年(1273年)正月,在回回砲的猛轟下,樊城在堅守四年多年,終於被元軍攻陷,范天順、牛富以死殉國。樊城淪陷後,襄陽更是勢孤力單,元軍將回回砲送到襄陽城下,全力攻城。呂文煥已是心力交瘁,對朝廷的無所作為更是痛恨。他沒有像樊城守將那樣殉國,而是選擇了投降。歷時近六年之久的襄、樊保衛戰,終以悲壯的方式而告結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囊 的精彩文章:

作為明朝的功臣,為何張居正死後不被眷戀反而被明神宗抄家?
歷史上到底有什麼「喪心病狂」的美容手段?個個都是要命

TAG:歷史智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