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鈴薯世界之旅
隨著人們對馬鈴薯營養價值認知水平的提高,特別是國家馬鈴薯主糧化戰略的推動,馬鈴薯逐漸成為一種流行的食物。它雖然土頭土腦,其貌不揚,卻是個不折不扣的洋貨,以一種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在食物的世界中,馬鈴薯是個有著悠久歷史的長者。更為可貴的是,它那鼓鼓囊囊的腹中裝滿了古老的故事,對於追溯各國的飲食文化變遷與世界文化交流具有特別的意義。
大約8000年前,安第斯山脈的印加人馴化了茄屬塊莖植物馬鈴薯,從此拉開了人類食用馬鈴薯的序幕。伴隨著印加人的生活,馬鈴薯在南美洲一直綿延生長了數千年,卻不為外界所知。16世紀初,馬鈴薯離開故鄉,踏上了西班牙人的探險船隊,伴隨著異質的文化背景以及致命的成見開始了它在歐洲跌宕起伏的不凡旅程。
西班牙:馬鈴薯離開故鄉的第一站
1492年,著名航海家西班牙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發現新大陸後,西班牙、葡萄牙的殖民者紛紛湧入南美洲搜尋奇珍異寶,爭奪殖民地。1532年,以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為首的首批西班牙殖民者抵達安第斯山地區,並很快發現了這種被當地印第安人視為珍寶的這種奇異圓形塊莖,因其形狀與蘑菇相似,故稱之為「塊菌」。隨著西班牙、葡萄牙殖民者對安第斯山區的征服,馬鈴薯被殖民者作為一種「戰利品」帶回了歐洲。哥倫布把它作為禮品,獻給了當時的西班牙伊莎貝拉女王。但長期以來,馬鈴薯在西班牙並未受到重視,作為殖民者,當時的西班牙人在美洲地區的興趣完全在金銀財寶上,並且當時的歐洲人主要以麵包為主食,馬鈴薯自然不可能進入富裕階層。直到30多年後的1565年,西班牙人在南美的大規模掠奪基本結束,馬鈴薯才被大批運回西班牙,逐漸在異域他鄉真正的落地生根。
據歷史記載,義大利羅馬教皇庇護四世(Pope Pius IV,1499年3月31日~1565年12月9日)將西班牙國王菲力普二世送來的馬鈴薯交給了當時的羅馬教廷的紅衣主教。1583年,紅衣主教把其中的幾個塊莖贈給了比利時一位名叫蒙薩德?謝弗里的小城市市長。精明的蒙薩德?謝弗里市長早就聽說過馬鈴薯花的美艷,於是他把馬鈴薯當作稀有植物種植起來,結果不僅看到了美艷的花朵,還收貨了一些新的土豆。作為對收穫的分享,1588年1月,蒙薩德?謝弗里市長把自己收穫的兩個馬鈴薯塊莖和一個漿果寄送給了奧地利當時著名植物學家克魯蘇斯。如獲至寶的克魯蘇斯栽下塊莖,播下種子,一方面開始進行植物學的研究,另一方面進行引種工作,先後將馬鈴薯引種到了維也納和法蘭克福。
從尚美到實惠:馬鈴薯植入法國之路
路易十六時代(1754年~1793年),馬鈴薯自西班牙來到法國,但在法國,馬鈴薯的命運更是一波三折。起初,由於馬鈴薯不是種子植物,不同於歐洲原有作物,歐洲農夫對於這種外來作物完全提不起興趣,甚至認為它是發燒的誘因、催情的食物。為此,17世紀初,法國勃艮第等地曾一度禁止人們食用馬鈴薯。值得慶幸的是,國王路易十六的王后對馬鈴薯情有獨鍾,在她眼裡馬鈴薯花朵典雅洒脫、高貴大氣,與皇室氣質相配,於是她經常將其作為頭飾使用。在她的影響下,佩戴馬鈴薯花成為法國貴族時尚,貴婦們紛紛效仿。於是,馬鈴薯開始從田間走向達官貴人的後花園,作為觀賞植物存在,自此馬鈴薯的文化身價暴漲,成為品位的象徵,
