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一奇此兩輪之物從未見過;二奇僅憑兩輪居然不會倒地

上海是中國最早出現自行車的城市。據《上海新報》1869年11月24日記載:「茲見上海地方有自行車幾輛,乃一人坐於車上,一輪在前,一輪在後,人用兩腳尖點地,引輪而走。又一種,人如踏動天平,亦系前後輪,轉動如飛,人可省力走路。不獨一人見之,相見者多矣。」

尚處在清末的上海老城廂的路上,便已出現騎自行車的人。不過,領風氣之先的還是以洋人為主,這些居住於上海灘的外國僑民多是拿它來作為健身運動;後來也逐漸有一些華人在使用,也多是一些家境殷實的少年,以此作為炫耀的物件。1884年,著名的《點石齋畫報》刊登《西婦善御》一文,敘述上海交通云:「以小車、東洋車、馬車為多,間有華人乘西人所創之兩輪腳踏車者。」還有文章曾羅列了一批上海灘最早擁有腳踏車的人,分別是:顏福慶(上海聖約翰書院教員)、顏惠慶(聖約翰書院學生)和唐露園等人。他們都曾留學歐洲,學會車技,並將自行車首先帶入上海。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雖然此時只有少數中國人能騎自行車,但中國人對自行車充滿好奇。一奇當然是此兩輪之物從未見過;二奇是人能夠坐於其上,僅憑如此細細兩輪居然不會倒地。寓滬文人用竹枝詞的形式表達他們對自行車的好奇之心。1883年,由《申報》館出版的《寰瀛畫報》上,配合圖文,發表了一首竹枝詞,盛讚自行車製作的奇巧:「前後勾聯兩車輪,不須手挽踏芳塵。」另外一首竹枝詞則驚奇於自行車的速度:「前後單輪腳踏車,如飛行走愛平沙。朝朝馳騁斜陽里,颯颯聲來靜不嘩。」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申報》預測:腳踏車將來必盛行

1897年,上海租界內圍繞自行車接連發生兩起極具影響的新聞事件,激起國人對此物的莫大興趣。

其一,公共租界為慶賀英國女王維多利亞登基60周年,在賽馬場專門舉辦了一場自行車比賽,英商字林洋行出版的中文報紙《字林滬報》對這場比賽進行了渲染:「腳踏車,乃一代步之器也……前數年,上海尚不多見,至近年來,始盛行之。本屆慶祝英皇之日,各西商喜腳踏車之多而乘坐者之眾也。」

第二樁新聞,3個平均年齡只有20歲的美國青年,騎著剛發明的新款腳踏車進行環球旅行,歷時520餘天,行程14322英里來到上海,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消閑報》辟出特刊,對3人的自行車環球游做了大量報道。3人的壯舉始於1896年7月20日,起始地為倫敦,由印度入中國,歷經漢口、蕪湖、蘇州等城市,1897年12月22日抵達終點上海。抵滬時,旅居滬上的外國人傾巢出動,騎著上百輛自行車蜂擁出城迎接,華人觀者如潮,一時蔚為壯觀。

如果前一事件只是讓國人認識到自行車有馬車、人力車所不能及的獨特魅力,後一事件則大大超越了國人對自行車的固有認識。僅靠如此單薄的一輛自行車,這3個洋人居然可以行駛如此長的距離,甚至可以環遊地球,這對當時國人來講實在是不可思議。

1898年4月1日《申報》以《腳踏車將來必盛行說》為題,在報紙的頭版位置刊登評論:「若夫不勞膏秣,不損貲財而又能捷若風霆卷舒甚便者,則惟西人所行之腳踏車。查腳踏車之制,不知起自何時,近數年來,滬上寓居西人多喜習此。每日黃浦灘一帶,此往彼來如梭織,得心應手,馳驟自如……而腳踏車之來,且日盛一日哉,則謹應之日是蓋未知。腳踏車為用之廣也。」《申報》此時就大膽地預言了自行車將來一定會盛行於中國。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百餘年前,自行車在很多人心中是西方文明的代表

