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食品安全中的種族歧視?

食品安全中的種族歧視?

前段時間,歐洲鬧得沸沸揚揚的「腸出血性大腸桿菌事件」中,先是德國衛生部門宣布西班牙的「毒」黃瓜為罪魁禍首,之後其民間科研機構和學者又將矛頭指向了西班牙的西紅柿、生菜,甚至蛞蝓。之後雖然證實毒菌真正的源頭是德國境內一家農場生產的「毒」豆芽,但該農場為了推卸責任,竟然稱病菌是由從中國進口的紅豆導致。這些人為什麼總是有意無意地把壞事栽贓到某些特定的國家呢?

食品安全中的種族歧視?

「優越者」的替罪羊

在歐洲歷史上,西班牙被它的西歐鄰居們當成災禍的替罪羊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20世紀初的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班牙就曾被當做「西班牙流感」(人類歷史上最致命的傳染病,在1918~1919年曾經造成約10億人感染,2500萬到4000萬人死亡,當時世界人口約17億人)的肇始國而備受責難。雖然事後證明,「西班牙流感」其實源於大西洋對岸的美國,但這場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疫病卻並沒有被更名為「美國流感」,而是被永遠地「栽贓」給了西班牙。這不是西班牙第一次被「栽贓」,16世紀傳入歐洲的梅毒等疾病,原本是從美洲傳過去的,卻被西歐各國稱為「西班牙病」。

西班牙之所以時不時成為替罪羊,同其經濟落後是密不可分的。西班牙在14~15世紀歐洲人開闢新航路的過程中,同葡萄牙走在了最前列,並在16世紀成為世界第一的「超級大國」,美洲殖民地的金銀源源不斷地運往西班牙,西班牙人特別是權貴階層也成為了全歐洲最富有的財主,他們強大的購買力使西班牙成為歐洲各國最受歡迎的主顧。那時候,歐洲也曾爆發過大規模的流感和鼠疫,但沒有哪個國家敢於將罪名扣到西班牙人頭上。事實上,梅毒傳入歐洲後,最早是被西班牙人稱為「高盧病」的,當時的英國、義大利等國也因為西班牙的強大而認同了這一稱謂,甚至在專門的醫學著作中都以「高盧病」指代梅毒。

而到了17世紀,西班牙由於不敵英國的挑戰而一蹶不振,在後來的工業革命和歐洲瓜分世界的狂潮中,始終落後於其他國家,甚至連比利時、荷蘭這樣的小國都不如,因此逐漸遭到西歐鄰居們的歧視,梅毒也從「高盧病」變成了「西班牙病」。

同西班牙一樣因為落後而遭受鄰國歧視的國家還有很多,仍以梅毒為例,過去俄國人稱之為「波蘭病」,波斯人稱之為「土耳其病」,而東亞的日本則稱其為「支那(對中國的蔑稱)病」。這些嫁禍栽贓的稱謂並不能說明這些疾病的真正發源地,事實上,那些污衊鄰國的國家也並不在乎疾病的發源地真正在哪裡,它們之所以這麼做,主要是在表明自身民族「優越性」的同時,又給自己敵視的鄰國強加了某種道德上的罪責,可謂一舉兩得。

「中國食品威脅論」中的霸權心態

最近幾年,「中國製造」席捲全球,伴隨而來的是西方媒體對「中國製造」的質量和安全肆意貶低,尤其是經常藉助某些事件渲染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好像中國食品就是「有毒食品」的代名詞。

在食品安全問題上,中國相關的安全標準和監控體制相比許多西方國家而言,的確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任何國家食品安全機制的建立、健全都需要一個過程,20世紀初的美國食品業同樣在商業利益的驅使下黑幕重重,連當時的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都曾因看到揭露食品行業黑幕的報道,而噁心地將吃了一半的香腸扔出窗外。而且,近幾十年來,英國有瘋牛病、口蹄疫,法國有李斯特桿菌,德國有這次的「毒」豆芽,這些發達國家至今也同樣無法避免自身食品安全事故的出現。

但西方為什麼總是熱衷於把中國渲染成一個「食品有毒」大國呢?這就是西方高高在上的文明優越感在作祟。中國在近現代歷史上可謂多災多難,並因此長期落後、貧窮,這就使一些發達國家一直對中國帶有一種偏見,認為只要是中國人製造的東西就一定是低劣的、不值得信任的,因此它們總是對「中國製造」另眼看待。食品安全問題就是這種歧視心態的一個縮影。

例如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爆發的美國「毒」狗糧事件中,肇事者本來是一家加拿大的寵物食品公司,但最終被列入黑名單的卻是幾家為該公司提供原材料麥麩的中國公司,因為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宣稱在麥麩中發現的三聚氰胺是罪魁禍首。但實際上,狗糧中包括雞肉、魚肉、葵花籽油、軟骨粉等幾十種原料和十幾種添加劑,其中麥麩所佔分量極小,而這幾家背上黑鍋的中國公司所提供的麥麩,又只佔那個寵物食品公司整個麥麩供應量很小的一部分。

「毒」狗糧事件發生後,美國一些媒體不遺餘力地借題發揮,一度將整個「中國製造」大肆渲染為低劣、廉價甚至是「假冒偽劣」的代名詞,這其實是美國自以為優越、骨子裡看不起中國人的霸權心態在作祟。

飲食文化不同導致的歧視

此外,西方國家苛責中國食品不符合其安全標準,不少時候是由中西相關標準的差異造成的,而並非中國的食品本身質地低劣。例如從飲食習慣上看,西方人喜歡喝生水、鮮奶,吃生的蔬菜,肉類也喜歡吃三分熟,而中國人很少吃生食和半生不熟的食品,喝開水而不喝生水,因此按照西方人的飲食習慣,食品安全的標準自然要高出許多。

更何況,中國食品的安全問題恰恰是因為受到西方文明的影響而出現的。舉個例子,中國人自古愛吃油炸食品,而且吃了上千年也沒發現有什麼問題,油香四溢的油餅、油條、饊子早已成為了中華飲食的特色符號。但如今,它們卻變成了「垃圾食品」,成為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對象,難道是中國人吃了這麼久卻一直沒有發現嗎?

中國古人油炸食品所用的是傳統工藝加工而成的植物油,非常安全。而現代工業生產的植物油中大都存在「反式脂肪」,這是把植物油做氫化處理變成固態油時形成的一種脂肪,目的是為了節約成本,便於運輸和保存,但卻改變了我們身體里正常的新陳代謝,增加了人體內的膽固醇,使人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再者,為了防腐和讓顏色好看,食用油中還會加入致癌的亞硝酸鹽;為了使油炸食物鬆脆的口感,還會加入含有硫酸鋁鉀或硫酸鋁銨的膨鬆劑,同樣危害健康。

可見,以油炸食品為代表的中國食品的集體「墮落」並非中國人自願使然,而主要是拜西方工業化所賜——在西方憑藉工業化造就的強勢侵入中國後,中國原本的自然經濟體系被摧毀,只能被動地融入這種國際化、工業化的生產和經營體系。因此而出現的種種問題,最終又成為中國食品「不安全」的種種罪狀。這對一個發展中國家是很不公平的。

在全球分工合作的時代背景下,食品從加工、分裝、運輸、儲藏到銷售的各個環節經常會涉及許多國家,食品安全問題本身就是個國際問題。發達國家一味地居高臨下指責發展中國家的食品問題,是無濟於事的,只有依靠各國在安全標準制定和衛生監控等領域的通力合作,才能妥善地解決食品安全問題。

作者寫於2016-01-17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識百科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害怕轉基因?

TAG:知識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