馬鈴薯在法國命運的轉機源自一位名叫安東奧古斯特?巴曼提耶的巴黎藥劑師,他曾在「七年戰爭」期間服役並被普魯士軍隊五次抓獲並坐牢,坐牢期間巴曼提耶能吃到的食物幾乎只有馬鈴薯,儘管如此,巴曼提耶的身體卻依然健康,這使他對馬鈴薯滿懷感激,並對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1753年,「七年戰爭」結束後,巴曼提耶將自己的後半生致力於馬鈴薯的研究和推廣,並因此成為營養化學的先驅。也許正是這位先驅積極的倡導感動了上帝,兩年後,馬鈴薯的推廣種植迎來了天造地設的良機。1775年路易十六加冕後,取消了對穀物價格的控制,導致麵包價格飛漲,從而引發了「麵粉大戰」,全國82個城鎮發生內亂。1785年的法國糧食又連年歉收,更促使馬鈴薯告別了在花園裡「花開堪折直須折」的寂寞冷清,由於馬鈴薯適應能力強、產量高,遂成為當時解決法國北部饑荒的主要食糧。
德國:血腥推行與休戰條約
1651年馬鈴薯經法國傳入普魯士王國,起初,日耳曼人並不以馬鈴薯為食,而是用作養豬飼料。1740年即位的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在他統治時期,前瞻性地頒布了「日耳曼馬鈴薯種植法令」,法令規定:農民必須種植馬鈴薯這種全新作物,否則將受到挨鞭子、罰錢甚至割鼻子、砍耳朵的懲罰。為保障法令的嚴格執行,腓特烈二世派遣龍騎兵在全國進行督導,經過這一時期的培育,馬鈴薯在德國逐漸爭得了重要的歷史地位。
1756年,歐洲「七年戰爭」爆發,作為主要戰爭參與國,普魯士王國曾多次遭受同盟國法國、奧匈帝國(存在於1867年~1918年間的一個中歐共主邦聯國家)和俄國入侵。糧食作物,尤其是地表作物被摧毀嚴重,所幸的是,深藏於地下的馬鈴薯卻躲過了劫難,並幫助普魯士人順利度過了食物緊缺的戰爭歲月。看到馬鈴薯在普魯士戰後恢復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國家,開始採取有效措施在本國發展馬鈴薯種植,以應對災年和戰爭。19世紀初,德意志各邦戰爭不斷,戰事一起,農業生產便受到牽連,馬鈴薯的收成也因此變差,民眾遭受飢餓引發民變,於是,各邦通過溝通協商最終制定了馬鈴薯休戰條約,規定在馬鈴薯季休戰以免耽誤農時生產。
俄羅斯:內柔外剛的推行策略
一手推動俄羅斯成為世界強國的彼得大帝是俄羅斯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據史料記載,彼得大帝在遊歷歐洲時被美麗的馬鈴薯花所吸引,於是花重金買下一袋馬鈴薯塊莖帶回自己的花園種植,在他的推廣帶動下,馬鈴薯成功入駐俄羅斯。
18世紀60年代,俄羅斯一些地方發生饑荒,當時醫療管理事務機關——醫學委員會向政府倡議,認為馬鈴薯種植適應性強、產量大,種植馬鈴薯是解決饑荒的最有效手段。1765年初,俄羅斯樞密院在全國發布了強推馬鈴薯種植的第一道法令,開始向愛爾蘭採購馬鈴薯並分發。隨後,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一世根據國家財產部的建議,命令在多個省份按照公有種植方式設立馬鈴薯育種區。