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藥丸應用需謹慎,數字技術進入醫療領域尚存道德倫理障礙
專家警告:數字技術在醫療領域的滲透應當謹慎進行。
在數字技術無孔不入的今天,人們對智能藥丸的興趣日益高漲。但日前,伊利諾伊大學芝加哥分校(UIC)的研究人員在《美國生物倫理學雜誌》上發文,提醒醫護人員:在配套的醫療設備尚未成熟前不應過快將智能藥丸帶入到醫療領域,同時,公共政策制定者也需要充分考慮到這一點。
智能藥丸,也稱數字藥丸,是內置有可食用微型感測器的處方藥物,服用後,該藥物能在體內釋放藥物成分並通過向外部設備發送信號的方式作出反饋。2017 年,經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首例用於人體的智能藥物,可用於治療精神分裂症、躁鬱症及重度抑鬱症。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一些支持者認為,這項技術可以追蹤並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這項技術帶來的效率提升能夠幫助節省巨額的醫療支出。而另一方面,也有人持不同意見,認為這項技術在患者的隱私保護和數據安全方面存在風險。
對此,熟悉與醫療相關的法律和道德問題的專家 Eric Swirsky 說,支持者和反對者的觀點都有可取之處,但雙方的關注點都偏離了問題的核心。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UIC 應用健康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和健康信息科學臨床副教授 Swirsky 說:「我們需要知道的是,全面評判智能藥丸的效用,要遠比考慮依從性和患者隱私來的更加複雜。僅僅把這種藥物當作是監視患者依從性的工具是有失偏頗的,並且這樣做的後果更可能是導致患者的治療過程變得更加僵化,缺少靈活性。」
Swirsky 還認為:「智能藥丸還可能降低醫生和患者之間的聯繫。提高患者的用藥依從性非常重要,這項技術試圖快速地解決這項複雜的醫學難題,但這種嘗試往往會將複雜的問題簡單化。提高患者依從性是沒有捷徑可走的,它需要在家庭、工作和醫護人員等方面共同作出努力,而改善患者的情緒就更是如此了。」
例如,首例獲 FDA 批准的智能藥丸現已用於精神分裂症患者。這些患者常有被監視妄想症,因此並不相信藥物及醫護人員。Swirsky 說:「我們知道持續用藥有助於患者康復,因此利用這項技術讓患者更加配合治療是有益的,但另一方面,考慮到患者獨特的病症和極易再次受到傷害的因素,這種帶有些許監視意味做法又可能是不道德的。」
(來源:麻省理工科技評論)
UIC 應用健康科學學院生物醫學和健康信息科學副教授 Boyd 則表達了另一種看法:「最重要的不是這項技術的成本和收益問題,而是技術和數據的合理使用能夠極大地改善我們的生活。
「每個人的健康信息都是最私密的,我們在推動醫療科技發展的時候需要格外謹慎,否則將會破壞了醫患之間的信任,」Boyd 補充道。
研究人員總結道,只有在患者和醫生通力合作的前提下,這種健康信息技術才能發揮最大效用。此外,沒有什麼神奇的技術是可以快速修復現代醫患關係的裂痕,與其使用那些自己完全不懂的技術,患者們向醫務人員尋求幫助依然是目前更好的選擇。
※癌症治療加速器問世!CRISPR和免疫療法實現雙劍合璧
※Arm建網站怒懟RISC-V被打臉,開源處理器架構已對Arm產生巨大威脅
TAG:DeepTech深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