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這也許是大詩人王維留下的唯一書畫真跡,可惜卻在日本

這也許是大詩人王維留下的唯一書畫真跡,可惜卻在日本

他是「春來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處尋」的王維;他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的王維;他是「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的王維;他更是「孰知不向邊庭苦,縱死猶聞俠骨香」的王維。但今天,他的身份是——畫家王維。

傳 王維《江干雪霽圖》日本私人所藏

大唐的風範,至今仍在閃耀著不息的藝術光芒。若唐朝的才華共有一石,李杜獨佔八斗,王維則必得一斗。王維不僅詩作了得,還精通書畫、音律,故世有「李白是天才,杜甫是地才,王維是人才」之說。王維與李白同為701年生人,與李白一樣,王維也一心出仕報國,但無奈李白直到走完坎坷的一生仍是一介白身,而王維卻官拜尚書右丞,是個正四品的官職,留下了個王右丞的名號。

傳 王維《雪溪圖》台北故宮博物院藏

相較李白,王維已是贏家,他還比李白還多了一項加分技能,那就是繪畫。作為唐代優秀的田園和邊塞詩人,王維同時也是那個時代最優秀的畫家之一,他畫作繁多,並曾著有《山水訣》闡述山水畫的作畫方法。蘇軾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因其清新淡遠,自然脫俗的風格,創造出一種「詩畫兼容」的意境,在詩畫界樹起了一面不倒的旗幟。

王維「不衣文采」的創作思想,對後世文人畫影響很大,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舊唐書》中曾提到王維的畫:「如山水平遠,雲峰石色,絕跡天機,非繪者之所及也」。王維晚年隱居輞川時,有詩句云:「老來懶賦詩,唯有老相隨。宿世謬詞客,前身應畫師」,也顯露了本人對畫師這一身份的看重。

傳 王維《輞川圖》日本聖福寺藏

晚年居藍田輞川,多寫隱逸生活和談禪說佛之作。兼通音樂,工書法,精繪畫,擅畫平遠景常以「破墨」寫山水松石,曾繪《輞川圖》。後人謂山谷郁盤,雲水飛動,筆力雄渾。明董其昌推為山水畫「南宗」之祖。並說「文人之畫,自王右丞始」。可惜,由於年代久遠,王維之畫作傳世極少,所存多為摹本。

現學術界公認的與王維相關的畫作主要有:《雪溪圖》、《江干雪霽圖》、《輞川圖》、《長江雪霽圖》和《伏生授經圖》。《雪溪圖》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但已許久未露面,右上方書「王維雪溪圖」五字,此畫普遍認為是五代的作品;《江干雪霽圖》藏於日本私人藏家手中,缺少參考依據;《輞川圖》為王維所作單幅壁畫,原作已無存,現日本聖福寺所藏為宋代摹本;

傳 王維《長江雪霽圖》台北故宮博物館藏

《長江雪霽圖》有兩個版本,一卷藏在夏威夷檀香山藝術博物館,這件近似於白描,空勾無皴,裝飾感強;另一件藏台北故宮,應為南宋人臨本,風格與溪山暮雪圖近似,台北故宮這卷只畫了長卷的後半段。那麼,最有可能是王維真跡的,就只剩下被阿部房次郎帶到日本,現藏於大阪市立美術館的這幅《伏生授經圖》了。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伏生授經圖》

如果說藝術都是相通的,由此推想王維的書畫水準,當然也差不到哪去。《舊唐書》上記載,他的書法工草書隸書,評價其畫,「書畫特臻其妙,筆蹤措思,參於造化。而創意經圖,即有所缺」,讚賞之餘略批評其構圖方面有缺陷。王維隨以山水畫著稱,但唐代繪畫人物畫仍很發達,王維也擅畫人物畫。

明 杜堇 《伏生授經圖》 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

《伏生授經圖》畫的是漢初名儒伏生,歷代多有表達此主題的作品。伏生,原名叫伏勝。「生」是尊稱,「先生」的意思。他是秦漢時期著名學者,學術界公認他是今文《尚書》最早的傳播者。秦始皇焚書坑儒後,儒學受到極大打擊。西漢文帝時,天下安定,朝廷開始著手搜集以前散失的各種典籍。當時漢文帝想找一位懂得《尚書》的人,可找遍天下只有伏生一人。可是這時伏生已經九十多歲了無法進宮,文帝只得派晁錯前去向伏生求教。