然而,這道命令的實施並不順利,公有制種植方式迅速引起了農民的懷疑,他們認為這道法令的目的是要把他們從有田的農民變成農奴,加上之前和政府的積怨,葉卡捷林堡、皮爾姆、喀山和諾夫戈羅德等省陸續爆發了大規模農民起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馬鈴薯暴動」。但馬鈴薯很快證明了自己是個高產、營養、又不擇地力的天賜食物,得到實惠的農民也就此接受了馬鈴薯這一奇特的外來物種了,甚至後來有人把馬鈴薯燉牛肉看作是俄羅斯人幸福生活的象徵。
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前的150多年裡,馬鈴薯種植主要集中在俄羅斯中部地區。十月革命後,蘇聯十分重視馬鈴薯事業的發展,革命成功初期就在莫斯科附近建立了馬鈴薯實驗站,後改組為馬鈴薯栽培科學研究所。1925年,蘇聯考察隊來到南美洲,獲得了大量原始資源,回國後開展品種選育工作。1932年,為進一步改善馬鈴薯種植特性,蘇聯在北極建立了北極區實驗站,成功培育出高度抗寒性馬鈴薯品種「伊曼德拉」等,這使馬鈴薯種植得以推廣到卡列里、科雷馬、勘察加等高寒區域,馬鈴薯種植面積擴大到近1000 km2。蘇聯馬鈴薯種植面積達450萬公頃,比沙皇時代多150萬公頃,位居世界第一。
英國:馬鈴薯的曲折經歷
取代了西班牙海上霸權地位的英國人,並沒有依靠西班牙人來認識馬鈴薯。1578年,英國人阿德米拉爾?德萊依克在智利海岸附近的穆哈島發現了當地人將其塊莖作為主要食物的馬鈴薯植株。不過,直到1586年,德萊依克才有機會將馬鈴薯帶回英國,當年德萊依克將從加勒比海的西班牙商船上搶到的馬鈴薯裝上他的船隊,在返英途中,他又繞道弗吉尼亞,接回了生活窮苦的首批英國移民。儘管船隊的此次繞行被後人幾度揣測,甚至懷疑英國馬鈴薯應該來自弗吉尼亞,但由於撤僑事件事實清楚,這也就間接確認了馬鈴薯進入英國的時間。
馬鈴薯傳入英國後,很長一段時間種植幾乎處於停滯狀態。這是因為,一方面英國人不了解馬鈴薯,也沒有掌握馬鈴薯的烹飪方法。據說,英國海軍上將沃爾特?賴親自種植的馬鈴薯成熟後,曾邀請友人一起品嘗用馬鈴薯製作的菜品,令他尷尬的是,面對沃爾特?賴曾精心準備的馬鈴薯菜肴,眾人紛紛表示難以下咽。另一方面,死板的英國人認為,馬鈴薯是對小麥麵包營造的傳統食物文明的破壞。直到1794年,英倫諸島小麥歉收,麵包價格暴漲,食品短缺引發社會騷亂,此時,對於要不要吃馬鈴薯,英國社會展開了一場大辯論,在當時頗具聲望的農學家阿瑟?楊也宣稱:馬鈴薯是「豐富之根」,可以保證英格蘭人免受飢餓。阿瑟?楊之所以提出這樣的論調,是因為他看到了愛爾蘭人從馬鈴薯種植中得到的實惠。
愛爾蘭:興盛皆因馬鈴薯
如同外來物種被引入一個已經確定了的生態系統中一樣,當馬鈴薯於16世紀末到達歐洲時,要找到一個落腳之地並不太容易,但愛爾蘭是一個例外,馬鈴薯一進入歐洲,就受到了愛爾蘭深情的擁抱,這源於愛爾蘭獨特的地理、政治、文化因素。愛爾蘭西臨大西洋,東靠愛爾蘭海,與英國隔海相望,是北美通向歐洲的主要通道,然而穀類食物在這個島上長得並不好,小麥幾乎不能生長,而幾畝貧瘠的土地就能夠生產出足夠的馬鈴薯來養活一大家人和幾頭牲畜,因而馬鈴薯和牛奶構成的特殊食譜足以提供人們日常營養所需。
