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德銘故居今日揭牌
原標題:盧德銘故居今日揭牌
在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犧牲91周年之際,9月25日,盧德銘故居揭牌儀式和盧德銘生平事迹展在自貢市自流井區仲權鎮竹元村舉行。
盧德銘於1927年擔任秋收起義總指揮,為掩護部隊突圍而壯烈犧牲,年僅22歲。他用短暫的一生為中國革命和新中國成立做出了卓越的歷史功績,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盧德銘故居也被評為「四川十大紅色文化地標」。
在竹元村獅子灣,修林密竹中掩映著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小青瓦、樁板牆,盧德銘烈士的生平事迹一一陳列於此,透過歷史的煙塵,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塵封的往事。
秋收起義總指揮盧德銘烈士1905年就出生在這裡,至今仍有不少人前來尋覓英雄的足跡。
盧德銘少年時期受五四運動影響,閱讀了《新青年》等進步書刊,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1924年2月,盧德銘持同盟會會員,孫中山秘書李筱亭的信函拜見孫中山,經孫中山面試、推薦,被黃埔軍校破格錄取。在黃埔軍校學習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5年2月,盧德銘參加討伐軍閥陳炯明的東征戰役,任學生軍偵察隊長。同年6月畢業留校,在政治部組織科當科員。11月,調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任第二營第四連連長。1926年5月,獨立團擔任北伐軍先鋒,從廣東省肇慶出發,挺進湖南。6月初,盧德銘率部堅守安仁縣城以北的淥田鎮,不僅打垮了進攻之敵,還主動發起反擊,全殲殘敵,受到葉挺的稱讚。在平江、汀駟橋、賀勝橋等戰鬥中,盧德銘指揮果斷,身先士卒,屢建戰功,晉陞為第一營營長。攻克武昌後,獨立團改編為第73團,盧德銘任參謀長。
1927年6月,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面總指揮部在武昌成立警衛團,盧德銘受中國共產黨的委派擔任團長。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日,他率部開赴江西,未趕上南昌起義,遂轉移到江西修水與平江、瀏陽農軍會合。
9月,盧德銘率警衛團參加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任工農革命軍第1軍第1師總指揮、中共湖南省委前敵委員會委員。起義受挫後,在9月19日的文家市前委會議上,毛澤東主張放棄攻打長沙,把起義軍轉移到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山區。
盧德銘堅決支持毛澤東的主張,認為再攻長沙就有全軍覆沒的危險。這一意見,對於會議統一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會議經過激烈爭論,最後通過了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決定部隊沿羅霄山脈向南轉移。
9月25日拂曉,起義軍從蘆溪出發南進。當行進到山口岩時,後衛第3團遭到敵軍伏擊。在這危急時刻,盧德銘挺身而出,率領一個連的兵力前往增援。他指揮部隊搶佔制高點,用猛烈的火力還擊敵人,同時指揮被打散的第3團官兵迅速向前衛部隊靠攏。在這場惡戰中,盧德銘不幸身中數彈,壯烈犧牲,年僅22歲。
對盧德銘深為賞識的毛澤東聽到噩耗時,痛惜不已,他悲憤地大呼:「還我盧德銘」。
自流井是盧德銘的出生地,江西蘆溪縣是盧德銘的犧牲地。
9月25日,在盧德銘故居揭牌儀式上,蘆溪縣向自流井區贈送以紀念秋收起義和盧德銘烈士為主題的兩幅主題畫。
今年4月,兩地簽訂了區縣友好合作協議,在挖掘、宣傳和弘揚盧德銘精神過程中密切配合,互相支持。
在蘆溪縣的盧德銘烈士陵園,仍然保存著關於他南征北戰之餘,寫給家人信件中的一些片斷,既彰顯著這位革命者的執著信念,也閃現出一名在外遊子對親人、情人的真摯思念。至今讀來,仍令人動容。「如果瑞勤(盧德銘未婚妻)真要等我,則我對她有幾點要求:一要讀書;二要革命;三不要纏腳。……」
革命的征程,讓他經歷戰爭的殘酷。然而,對家人的思念也時常「折磨」著這位英勇善戰的鐵血英雄。盧德銘在一封家書中直言:「我不是不懷念家庭,其實我也想念父母及兄嫂侄兒等……在夢中我曾發囈語,呼喊權一(盧德銘的大侄子)、少南(盧德銘的小侄子)。醒來時同志們笑我說,參謀長還在思鄉呢!」
盧德銘的家書,見證著他短暫而輝煌的一生。而他的革命事迹,也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 盧德銘的侄孫女陳國英告訴記者,德銘精神一直影響著這家人,從母親那一輩就受到他的革命思想影響至今。
為紀念盧德銘的革命事迹,上世紀80年代初,蘆溪縣在盧德銘的犧牲地建立了烈士陵園。此後,又相繼進行改擴建。
據了解,1987年改建後,盧德銘烈士陵園平均每年接待的參觀瞻仰者不少於4萬人,成為當地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自流井區也先後將仲權中學改名德銘中學,修德銘路、塑德銘像、建陳列室,圍繞「重塑盧德銘精神、打造紅色歷史名片」,開展盧德銘烈士英雄事迹主題報告會、採風及書畫、攝影、詩文徵集等系列活動,讓德銘精神代代傳承下去,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和革命傳統。
來源:川報觀察
監製/王曦 主編/余靈 本期編輯/李冉
TAG:自貢廣播融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