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首最具霸氣的詠月詩,一首兩位帝王合作完成,一首落魄書生寫就
自古以來,月亮就是美好的象徵,望月懷遠,對月抒懷,見月思人,已經成為騷人墨客的傳統。早在三千多年前的《詩經》中,描寫月光下美麗女子的《月出》一詩,寫得迷離徜恍,極具詩情畫意,讀之令人如痴如醉。望月懷人的迷離意境和傷感情調一經《月出》開端,後世的同類之作便源源不斷。而當中秋賞月成為節日習俗之後,月亮更是與文學、與詩人結下了不解之緣。
幾千年來,文學家們給我們留下了難以數計的詠月詩詞,其中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名篇名句俯拾皆是。最為人稱道的比如張九齡的《望月懷遠》,其首二句「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讓多少人玩味不已,讓多少人魂牽夢繞;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願望,成為了普天之下人們的共同心聲;王建的《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用一種疑問的委婉語氣道出了綿綿的秋思,令人感到深沉蘊藉;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更是以月為主體,以江為場景,描繪了一幅幽美邈遠、惝恍迷離的春江月夜圖,抒寫了遊子思婦真摯動人的離情別緒以及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表現了一種迥絕的宇宙意識,創造了一個深沉、寥廓、寧靜的境界……古代文人關於「月」的名篇不謂不多矣,然而,這些詩作有一個共同特徵,都是抒寫文人的兒女情長,纏綿旖旎有餘,雄渾豪氣不足。而古代一位帝王的詠月詩作卻別開生面,大氣磅礴,完全是另一番境界,令人耳目一新。這位帝王就是大宋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帝王寫詩非自趙匡胤開始,劉邦、李世民等都有傳世之作。詩寫得最好的也不會是趙匡胤,至少劉邦的《大風歌》要出名得多。但說到「詠月」詩,可能就非說趙匡胤不可了。但很遺憾,趙匡胤的這首「詠月」詩卻只有「半首」。
據說趙匡胤一生只寫過一首半詩,其中一首是「詠日」詩。據《庚溪詩話》記載,趙匡胤黃袍加身之前,有一天晚上和一幫弟兄在靈山寺聚會,眾人觥籌交錯,興緻很高,不知不覺已經天亮。當朝日升起時,金色的光芒灑向大地,讓人頓時心生萬丈豪情。面對此情,趙匡胤隨口吟出了一首「詠日詩」。
詠初日
趙匡胤
太陽初出光赫赫,千山萬山如火發。
一輪頃刻上天衢,逐退群星逐退月。
趙匡胤是行伍出身,只是粗通文墨,因此寫出的這首詩不是很工整,平仄韻律也不甚講究,但是任何人都可以看出,這首詩立意不凡,具有氣吞山河、一統天下的帝王之志。這首詩詩意質樸而又粗獷,境界開闊而又壯觀。氣勢磅礴,寓意深刻,形象生動,是一篇比較成功的述志之作。
北宋初期,南方的南唐諸君、群臣等都擅長詩詞,他們也常常以此為自豪,而瞧不起北方宋朝的君臣,認為宋人不過是只會耍槍弄棒的粗魯武夫而已。在與宋朝的接觸中,往往想以口舌之辯難倒對方,以求得外交上的勝利。當宋軍圍困金陵時,南唐派才士徐鉉與宋軍談判,目的是想以口舌解圍。徐鉉學識淵博,談鋒甚健。他見到趙匡胤時,極力誇耀南唐國主李煜的才藝,並說其《秋月》詩天下聞名。趙匡胤聽後大笑道:「這是寒士的詩,我是不念這樣的詩的。」徐鉉不服,請趙匡胤也作一首詩給他看看。這時,文武百官驚懼相視,趙匡胤卻從容吟道:「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徐鉉聽完大驚,「殿上稱壽」。
這首詩和《詠初日》詩一樣,也是趙匡胤的言志述懷之作,顯示了他意欲開創基業的抱負與氣象。宋人陳岩肖評價這兩句詩說:「大哉言乎,撥亂反正之心見於此詩矣。」(《庚溪詩話》)只可惜,這首詩只完成了這兩句,雖說趙匡胤只完成了半首詩。但是,在當時卻成為了碾壓歷代文人詩作的詠月名篇。據說後世無人敢續作,直到明朝,朱元璋才把這首詩續作完成。
詠月詩
未離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萬國明。
朗朗浩浩照長夜,掩盡微微無數星。
滔滔宏願因之起,挺軀來濟蒼生靈。
恆持此志成永志,百戰問鼎開太平。
而兩位帝王合作完成的這首《詠月詩》,更具豪氣與霸氣,從此無人能夠超越。
除了兩位帝王合作的這首詩外,曹雪芹在《紅樓夢》中借賈雨村之筆寫出的《對月寓懷》也頗具霸氣:
對月寓懷
時逢三五便團圓,滿把晴光護玉欄。
天上一輪才捧出,人間萬姓仰頭看。
這首詩的前兩句並無特色,後兩句卻透出氣象不凡,抱負不淺。他一旦有出頭之日,就要使「人間萬姓仰頭看」,由此可以看出這個落魄的窮書生野心之大,雖然他名利心夠大,其志向卻是一般人所不及的。
文中圖片來源於網路,版權歸原作者。如不慎觸犯了您的權益,請聯繫刪除。
※歷史上「如懿」並不「如意」,貴為皇后待遇不及妃,兒子終生無封
TAG:建文說娛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