此時,自行車不僅是件時髦東西,在很多人心中還是一種西化、文明、進步的標誌。1899年3月31日《遊戲報》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鄉農灌田以水車置田畔,兩足踏之即能挹彼注此。有某農人一日因事至滬,見泥城橋一帶乘腳踏車者絡繹不絕,歸而告人曰:『上海一種(外國)車子以兩腳踏之即能行動,其捷如飛。我國的車子一樣用腳踏,且所踏不止一人,然從未見過有一部能行動的,究竟是何緣故?』另一老農掀髯嘆曰:『此即中國人不及外國人之處。』」現今看來,自行車自然不好和灌水車相比較。但由此故事可見,自行車已作為西方文明的代表,令國人心服。

那個時期,上海青年用自行車作為道具來顯示其追逐時尚流行,幾乎成了一種標誌。《遊戲報》中又一記載,一個在外國學堂工作的上海青年教師,眼見腳踏車風行,認為此事亦西法之一端,倘不學習乘坐,會被學生看輕。於是托洋行的朋友也買來一輛,日夜操練。當其能馳驟於康庄大道時,左顧右盼,意殊自得。即使是馬車行來,也不避讓,險些釀成事故……從故事中青年騎車時的神情行徑可見,當時騎上一輛自行車遠勝於當今開一部法拉利跑車,實謂「台型扎足」。

《畫圖日報》之「上海社會現象」也刊載一幅題為「婦女亦乘腳踏車之敏捷」的水彩素描,配文講道:「自腳踏車風行滬地,初為一二矯健男子取其便捷,互相乘坐。近則閣樓中人,亦有酷喜乘坐者。每當馬路人跡略稀之地,時有女郎三五,試車飛行,燕掠鶯搔,衩飛鬢顫,頗堪入畫。」而那些女子騎車的曼妙身影,更是引領了很多家境殷實的婦女也開始學騎自行車。宋氏三姐妹之一的宋藹齡在其10歲生日(1899年)時,父親宋耀如送了一輛自行車作為生日禮物。日後,宋大小姐時常騎著自行車和父親一起去街上遊樂。

中國第一輛自行車,1869年出現於上海,樣子有點獨特


到公園玩或到郊外旅遊時,「許多自行車一起鬨出去,很熱鬧」

根據英國駐滬領事館貿易報告資料反映:1897年上海進口的自行車及零配件總值為1萬英鎊。首先來到上海市場的是美國產的自行車,有幾家英國商行在這裡開設代理處。報告編製人、駐上海的代理總領事滿思禮認為,隨著中國內地交通的改善,最後很可能會產生大量的自行車貿易。

1911年,上海郵政總局從英國購買100輛自行車,開始用自行車投遞郵件。這是自行車作為一種日常使用的交通工具,第一次投入到城市公用事業之中。自此,上海灘上的自行車開始有了私用和公用之分,此後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裡,公用自行車一直是許多特殊行業的必備工具之一。1933年,自行車又進入上海的電影院內,成為「電影跑片員」的交通工具。

20世紀二三十年代,郵政局、電報局、電話公司、公用局、警察局等眾多機關,紛紛為屬下員工配備標誌、顏色統一的自行車。私用作代步工具的自行車消費者逐漸擴展到各洋行里的職員和洋學堂里的學生。在當時的墨梯女校、中西女校等,自行車已成為流行的代步工具。

當時《新聞報》、《申報》、《上海新報》等各大報紙中,許多版面都遍布自行車廣告,售賣廣告語也由「商紳樂步」變為「大眾樂見之代步工具」等辭彙。比如得利車行兜售的英產「海格利斯自行車」,其廣告語為:「構造特殊、起乘安全、風行全球、到處歡迎、用以代步、經濟便利。」

自行車提升了人們的行動能力,擴展了人們的生活空間,在上海人生活中起了越來越大的作用。一生從事中醫的周仲英先生,回憶起自己年輕時候騎自行車的經歷,道:「假期或者是周末,我們約些朋友一起到公園裡去玩或到郊外去旅遊的時候,就騎自行車。一人一部,『三槍』、『飛利浦』較多數,『蘭苓』最最多----其實上海人最喜歡『蘭苓』這個牌子。許多車子一起鬨出去,很熱鬧!」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水煮百年 的精彩文章:

成吉思汗新妻被虜,回來還喜當爹,其應對方式很多男人都自愧不如
民國軍閥打學生耳光,兩天後誠懇道歉:我錯了

TAG:水煮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