《伏生授經圖》中伏生形象

《伏生授經圖》中畫的就是伏生向晁錯授課的情景。秦始皇焚書坑儒時,伏生把典籍藏於牆壁,使之得以保存。漢文帝因其通曉《尚書》而派官員向他問學,於是有《書經》傳世。唐朝褒揚儒學,伏生被封為儒家聖賢。畫中的伏生瘦骨嶙峋,頭戴方巾,身披輕紗,坐於蒲團上,右手持卷,左手指點,雙目圓睜,大約正講到緊要之處吧。

《伏生授經圖》局部

首先我們來看伏生的穿著。一改秦漢時期儒生穿袍帶冠的形象,伏生袒露雙肩,所穿服裝酷似今日女子的弔帶裙,肩上還披了一抹薄紗。因為作者筆法栩栩如生,伏生的衣帶極有質感。一個九十餘的老儒為何這樣穿著如此前衛?

楊子華《北齊校書圖》中的抱腹和心衣

其實畫面中伏生所穿的是漢魏時期的典型內衣。東漢末劉熙《釋名》中記載當時有幾種衣物,大抵都屬內衣之流:「帕腹,橫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帶,抱裹其腹,上無襠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鉤肩,鉤肩之間施一襠,以奄心也」。伏生授經時已經」年九十餘,老不可征「,很有可能是在卧室中給晁錯講經,在居室內身著內衣並不奇怪。 其實,更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在王維眼中,伏生無疑是白衣中的大賢,鬧市中的隱者,描述這樣的人物,只怕不自禁地帶上了「魏晉風流」的想像。

《伏生授經圖》局部

實際上,中國傳統畫作中不重視透視的特點表現得十分清晰,但講究以畫傳神的一面則更加突出。畫作中最為突出的,莫過於伏生的表情 描繪,老年人睿智而溫潤的雙眼,準確地體現著這位老儒歷盡千帆,揮灑自如的氣質,讓我們能夠感到伏生講經時專註脫俗的神情。

中國古代的繪畫,一方面不重視透視和光影變化,另一方面,卻又對一些細節要求極度的寫實。《夢溪筆談》記載,「歐陽公嘗得一古畫牡丹叢,其下有一貓,未知其精粗.丞相正肅吳公與歐公姻家,一見曰:"此正午牡丹也.何以明之?其花披哆而色燥,此日中時花也;貓眼黑睛如線,此正午貓眼也.有帶露花,則房斂而色澤.貓眼早暮則睛圓,日漸中狹長,正午則如一線耳."正午畫貓,貓的瞳仁被畫成一線而不是午夜的渾圓,就是這種典型。

《伏生授經圖》局部

王維在這幅畫中,也不無這樣寫實的筆法。比如,細看畫中,其實共有三冊書,卻材料不同。桌案左腳下方,有一書,材料為竹簡,伏生腳前,有一書,為絹卷,而伏生手中持的,又明顯是一紙張製成的書卷。漢代之前,書籍多為竹木簡,偶用昂貴的絲綢製成絹卷,而紙張恰好是漢代發明的。王維這種畫法,恰好反映了當時文字載體混雜的狀況。

《伏生授經圖》局部

不過,儘管在西漢的墓葬中有紙張出土,其質地卻十分粗糙,不適合書寫,真正能用於制書要到東漢蔡倫之後,伏生大約是來不及使用的。王維在這一點上,亦並未深究,大約是覺得既然漢代已經能造紙,讓伏生用一用也不算太離譜。不過,也許將來的考古發現會證明王維比我們更了解漢朝的造紙技術,那也不是不可能的。

《伏生授經圖》局部

桌案上有筆和硯台,毛筆已經與今日沒有太大區別,硯台卻形制古樸簡單。伏生所倚的几案是一種長條形的矮桌,兩端案頭有翹頭,支腳是弧形的,這種形制在漢魏的壁畫和畫像石上常能看到,到了唐代依然沿用。漢代已經用硯,但不注重材料,大多使用陶硯,石硯。這樣的習慣直到王維的時代依然如是,雖然唐代端硯已經出現,但尚未如後世那樣被人重視。要是在這幅畫上出現了精美的硯台,那就該證偽專家來認真鑒定一下了。

