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軍為什麼要東征?
11世紀期間,西歐農民所受的剝削日益嚴重,地租、「什一稅」、「人頭稅」、「死手捐」等,稅收名目繁多。
與此同時,伴隨著城市的逐步興起,對外貿易日益發展,東方的奢侈品不斷地湧入西方市場,使得西歐封建主的物質生活享受不斷提高,促使傳統的實物地租逐漸向貨幣地租轉化,這一改變使得農民遭受封建主和商人的雙重盤剝。
而時常發生的封建主之間的私戰、搶劫等災禍又使得農民首當其衝。這一切使社會生產遭受到嚴重的破壞,土地荒蕪,糧食歉收,饑荒連年不斷。
如在1032-1035年,法國的許多地方發生了持續3年的饑荒,出現了「人相食」的慘相;從970年到1040年,西歐約有48年是荒年,而教皇發動十字軍東征前的1087-1095年間,歐洲又連續發生了7次大饑荒。
悲慘的處境使得西歐的農民大批地逃亡或起義。在現實生活中找不到出路,看不到未來的農民將希望寄託到了宗教上面。
另外,西歐封建社會實行長子繼承製,社會上存在不少出身高貴卻一無所有而且成天無所事事的騎士,他們放縱遊盪,且不擇手段地去恢復高貴的生活,渴望獲得土地、財富和農奴。而大封建主之間為了鞏固和擴充自己的領地、權力,時常大動干戈。
在社會生產力水平較低的情況下,只有依靠武力才能夠使封建主和騎士的慾望得以滿足。因此,向富庶的東方世界發動進攻,就極大地刺激了他們追求財富的願望。
11世紀後,西歐各國特別是義大利、英國等的商業有了較大的發展,但是仍然無法滿足社會上層對東方商品的需求,即使和東方有較為密切往來的義大利城市商人也因當時西亞、北非貿易樞紐掌握在阿拉伯商人手裡而束手無策。
由於拜占庭帝國的衰敗跡象已經出現,阿拉伯商人輕而易舉地切斷了東西方貿易的海上通道,流入西方社會的東方商品,經過重重關卡、過境稅的層層加碼,已經使得西歐商人無利可圖。
因此,對於以義大利為首的商人階層來說,要獲得高額商業利潤,必須同東方建立直接的貿易關係,而其前提是控制地中海東岸,打擊或者消滅阿拉伯人。
總而言之,西歐社會各階層擺脫困境的願望,使西歐社會普遍存在著騷動不安的因素,這一切交融在一起危及到了封建統治,也使得西歐社會在11世紀後處於一個極度緊張的狀態。
此時。「唯有處在萬流歸宗地位的天主教會有能力為這些不安的力量尋找一個發泄口。」恰巧,東征成了這樣的一個發泄口,教會便借神聖戰爭之名組織殖民運動,給予群眾的反封建情緒一條發泄之路,從而使得西歐內部矛盾得以緩解,封建統治得以鞏固。
「十字軍東征在當時的西歐是一次國際性的事件,也是一次全國性的事件。在十字軍東征的時代中……幾乎所有的階層都在為統一行動而瘋狂。」
歷史學家湯普遜曾經說過:「十字軍最有趣也是最偉大的表現在於11世紀覺醒的集體意識或集團心理運動。」它是「由許多複雜力量和個別運動凝聚交合而成,十字軍的根苗深埋於中世紀的歷史土壤里,其中最長而又最深的根苗便是朝拜『聖地』的慣例。」
朝聖早在公元3 世紀左右就已經在耶路撒冷開始,基督徒們相信來世觀和現實罪惡觀,為了躲避受罰或者洗刷冤屈,人們都激烈地渴望去朝聖。
十字軍東徵發生前的10-11世紀之交,正值基督教史上的所謂「世界末日」。這時的西歐也正處於半個世紀的荒年階段。
到了11世紀,歐洲朝聖的人數猛增,以前小規模的朝聖被大規模的懺悔朝聖所取代。在這種狂熱的宗教浪潮的席捲之下,1095年教皇烏爾班二世宣稱「凡純粹出於虔誠參加十字軍者可以用遠征來代替一切補贖」,因此人們都把東征看作一條靈魂救贖的道路,毫不遲疑地加入了十字軍。
(作者:向偉)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