然而,由於長期依賴於馬鈴薯這種單一食物,1845年,一艘裝滿馬鈴薯的商船攜帶「晚疫病」病毒抵達比利後,迅速傳播至愛爾蘭各地。於是,馬鈴薯開始大規模歉收,饑荒開始降臨在以馬鈴薯為主食的愛爾蘭人民頭上。這一時期,約有110萬愛爾蘭人死於饑荒,100萬人背井離鄉逃往他國家生活,成為19世紀最重要的人口流動事件之一。現今美國人中,以「O」開頭的姓氏大部分是愛爾蘭人後裔。在從愛爾蘭流亡國外的大批難民中,一位名叫帕特里克的年輕人在駛往美國的輪船上邂逅了一位女子並與之結婚,後來定居在美國波士頓,帕特里克的曾孫約翰?肯尼迪,後來成為美國第35位總統。
美國:穿越整個地球找到你
經過了漫長起伏的圍繞大西洋的跋涉後,馬鈴薯最終來到了家鄉鄰國的土地——美國,並很快便找到了舒適的家。有關馬鈴薯進入美國的記載大致有三種說法:一是英國人從南美攜馬鈴薯回國時途經弗吉尼亞,留給當地;二是1613年由英格蘭傳入美國百慕大群島,1621年當時的百慕大群島州長送給弗吉尼亞州長兩個大盒,裡面裝有馬鈴薯和其他蔬菜種子,此後馬鈴薯便先後在費城、弗吉尼亞等地種植,並由此地傳開;第三種說法跟美國人對馬鈴薯的稱呼有關,美國人習慣把馬鈴薯叫做愛爾蘭薯,這意味著馬鈴薯可能是自愛爾蘭傳入美國,由於大饑荒,19世紀初美國迎來愛爾蘭移民潮,來到美國的歐洲移民帶來了馬鈴薯,種植馬鈴薯,因而馬鈴薯在美國並未遭遇歐洲國家的污名和坎坷。愛爾蘭人長途跋涉進入美國,依靠馬鈴薯落地生根,逐漸富足,人丁興旺,一步步融入了美國主流社會,並先後培育出了肯尼迪、尼克松、里根和柯林頓4位美國總統。。
馬鈴薯在美國的發揚光大,總統與科學家的工作功不可沒。1767年,美國第一任總統華盛頓將馬鈴薯種植在自己的莊園;第二任總統亞當斯的家信中也時常提及「吃馬鈴薯」的片段;第三任總統傑斐遜於1772年開始吃馬鈴薯,並鍾愛一生。大名鼎鼎的美國科學家本傑明?富蘭克林曾任法國大使,期間一次偶然的宴會上鑒賞了馬鈴薯20種不同的烹飪方法,回到美國後,他盛讚馬鈴薯,認為馬鈴薯是最好的蔬菜。1802年,托馬斯?傑弗遜總統在白宮用炸薯條招待客人,自此炸薯條迅速成為美國最時尚、最流行的食物,並影響至今。
20世紀20年代,隨著馬鈴薯自動削皮機的發明,馬鈴薯片終於有機會從小食品變成大零食了。20世紀60年代開始,早已躋身世界超級強國的美國通過遍布世界的麥當勞連鎖店,將薯條推向全球,如今在大眾眼裡,「薯片(條)」已經與矽谷的「晶元」、好萊塢的「大片」一樣成為美國文化軟實力的標誌。
從傳播軌跡來看,在登陸歐洲之後差不多整整一個世紀里,馬鈴薯都還只限於園圃栽植,從藥劑師的菜園到農民的田地里大約用了150年的時間。17世紀晚期,馬鈴薯傳入菲律賓、日本、西印度群島等亞洲國家和部分非洲沿海地區,到18 世紀末,馬鈴薯傳入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大洋洲地區,至此基本完成了它的世界傳播之旅。
有時候想,馬鈴薯像一個躊躇滿志的戰士,帶著征服世界的野心一路風雨兼程,雖然它那飽含營養素的塊莖既沒有蔬菜的伶俐通透,也沒有穀物的厚重淳樸,不慍不火,可是啊,一個普通生命里積蓄的力量,多半都不似我們旁觀者口中的那樣尋常,去煮一粒馬鈴薯細細咀嚼吧,通過那在唇齒間逐漸芬芳起來的味道,一定可以深刻理解歷盡滄桑春滿園的等閑氣度。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移動端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TAG:知識百科 |