《伏生授經圖》局部

順便說一句,此畫中伏生衣帶的畫法,被認為有了吳道子「吳帶當風」的真意,說明此畫確出於大家。但也正是因為這種畫法和王維其他傳世作品的風格有所不同,有人頗懷疑《伏生授經圖》並非王維所繪,而是與他同時代的其他高手所為。對此,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專家們認為王維本人所繪的看法更佔上風。

對於此畫作的真偽,國內專家也尚無定論。但印宋徽宗在《宣和畫譜》中記載「王維寫濟南伏生」,此卷在技巧上有明顯唐朝繪畫的特色,而且有宋徽宗的印。上海美術館專家丁羲元認為此畫著錄詳備、流傳有緒。從《宣和畫譜》中宋高宗的題籤,到「宣和中秘」印記。從明代被胡惟庸所藏的經歷,到胡惟庸案之後被收於內廷的記錄,到最後在1925年被日本人阿部房次郎帶入日本。如此完整的流傳脈絡之下,結合王維的技法特徵,丁羲元認為此畫為王維真跡毋庸置疑。

其畫右上方有「王維寫濟南伏生」一行縱書,因歲月剝蝕斑駁不清。對比文獻記載,該圖宋代為宮廷秘府所藏,這一行題字正是宋高宗親筆。這說明至遲在宋代,該畫已經增加了一層絹制底襯,有效地進行了對其的保護。這方底襯左右各比原畫長出三分之一,左側有15枚收藏章,右側有17枚,可見其收藏輾轉的經歷之複雜。

在宋代底襯下方,是一幅淺白色長卷,原畫位於右端,左側則為歷代收藏者所增題跋。其中,題跋者不乏劉墉這樣的名人。最後一位題跋者,是嘉慶年間曾擔任吏部尚書的宋犖。從跋文可以看出,直到此時,該畫依然是皇家所藏,偶有特別幸運的大臣可以得見。這與阿部房次郎家族從清宮流出品內收集到此畫的敘述是吻合的。

《伏生授經圖》部分題跋

從1943年,阿部房次郎的長子阿部孝次郎將《伏生授經圖》交給大阪市立美術館,至今已過去75個年頭。其間幾經維護,小規模的維護在該館內的專門修理室進行,遇有需要進行較高級維護時,則交給京都大學進行。 因為該圖流傳途徑較為簡單,未經過多輾轉,始終有較為專業的養護,故此雖然已經將近一千五百春秋,依然清晰如故,保存完好。根據大阪市立美術館的工作人員所述,《伏生授經圖》的狀態很好,氧化進展緩慢。只要保護措施得力,在百年之內,應該仍可以較好地保存它的風貌。

《伏生授經圖》部分題跋

對於此畫是否為王維真跡,學術界尚無明確定論,但在已知傳為王維所繪書畫作品中,這應該是目前最可能為王維真跡的一幅。如果尚不去討論作者是誰,但就畫作本身就是一個對漢朝習俗以及唐代繪畫技法的極佳學習。再加上畫面中的人物姿態自然,好像是照相機隨意拍攝的一個生活場景,沒有做態。從人物到案幾、蒲團等圖都畫的較為工整,線條也具有很高的水平,日本國美術史家大村西崖認為此畫「畫法高雅,真令人彷彿有與輞川山水相接之感」。

我們如果想去了解畫作的歷史原貌,好似鏡里觀花。不如輕聲吟誦這些傳頌千年的名句「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方可暫時擱置時空的阻隔,去接近那顆藝術心靈對線條、色彩、氛圍和一切詩意圖景的敏感悸動,去感受塵封在千年歷史中的——「右丞風骨」。

本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歡迎關注[飾迦]微信公眾號:shjia2017

「飾迦」致力於原創古董首飾設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飾迦 的精彩文章:

古玉為何難仿?
元青花的魅力 走進大英博物館

TAG:飾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