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清朝滅亡後旗人主動剪辮,漢人反倒死活不肯,實情令人唏噓悲哀

清朝滅亡後旗人主動剪辮,漢人反倒死活不肯,實情令人唏噓悲哀

原標題:清朝滅亡後旗人主動剪辮,漢人反倒死活不肯,實情令人唏噓悲哀


清朝滅亡後旗人主動剪辮,漢人反倒死活不肯,實情令人唏噓悲哀


麻煩女人分享

眾所周知,中國在漢唐宋明時期之所以能長時間領先於世界,主要是因為這些王朝都有著較為開放的態度,方才孕育出許多大膽創新之舉,真正做到了包容世界。然而這種思想自滿清入主中原後,就不斷走向衰亡,近三百年的奴化教育開始推行。



▲清初剃髮易服油畫


於是人們驚愕地看到——在大清滅亡以後,旗人非常輕易地就剪掉了自己的辮子,反倒是各地漢人卻寧死不剪。由於中國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豈敢毀傷」的觀念,因此出於孝道仁義,人們都絕不會輕易改變自己的髮飾和穿著。很多時候,一旦髮飾改變了,就意味著民族文化丟失,而中華文化都不在了,所謂的國家自然也就覆滅了。


▲現代人所穿的明代服飾


也正是深諳漢人心理,所以在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滿清入主中原後,下令強行要求漢人們必須按照滿清的民族特點,改變自己的服裝和髮飾。為了壓制漢人,統治者還宣布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高壓政策,哪怕血流成河也要強行實施。因為這個髮飾,數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漢人橫遭劫難。


按照常理而言,漢人最後迫於生命危險而剃髮留辮後,應該是想著有朝一日恢復往昔服飾衣冠,然而事實上並沒有如此。這主要是因為滿清推行了近三百年的奴化教育,為了防止漢族人不忘舊日,滿清把所有有關過去服飾、發誓的書籍都封殺了,一律列為禁書,甚至在清廷編寫的《明史》里也不敢留下一個關於髮飾的文字。


▲清朝士紳舊照


久而久之,漢人都認為留辮子乃是理所當然,穿長袍馬褂乃是天經地義,頂戴花翎更是皇恩浩蕩。留著辮子的讀書人,每日誦讀著四書五經,篤信「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乃聖人之言,自當謹遵。所以,這個時候的漢人對待辮子就跟過去的漢人對待自己的髮飾一樣,認為這是自己的民族必備的特徵,不可剔除也反對更改。


這也正是漢人在反抗留辮近三百年後,為何又反抗剪辮的原因所在。在浙江嘉興縣,漢族百姓召集了幾千人,攻擊要剪辮的鄉紳。在山東昌邑縣,有27個進步士人因為剪了辮子而被群毆致死。在山西,一直到民國七年(公元1918年)當地人才真正把所有辮子剪完。



▲末代皇帝溥儀剪掉的辮子

許多被強行剪去辮子的漢人們,在被剪辮子時無不痛哭流涕,彷彿自己擔憂沒了辮子就可能沒命一樣。這其實就是奴化教育的可怕,它讓所有人都忘了漢族本來的樣子是什麼,都以為辮子才是自己的民族特徵,乃至用生命捍衛本來就不屬於自己民族的東西。除了在髮飾、服飾上進行了奴化教育外,滿清統治者還積極宣傳主奴思想。


在清朝以前,漢族講究「男兒膝下有黃金」,除了「跪天地,跪父母,跪君王」外,不可以輕易下跪。然而滿清卻想把全國的漢族百姓培養成貴族的奴隸,不僅是面對君王要下跪,面對貴族也要下跪,平民都是奴才,貴族才是主子,甚至「奴才不敢」都成了很多讀書人的口頭禪。



▲民國時期強制剪辮子

這種思想造成了很多漢族人都默默接受了自己為「奴」的事實,思想上已經把自己當奴才了,行為上自然也是了。所以漢族人在面對剪辮之時,擔心的是朝廷一旦復辟,自己的辮子沒了那可該怎麼辦,如果連做奴才的資格都沒了,那豈不是會死?這種心理,在魯迅先生所寫的《風波》一文中展現得淋漓盡致。因此,清朝國祚雖然只有276年,但卻給傳承數千年的華夏文明帶來了重創,中國一下子丟失了「包容世界」的心胸和氣度,造成了閉關鎖國的嚴重局面,最終使國家積弱,清朝也隨之走向覆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麻煩女人 的精彩文章:

科普:當軍人遇到警察,誰聽誰的指揮?

TAG:麻煩女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